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振民
多年来,人们对毛主席《登庐山》一诗中的“桃花源里可耕田?”见解多样,而我却有另一种看法,在此说一说。
下面是毛主席《登庐山》全诗: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此诗写于 1959 年 7 月 1 日。当时毛主席为召开庐山会议上了庐山,此诗反映了毛主席那时的心境。
毛主席始终力倡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在他眼中,全国形势虽有一些需纠正的问题,但总体上一片大好。诗中说他上了葱茏高峻的庐山,对时下国际帝修反的诬蔑,施以冷眼,充分肯定中国正处在热风酥雨润泽人间之时。同时他也认为国内并不平静,在“浮黄鹤”“起白烟”的兴旺景象中,也看到“云横九派”“浪下三吴”的风云激荡和波浪翻滚。诗的整个颈联,就是作者对国内这种形势以诗语所作的艺术概括。
这种分析,多年来似乎未见到与之相反的见解。而对尾联——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人们的理解分歧众多,尤其对末句众说纷纭。有的说毛主席在这里肯定了陶潜的隐逸生活;有的说毛主席认为桃花源这样的乐土,正好可以种田;还有的说毛主席主张在我们的国家创建一个桃源仙境一般的共产主义社会。总之,说法种种,莫衷一是。
在我看来,以上说法全都是表面的见解,根本没有触及到实质。
首先,评论者都忽视了“桃花源里可耕田?”最后那个问号。颈联前后两句的意思是,陶令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他那个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桃花源是可以生产劳动的吗?这种问法的言下之意就是不可能!所以这个问号表示的是毛主席对桃花源生活的疑问和否定,即在社会充满矛盾斗争的情况下,桃花源那种静穆悠闲的生活是不可能存在的,陶令笔下的那种理想境界只能是一种“客里空”。其弦外之音就是要进行阶级斗争,不能像陶令那样消极避世。
我国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是毛主席的好友,也是当年解释毛主席诗词的权威。文革中北大学生杨牧之等为编印毛主席诗词解释,曾就“桃花源里可耕田?”一句的内涵,向郭老请教。郭老亲笔回答说:“陶潜的《桃花源记》属于空想的社会主义的范畴……空想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主席对于陶潜在当年能有那样的空想,还是认为可取的,故在诗中怀念到他……但空想和现实是大有区别的。”
郭老这最后一句也说明现实情况是不需要桃花源式的空想的,毛主席是以诗的形式告诫人们要开展实际的阶级斗争。
开展阶级斗争的这个观点和实践,现在看来早已不合时宜而被全党否定;但在当年却是毛主席的一贯思想。他的这个一贯思想也导致了庐山会议后期对彭德怀的不该有的批判。
其次,如此理解“桃花源里可耕田?”这句诗,也很符合《登庐山》这首诗的整体构思脉络。
前边已经说过,毛主席在诗中先提到与国际上帝修反的斗争,后又提到国内大好形势下的斗争风云和波浪,接下来的尾联,就是以桃花源的空想作警示,以唤起人们的斗争意识为结穴!这样说,全诗意涵不就通顺了?
所以,毛主席的“桃花源里可耕田?”是一种否定式反问,亦即桃花源里不可耕田!本文前头提到的其它种种解释都不能成立。
2024.10.28
编审:都市头条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