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醉:心有种花地
——恩师李醉先生印象记
文:如几
图:江海 昭关

编者按:
著名青年作家党国俊新作《心有种花地》出版发行,长安“醉门生”如几做为本书首席文化形象使者,颇有感慨地谈到“心有种花地,灵魂不荒芜”!《心有种花地》作者党国俊评价如几“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庭院深幽静,花开不惊人。素心若雪,竹影清风,笃定致远,深情款款,看不见岁月逝去的留痕”。
长安“醉门生”如几的内心,一直坚守着孝道和慈爱,坚守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真真切切地,也真真实实的做到了。如几撰文《心有种花地一一李醉先生印象》,道出了长安“醉门生”的心声。

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老子学院院长、长安老子文化国学研究院院长李醉向德国前总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克里斯蒂安·武尔夫总统赠送《敦和堂道德经全本》(释义版)。
在这个喧嚣拥挤的城市,各种丑陋比比皆是,干净的灵魂凤毛麟角,真是应了那句: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遇见恩师李醉先生,遇见了久违的牵挂和很庆幸的真实感,我很珍惜! 我不知是否走进师父的文化里,但我想,从此我的心对世俗的东西是关闭了,任外面世界如何摇曳,便自顾安守属己的灵魂! 今天忽然感觉有铁了心的信念在内心沉淀,我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执着。
一一如几

德国前总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先生致词。
众所周知,与音乐、绘画一样,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人类文化强大的传统,是人类最为持久的言说方式之一,是人类对审美的追寻和恢复。
走近恩师李醉先生的世界,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每一个人,都是天地之子,眼前的每一份美好,都是李醉先生对这个世界做出的感性却是哲学的思考。

李醉先生致词。
生活终究是细碎的,零散的,趋于平凡的。但由于李醉先生的胸襟和眼界,他心中的人物、生活便皆能见微知著,走向辽阔。

夜读李醉先生的《敦和堂道德经新解》,四乡如墨,一灯如豆,仿佛看到那个穿着青衫的款款君子李醉先生,在沾衣都不湿的杏花雨中,骑着马,一垂鞭,勒马蔓草间。近乡情更怯,前尘往事,却在心中的大海中燃烧起来。

德国前总统武尔夫先生致词,阐述诗意人生是沒有国界的,诗意人生是最有价值的。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走进李醉先生的精神世界,我深切的感受到,恩师李醉先生遵循着胸中稍左,那个坐标的指引,只顾朝着一个方向,前行!
在李醉先生前行的背影中,逐渐显现出的诗句,其实是一个了悟的自我,无掛碍故,无有恐怖。

善于抽象思维的德国人,在世界文献中最推崇《道德经》,其热衷程度甚至超过中国。据统计数据显示,《道德经》德译版本总计102本,研究《道德经》的德语专著达到700余部。《道德经》的章句频频现身于德语文学和哲学书籍中,各类译本及相关作品不断涌现、再版次数和销量日益增加。这表明老子哲学在德国,从思想界到民间都深受欢迎,被广泛接受。
一个正常的时代应该是这样的: 你不会因为畅谈理想而被嘲笑,你不会因卷入美好而遭遇尴尬。我们庆幸迎来了这样美好的时代,我们更庆幸遇到了李醉先生这样的德才君子。

武尔夫总统致词。
如果说,等候雨是伞一生的宿命,那么,李醉先生不正是长安城中那顶曼妙花伞吗? 青新的伞骨,诗韵的伞面,八十四根伞骨下,等待着有缘人四季滂沛而来的心雨。

李醉先生特别谈到: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文化中国。
道德源自人生智慧,但有人生智慧的人不一定是讲求道德的人。其原因大概在于,道德同时还是一种才能。然而,倘若不能欣赏道德,则不仅是缺乏才能的问题了,肯定也暴露了人生智慧方面的缺陷。

在德国人的心目中,老子甚至被奉为最值得信任的中国人。他们将这部中国的经典视为宝物,可见《道德经》的魅力与智慧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时代。
静心捧读李醉先生的《清静经新解》、《敦和堂道德经新解》,您会发现,道德是凡人而暂时具备了神的眼光,这眼光有解放心灵的作用,使人得以看清世间一切事情的相对性质,从而与整个世界和解,焕发出人性的光亮和温暖。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并不像西洋文化那样,是把哲学、史学、文学、诗人、政治家加一分隔的。十八九世纪以前的中国,素来是文哲不分、文史不分、文政不分,是混为一体的文化学问。

