

作者简介:
魏台平,男,1956年8月生,中共党员,系中国金融作协、广东侨作联、岭南诗社、羊城诗社、江门作协等协会会员,台山市文评协会副秘书长,台山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台山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在《金融文坛》《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时报》《岭南诗歌》《羊城晚报》等媒体发表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词曲赋联等作品,有经济杂谈发表于《南方日报》,曾获全国、省、地市级各类征文比赛奖项20多次,其中有七绝诗获全国征诗大赛优秀奖,2023年参加广东省老年文化协会春联征集活动荣获一等奖,2023、2024连续两年参加江门市散文大赛荣获一等奖等等,有散文作品发表于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有中调词发表于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华辞赋》。
小说:
越 界
文/魏台平
A村和B村村民,是百多年前从外地迁屣过来的移民,其后裔在此开枝散叶,繁衍子孙,形成了两条共千多人口的自然村落。
两村虽是相邻,但几十年前,因村民摩擦较多,积怨甚重,村民之间互不和谐,甚至发展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而这一切,皆因水源引起。
A村靠山,地势较高;B村位于平原,地势略低。中华民国年代,有一年大旱,原本流经两条村落的山坑水量大减,生活与农田用水都成了问题。A村为了保住本村民的利益,竟组织村民在其村界内拦截了山坑,引水到该村,这样,上游A村村民生活与生产用水解决了,但却苦了下游B村的村民。因山坑水断流,B村村民生活与生产用水受到严重影响,多次派代表与A村交涉,终无结果,也曾发生过几次械斗,最终也不了了之。
B村村民对A村村民与邻为壑、自私自利、罔顾他人利益的行为甚是反感,认为不值得与心胸狭窄的A村村民为邻,因而约定俗成,将一条乡间小道作为村界,小道的左边属于A村地盘,右边属于B村地盘。双方村民自觉遵守,少有越界的行为。
由于山坑断流,B村村民为了生活用水,只好到两公里外的山边源泉处挑水回来食用,苦不堪言,而农田生产用水,则靠天吃饭。
为解决生活与生产用水,五十年代,B村村民在村中打了几口井,井水甚多、清澈、甜润,村民结束了到远处挑水食用的苦日子,还有水供应农田耕种。
六七十年代,又是遇上大旱,数月无雨,山上的源泉枯竭了,整条山坑水断流,这回轮到A村村民用水艰难。这时,A村村民才想起B村那几口水井水的珍贵,多么想越界过去挑水回来食用,解缺水之苦。但因自己以前做得不地道,私心重,断了山坑下游的水源,苦了B村的村民。这回轮到自己缺水,A村村民还真没有勇气、也不好意思越界到B村的水井挑水,也只好硬着头皮到远处挑水回来食用。
B村村民得知A村村民缺水,认为这是老天爷的报应。为防止三更半夜A村村民越界过来挑水,B村村民请来铁匠,用铁板把几口水井口盖住,上了锁。这样,就彻底断了A村村民越界过来挑水的欲望。
这时,轮到A村村民发话了:“你们B村村民无公德心、同情心,不是说邻村之间应守望相助吗?这点井水都不让我们挑来食用,你们有仁义之心吗?”而B村村民则反唇相讥:“你们以前截断上流的山坑水源,就有仁义、有公德心吗?你不仁我也不义,是你们做了初一,我们才做十五的,这事怪不得我们。呸,活该!”
自知理亏的A村村民,无可奈何,扪心自问先前确是做了对不起B村村民的事情,但始终认为B村村民不应长此以往对此事耿耿于怀,纠缠不休,何时是了。
从此,两村村民的积怨又进一步加深,隔阂无法消除。
八十年代某一天,两村之间又因一桩事差点发生械斗。B村的10余只牛,农闲时节是放养在村后的一块草地上,数年如一日。为防止牛群越界到A村那边糟蹋庄稼,B村村民自觉修了一道竹篱笆阻隔牛群越界,多年来相安无事。有一天,不知是篱笆日久失修倒塌还是其它原因,牛群从篱笆的倒塌处缺口越过地界到A村的庄稼地里,将刚刚抽穗扬花的稻秧吃掉一大片,还将附近的蔬菜作物吃掉一大垄。
A村村民发现后,发疯似的猋驰而来捕牛、驱逐,牛群见状,马上窜回B村的篱笆这边,有一只跑得慢的老牛,被A村村民捕捉。
牛群越界闯祸了,这事如何解决?两村村民又开始了唇舌大战。
B村村民认为:“耕牛是牲畜,不懂人性,吃点庄稼不必小题大作,A村村民不应逮住耕牛不放。”
A村村民则认为:“牛群虽不懂人性吃了庄稼,但你们村民是懂人性的,为何大旱时锁上井盖不让我们村民挑水食用?毫无仁义之心!”
