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雨》(散文)
作者:明月
一 春雨
“下雨了,下雨了!
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小树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向日葵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在雨中玩耍”。
以上是在上小学一、二年级时读到的一首短诗,也算是儿歌吧。
这首诗写的那样生动形象,那样吸引人,不用背,只要念一两遍,就深深印在脑海里,时时浮现在眼前,到老不忘。
小时侯,有时侯在路上走着,在校园里玩着,在家里门外和小朋友们追逐嘻闹的时侯,雨说下就下起来了。一片乌云飘来,一阵风儿吹过,雨开始星星点点地落下。雨不大,花洒在石头上、地面上、树叶上、草地上,空气也顿时变得清新起来。这时候的小朋友们高兴极了,追着、跑着、跳着,一边在嘴里念着“下雨了,下雨了”,一边张开双臂用手掌去接雨,用嘴巴去抿雨,用手去摸头上的雨,用舌头去舔草尖上的水珠,用心去体验下雨的滋味。那种幸福感,那种甜蜜的滋味,只有天真无邪的少年儿童才能体验的到。雨过天晴,眼前的情景是:草儿青,花儿红,空气鲜,一片温馨暖阳天,柔和而滋润,正可谓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当然那只是春天的雨,是风调雨顺时的情景。当遇上春旱的年成,就是另外的景象了。
有时侯,到了三四月份,正是春耕播种需要雨的时候,老天爷却偏偏不眷顾,连续一两个月都是大风起兮尘飞扬,黄土漫天盖尘苍。土地干裂,河床裸露,草木枯萎,稼禾蔫榻,满目荒凉和狼藉。有些地方,老百姓不得不杀鸡宰牛,甚至以活人祭河祭水,以讨得龙王和水怪的喜欢。这些落后愚昧的迷信活动上演了一幕又一幕,也没换来风调雨顺。人们才在实践中知道了兴修水利的重要性,才有了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才有了调配水资源和解决航运的大运河,才有了新时代世界八大奇迹一一引漳入林工程的红旗渠,才有了南水北调的伟大壮举,才在某种意义上解决了干旱不雨的尬尴困境。
二 夏雨
立夏以后,在南方已经很暖和了,雨水增多且雨量充沛。由于植物受到了温热和水分的滋养摧发,开始疯长起来。庄稼节节拔高,结籽灌浆,冬小麦和夏粮作物开始进入收割期,草木葱笼,遮天蔽日,到处是“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美景。但在北方,尤其是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夏日还是删删来迟,在东部农业区才真正进入春天,在西部牧区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在我的家乡,海东地区和省城西宁,清明节前后才见草芽伸颈,破土而出。才见杏花白、桃花红、柳梢青。通常情况下,雨也下的很少。即使下,也是星星点点,形不成气候。有的年成,四月份仍是黄风走沙卷地吼,草木干枯稼禾蔫。直到五一前后,气温才逐渐暖和起来,雨水也渐渐多起来。公园里百花盛放,山川草野间的野花明艳,树叶才伸展和逐渐变的肥大,麦田里的庄稼开始拔节生长,沙枣花开的素静,碗豆花开的红艳,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虽说是仲夏,实际是高原真正的浓春时节。这种情景曾在我写的“即兴花儿”里表达过,“三月四月的没下雨,五月的雨,豆花儿扬红着哩”。说实在的,按春天分为:孟春、仲春、季春三阶段来分,清明节前后是青海的初春,立夏(五一节)前后才是仲春,夏至才是春末,也是春夏交接的时间点。
青海的夏天是从6月底(夏至)开始,到立秋以后的处暑节气期间。这一时期,虽说气温升高,但西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五六月份天气温暖,七八月份气温适中,平均温度为17.2摄氏度,加之雨水增多,显得凉爽舒适,有“夏都”之称,誉满全球。在这样的气侯特征下,初夏的雨,下的不急不燥,温柔而细腻。但到了六七八三个月,雨势就逐渐涨起来,但多半是雷阵雨,来的急,去的也快,很少有连续下三天三夜的连阴雨,或长时间的大暴雨。偶尔会有大暴雨的情况,但也就几个小时。暴雨使局部地区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房屋倒塌,山洪爆发,人员受困等情况,但没有造成大面积受灾受损的严重局面,收成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青海是三江之源,又有湟水河浇灌河谷地区,由于有水源的滋养,夏季基本上雨量充足,又加上政府每年加大力度绿化山地和沙漠干旱地帶,修筑和加固河流堤坝,修筑水利枢纽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旱时无水供,涝时不能排洪的问题,是一个旱涝保收的地方。