过去了不起的政治家,也就是哲学家、史学家、诗人、学者。如果你要研究中国的哲学,不能亲近中华儒释道,不会中国的文学、诗词、歌曲,不懂“二十六史”,就很难说是真能通达博雅了。走近长安名仕李醉先生的字里行间,便使人看到李醉先生便是这样一位通达博雅之士,傲立在长安城中,吟唱前行。

世界说大很大,说小很小。大到那么久,还没有跟对的人相遇; 小到围着喜欢的人绕一圈,就看到了全世界。或许,认识真正的长安名仕李醉先生,您和他之间只差这一卷《道德经》吧。

李醉先生行走在长安,杖行于终南。在人间,不入人烟。立红尘,不染风尘。如清风过境而不染,如明月相照而不扰,使得“长安醉门生”成为长安城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夏夜读书忘却眠,
锦衾香烬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
问郎知是几更天。
一一著名诗人翟磊先生赠诗《李醉夜读》印象记事

翟磊先生,李醉先生。

武尔夫总统手持李醉院长签赠的《敦和堂道德经全本》(今释版)。

《深圳之窗》总设计师、著名设计艺术家姚旭先生赋文《醉印象》。

澳门《文武中国》总编来国刚先生作《永遇乐·李醉其人》:
李醉其人,古今有之,惊人相似。
宋人李醉,降仙术士,浓墨狂书。能画卦影,兼赋诗词,皆尽粲然可读。应验事,度宗升遐,天道已辞土鼠。
今人李醉,逍遥长安,温文敦和堂主。儒家之心,释家之气,道家之风骨。虔心李耳,澄怀尚道,老子文化著述。国学者、奇人雅士,门生皆从如。

著名禅意散文家姚展雄谈到:“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李醉先生的6800字的文章,题目叫《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取自“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的一句题画诗,是咏梅花的。我认为用在李醉先生身上再恰当不过。文章发表后,社会反响强烈。俗语说,一个人一生,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跟错人,那么,今天众多青年才俊投李醉先生门下,拜其为师,可谓慧眼独具,跟对了人,可喜可贺! 仅以一副对联赠醉门生: 传经安有息肩日,学道方为绝顶人。再次祝贺李醉先生桃李满长安,弟子走天下。”

著名国学文化学者, 诗人翟磊先生赠诗词《水调歌头~醉印象》。
儒雅在京兆,大道尚敦和。痴心教化生众,风雨更奔波。启智弘扬老子,追远躬耕仁爱,天地继人合。
得道有多助,揖手纳清浊。惜斯世,芸芸累,利为魔。可怜相害相依,私欲舞婆娑。奋起无为正道,领袖同侪戮力,岁月几蹉跎。攘攘红尘里,高陆仰嵯峨。

德国管理畅销书作家维尔纳・施万费尔德出版了《老子的管理学》,将《道德经》核心思想归为十大智慧准则,与经理人的实践一一对应。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经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德国足球明星贝克鲍尔对《道德经》的钟爱广为人知。“自胜者强”、“功成身退”等思想,一直指导着他的足球生涯。
长安“醉门生”如几撰文回忆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三论宗祖庭草堂寺方丈谛性大和尚。
昨晚看到朋友圈:农历已亥年九月初五,佛历2563年9月5日凌晨四点,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三论宗祖庭草堂寺方丈释諦性大和尚在千年名刹草堂寺圆寂。
说真心话,这些距离我很远但忽然感觉又很近,我有莫名的沉重和难过,继而却又释然。

今年六月中旬,恩师李醉先生组织敦和书院•长安逍遥句读会在草堂寺义工劳动,偶然又必然,我随恩师李醉先生及师兄师姐师妹师弟们一行,到草堂寺做义工。对我来说真是来到另一个世界––草堂寺,寺院安静祥和温软了我的惶恐不安,这里开启了人生太多的第一次。

挎个包轻轻松松进了一个从未想过的世界,宽阔幽静的庭院接纳了懵懂无知的我,从未认真看过与佛文化有关的一切清晰起来,从此了灵魂不孤,和醉门生们一道,迎接了100余人的国外高僧代表团参访草堂寺,长安醉门生出色的会务服务,赢得了草堂寺谛性方丈的高度赞扬。在做义工的活动中,自己也懂得了对人尤其对敌的包容、放下等智慧。