A村村民坚持要向B村村民讨说法。
在两村村民争论不休的情况下,当地镇司法所派员介入调解。司法所人员按市场价值计算了庄稼及农作物的损失,由B村10余只牛的主人分摊赔偿,最后才领回了被扣押的耕牛。
作了赔偿的B村村民心里很不服气,如梗在喉,对A村村民的积怨又进一步加深。
进入2000年,两村之间又发生了一宗严重的越界事件,惊动了当地镇政府。
B村山上的一个大果园与A村的山头相邻。这个果园是村里的大学生匡尧多年来经营的心血。匡尧从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创业,承包了村里的荒山。他利用所学的知识,垦荒种植了多种优质水果以及绿化植物,经多年辛劳打造成一个大果园,每年经营收入可观。
这一年的清明节,A村村民到山上扫墓,不知是哪户村民不小心留下了火种隐患,总之是鬼使神差,半夜时分火种蔓延到附近B村匡尧的果园,火情传到了镇政府,经组织村民赶往扑救与消防车前来相助,才灭了火灾,但果树最终被烧掉了一半。
这一次,A村村民闯下了大祸,该如何收场?两村又为赔偿之事差点发生械斗。
镇里派司法所人员进村调查。经查,当天到山上扫墓的共有10多户村民,这些墓地相连一起。火灾后,现场一片焦土,满地灰烬,究竟是哪户留下的火患呢?还真是不好查。最后,A村这10多户参与扫墓的村民都负上了连带赔偿责任。
司法人员与B村的果园主人匡尧商量定损金额,此次烧毁的各类果树近200棵,损失达20多万元,还未计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损失及灾后重建家园所需的费用开支,这究竟应该怎么计算?怎样算得清?
匡尧是一位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由于他经营荒山创业成功,有经济头脑,有活力,B村村民看在眼里,服在心头,因此,好些年前在换届选举时,他被村民高票选为村长。
作为村长的他,面对司法人员的征求意见时,竟出人意料地说:“扫墓留下的隐患估计不是A村村民的有意行为,这些村民的生活也不富裕,他们如何赔得起?况且,两村世代的积怨何时才能了结?我也不想积怨在我任职村长期间延续。我看这样吧,损失就不用赔了,这些村民写份检查书,认识错误,联合签个名交给我,以后注意防范,不要再做伤害两村村民利益的事就行了。”
当司法人员转达B村村长匡尧的意见时,A村顿时炸开了锅,村民半信半疑诘问:“这是真的吗?B村村民这么讲义气?”司法人员再次认真地说“这绝对是真的,我们作证。”
这时,前些年因庄稼及农作物受损扣押了耕牛硬是叫B村村民赔偿的A村村民无地自容、面红耳热;10多户因扫墓不慎烧了人家果园的村民,更加感激涕零,为B村村长匡尧的宽宏大度而流下了热泪。
翌日,由A村村长带头,村民列队而行,敲锣打鼓越过乡间小道的村界来到B村,郑重地将一份用大红纸书写、由A村10多户村民联合签名的检查书,交到了匡尧村长的手上。
展颜消宿怨,一笑泯恩仇。此后,两村之间连接修通了宽阔的水泥大道,并接上了从镇里引来的自来水;原来仅供骑行单车、行驶摩托车的乡间小道,拓宽变成了双向可行机动车的大道;下游的山坑也恢复了往日的清澈水流;两村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了美丽宜居的新农村;更可喜的是,两村男女通婚,村民过上了和谐、幸福的生活。
版面设计: 君君
音乐: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作者与网络(侵删)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致谢!)
编辑寄语:
非常感谢您阅读本作品,您的评论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欢迎投稿,在这里,您可以畅所欲言,与我们一同探索知识的海洋,分享生活的点滴。请将您独特的见解和精彩的故事创作成诗文发送至微信wxid_cefqlfgd8gj022,本平台阅读后将筛选优秀作品发表,让更多读者分享拜读。期待您的精彩来稿,期待与您共享思想的火花!让我们一起创造更多的文学价值!
请您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好友,并点击关注本平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