对青海夏天的气候特点和雨水情况,我也曾在一些诗词里描述过,如初夏词:《江城子》里写道“古城五月百花放,野坡边,河谷旁。花红柳绿,蜂蝶恋花忙”;在仲夏词:《鹧鸪天里写荷花时也有“红瘦绿肥香弥散,芳魂不舍祭春残。一池碧水荷花艳,独秀清波滓不染”的句子;在盛夏词《虞美人》里盛赞:“夏都暑日天气爽,景色宜人赏。消得几次沐浴忙,但见蓝天清水菜花黄”。
秋雨
一般来说,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少雨,温差大,早晚凉爽,白天温暖。秋季又有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几个节气,随着每个节气的到来,这种情况日益加深。但今年从入夏以来就雨水偏多,到了秋季,更是细雨绵绵,日盛一日,没有絲毫减少和气候干燥的感觉。只是在处暑的头一周天气晴朗,炎阳高照,气温升高了一些,有些暑天的意思。常言说,立秋以后还有廿四个秋老虎,我想今年的处暑正赶上了“秋老虎”,可以一扫夏天的阴、湿、凉,好好晒晒太阳,补补天然钙了。没料想这样的好景不长,只一周左右的时间,天又下起来了,有几日还是遇上了大雷暴雨天气:
8月17日,西宁、大通发生强降雨,引发山洪爆发,造成泥石流,致使河流改道,山洪造成人员伤亡,2个乡镇6个村1千5百多户6千多人受灾。9月4日,一夜暴雨,致使个别路段被泥石流堵塞,有多辆汽车被砸,道路积水,河水猛涨。
这两次大的暴雨天气都发生在立秋和处暑之间。这种大雷暴雨的天气虽然不多,持续时间也不长,但当时黑云压顶,电闪雷鸣,大雨飘泼的情景也是挺吓人的,我曾在一首《七律.雷雨》的诗中有所记载:
“黑云涌起盖山巅,燕子低空上下旋。雷电轰鸣天欲裂,倾盆大雨浪掀船。俄而雨霁山川静,鸟雀枝头戏叫欢。滴漏屋檐如断线,车行路面流水湍”。
同时,这种雷暴雨的天气也使
我想起了大文豪苏轼在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在杭州任通判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题目是《六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诗的内容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是苏轼在六月廿七日这一天先在船上游览西湖,观光赏景,后到望湖楼上喝酒,醉意中写的诗。这首诗写的是六月下旬南方正处盛夏时期的雷暴雨天气,和青海西宁周边发生在立秋和处暑节气的雷暴雨天气在时间节点上不一样,但雷暴雨的气势和特征大径相同。
常言道:一埸秋雨一分凉,虽然处暑的初起热了几天,随着雨水的增多,白露、秋分,寒露节气的到来,随着秋的脚步的加快,雨水凝成露,结成霜,西风渐烈,寒气日重,西宁和东部农业区的气温到十月中旬低温已降至摄氏零度上下,十月15日开始要烧锅炉送暖气了。
十月以后,晴日多了一些,但隔三差五的还是有雨。整个来说,今年的秋季是多雨的季节,也是冷的早,冷的天数较多的季节。有八月份从南方来青海旅游的游客,由于穿的还是夏装,不得不在旅游地买夹克衫临时御寒,还发表旅游感言,声称青海夏秋雨水充足,空气湿润,气候凉爽,是十足的高原江南。
那么,青海的秋季有没有干旱少雨的情况呢?答案是肯定的。由于这篇文章是主要是写雨的,干旱的情况就不再赘述。
今年是青海气象观察史上秋季雨水最多的一年,全省9月上旬的雨量是自1951年以来的同期第一,除西宁以外的茶卡地区降雨量高达104.9毫米,偏多常年七倍,共和县相比常年同期多出七倍以上。这样的多雨,多阴,寒凉,冷湿的天气在我的记忆里还从未有过,影响太大太深了,所以决定写一篇关于《雨》的文章,以抒发我的感受。
当我快要完成这篇写作的时候,从天亮前一直到中午淅淅沥沥下了一上午的雨也停下来了,天空中露出了明亮而刺眼的阳光,顿时我的心头一亮,就此时此景写了一首《七绝.雨过天晴》作为结束语:
潇潇细雨洒窗前,
飒飒西风送凉寒。
欲扫心中烦懑事,
阳光破雾照山川。
2024.10.27

作者简介:明月,原名李秀英,青海乐都人,青海河湟文学学会会员。《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曾就职于青海卫校,兰州大学,现定居西宁。曾在《河湟》文学杂志,《湟水》杂志,《龙首文学》,《岭南作家》,《白鹭文刊》,中国诗歌文学精品平台《作家美文》、深圳《都市头条》、广州《都市头条》、北京《都市头条》,西宁《都市头条》《海外头条》等多家网络平台,发表若干诗歌(散文),出版有《望海潮》诗文集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