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鱼 塘
作者:刘汉江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一年中最盼望、最快乐的日子就是过年。而生产队里出鱼塘就是春节前的一件令人难忘的大事、喜事、趣事,虽然时隔多年,至今仍历历在目。
每逢到了腊月底,辛劳了一年的庄户人家便开始忙碌着准备年货。生产队里磨豆腐、杀年猪、出鱼塘,然后将豆腐、卜页、肉、鱼之类的副食品分给社员们过年。当时,我的父亲是生产队副业队长,掌管着全队的副业生产,年底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生产队的鱼塘是村前一条废弃的河流,两端筑上高高的泥坝。春季的时候,买来鱼苗放养进去,再定期投放一些鸡粪、猪粪、棉籽饼之类的作饲料,安排一个五保户老汉负责看管。平时社员们是不太关心的,难得去看上一眼。
到了年底,鱼塘里的鱼长得又肥又大,大伙儿都眼巴巴地等着塘里的鱼儿过年呢。刚进腊月,就有几个性急的社员到我家打听,问父亲什么时候出鱼塘,父亲笑眯眯的递上一根烟说:快了,别猴急猴急的。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父亲看看天气不错,和队长合计了一下,决定出鱼塘。那天早上,生产队长在场头的大喇叭里一阵吆喝:生产队今天出鱼塘喽,各家各户都派人去帮忙噢。出鱼塘的消息便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庄。
生产队机工老吴早已开动抽水机,从鱼塘里向外抽水。细心的父亲找来一张鱼网罩在出水口上,鱼塘里鱼很多,不时有鱼被抽水机吸出塘外,落在鱼网里。保管员老陈从仓库挑来几只大箩筐准备装鱼。此时正值农闲,全生产队的男女老少差不多都聚集到了鱼塘边上,往日寂静的鱼塘一下子就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男人们互相打着招呼,抽着卷烟,议论着老婆、孩子、庄稼和鱼塘里的鱼;勤快的女人们身闲手不闲,都不约而同地带着针线和鞋底,一边纳着鞋底,一边亲热地聊着家常。孩子们三五成群打闹成一团,奔跑着,跳跃着,追逐着,有着说不完的童趣和快乐,清脆的笑声回荡在隆冬的原野上。
渐渐地,鱼塘里的水慢慢变浅了,满眼里都是密密匝匝、大大小小的鱼,活蹦乱跳,不时地跃出水面,几斤重的大家伙露出黑黝黝的脊背,在水里四处逃窜,激起一阵一阵的水花。鱼塘边的人群大呼小叫,‘这条大,哎唷,那条更大’,‘乖乖,好大的一条红鲤鱼’,男女们挤挤搡搡,指指点点,激动得手舞足蹈。正在纳鞋底的陈二婶子也忍不住探头观望,手里的针线都没有停下来,“哎呀”一声惊叫,忙乱中手里的针没有扎在鞋底上,而是戳在了拿着鞋底的右手上。她索性收起手里的针线活,加入到欢乐的队伍中去。孩子们折了鱼塘边上的芦苇,伸向河底去够河底的鱼,芦苇梢刚碰到一条大花鲢的脊背,花鲢宽大的尾巴一甩,呼的一下窜到前面去了,溅得满脸满身的河水和泥浆。旁边的女人们各自笑骂着自己的孩子,试图制止他们,可怎么呵斥也无济于事。几个慈祥的长者倒是沉得住气,正坐在鱼塘边的几棵老榆树下舒服地晒着太阳,美美地抽着旱烟袋,看着眼前人欢鱼跃的热闹场景,刻满皱纹的脸上绽开笑意:年年有余(鱼),年年有余,今年是个好年景哪!
鱼塘里的水快抽得差不多了,队长叫老吴停了抽水机。父亲带着几个精壮的小伙子下河去捉鱼。他们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鲫鱼、鲤鱼、鲢鱼捉住,扔进事先准备的大箩筐里,岸上的人也闲不住,大一声小一声欣喜地指点着,“嘿,这里有一条大的”,“快快,那里又是一条!”姑娘和年轻的媳妇们则捂着嘴在偷偷地笑。村里的“皮头”小洪子眼睛瞪得老大,终于发现了一只藏在芦苇丛里的老鳖,不顾一切地冲下河去,抓起老鳖,又怕被老鳖咬住,猛地一下甩向岸上的人群里,激起又一阵热闹无比的惊叫。
鱼塘里的鱼有好几千斤,队长安排人将装满鱼的箩筐一趟一趟地抬到生产队的场头上,保管员在过完秤后,便按每户劳力和人口分鱼。这天晌午的时候,家家都拎着分到的鱼欢天喜地笑着回家。
中午时分,村庄上空升腾着袅袅的炊烟,空气里飘散着葱香、姜香、油香、鱼香、酒香,春节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了啊!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