静静地打扫佛堂,轻轻地为菩萨净身,悄悄地抹去汗滴,默默地虔诚恳切着……

仅一面之缘谛性方丈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草堂寺大悲殿墙角下遇见谛性方丈,他微笑着停下脚步,问我还需要什么,看看住的房子还行不,有什么需要帮助可以给他打电话的。我傻傻地问您是谁呀,他平淡地说是这里的主持,我想都没想一脸天真继续傻傻地问主持就是方丈吗?他笑了,一边给我报电话,报电话时一直满面笑容,让我仔细记下来。

我当时因着自己无知,很不好意思地也笑了,目送他消失在墙角尽头,这一幕虽短暂但印象极其深刻,如今电话尚在人已远去……

进了寺院的法堂才知道谛性方丈住那里,那么多蚊子他从未用过蚊香更不要说蝇拍。大家共同进斋堂用餐,那里面有很多如同捡来的不同大小的馍块又干又硬,一堆堆放着慢慢食用,他和所有人一样吃完饭自己洗碗后,碗倒扣过来免生虫免伤虫,这一点一滴叫爱物也叫惜福。他的家即是草堂寺,草堂寺即是他的家,虚心而包容,清净而辽阔……

听恩师李醉先生陆陆续续讲过谛性方丈种种历经磨难之历程和对草堂寺鞠躬尽瘁忘我无畏的巨大奉献。他伟岸的身躯和高大的形象一直在放大、放大,报电话时那包容的笑容、诚挚的笑意、智慧的笑颜,一直在眼前、在心里……

跟随恩师李醉先生和醉门生们在草堂寺做了两日义工,使我深深体会到:如果你爱万物,万物也必将爱你,这就是魅力。如果你不伤害万物,万物也必将不伤害你,这就是平安。

如果你珍惜万物,万物也必将珍惜你,这就是长寿。如果你心怀万物,万物必将归属于你,这就是财富。如果你施恩万物,万物也必将施恩你,这就是幸福。
愿修得浮世欢喜心。
南无阿弥陀佛!
缅怀谛性大和尚,感恩师德。愿上谛下性大法师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如几 合十拜挽 于古城长安

李醉先生,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草堂寺住持谛性大和尚出席草堂寺佛学文化大讲堂开幕式。
恩师李醉先生在首届《草堂佛学文化大讲堂》上授课:差别只是事物的相,平等是事物的性,我们要离相而证性,这样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不立文字,不立两字,亦是文字。因指见月,得月亡指。

草堂寺方丈谛性大和尚慈悲开示:"唾在我脸上/ 随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 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 便是妙中宝!"

佛门说:“爱河三尺浪,苦海万重波。”然而,离开爱,就没有人间。因此,人只能活在爱欲与解脱的摇摆之间。

做个五官端正的人。
释迦佛云: 内心充满嫉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装毒药呢? 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装烦恼呢?

有爱,四处流浪也是旅行,
无依,游走两步就是漂泊。

经典记载,众生皆俱佛性, 人人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就是说,人身体每个部位都是圆满而无可挑剔的。这种身相的圆满,不是靠化妆,更不是靠整形,而是由你成就的无量功德所显现。经典中称之为“行百善乃得一妙相”,故名“百福庄严”。

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而我们很难接受这一点,总是莫名其妙地感觉被亏待了,仿佛另有一个更合理更美好的人生还没来得及与自己重逢。我们无法随遇而安,难于当下一刻把心态转过来,心怀感激和清净的善意,然而人生只是一个个当下罢了,如果不能于当下心安,又能于何时何处心安呢?!


庭前花初放·阁下李先生
李醉
终南山隐士文化研究知名学者,“长安逍遥学”创始人,《中华风》杂志封面人物、《人物传媒》杂志封面人物,“华夏慈善奖”获得者,入选“影响陕西二十年文化人物”。

如几
号:美卓,别署:清荷,白娘子。长安醉门生,拙朴素雅,被大家呼为“白娘子”。擅书画,崇善尚德,乐于社会慈善事业。曾援藏十七年,多次圆满完成了国家领导人的接待任务,并受到单位通报表彰。墨宝斋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室吴志豪先生书法高研班学员,畅销著作《心有种花地》、《修得浮世欢喜心》首席文化形象使者,中华传统文化的研习者、践行者,创作有百余篇的随笔,中国孝道和慈爱文化的诠释者。现任长安敦和书院副院长,“长安十三走”文旅宣传大使。
























著名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高建群先生题字。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雷珍民先生到李醉先生大唐西市书斋“敦和堂”参访交流。

《李醉印象》
清静无为一法身, 如莲去水不沾尘。实传仙宗太上道,严净毗尼自成真。
一一唐惟明


编辑:记者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