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东石,静卧于龙江(亦名“石井江”)的西北侧,犹如横陈的璞玉。它面朝东海,其形恰似半月,于是便有了“半月沉江”这般雅致的美称。东石,这一方得天独厚的土地,倚靠着山,遥望着海。这里既有渔盐带来的丰厚收益,又有广袤的种植之地可供耕种。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紧邻天然海港,交通的便捷使其贸易兴旺发达。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它与安海镇遥相呼应,和隔江对望的水头、石井形成三镇鼎立之势,从而成为东南沿海极为重要的渔港商埠。
今天,我又一次来到了东石寨。站在这儿,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就被悠悠龙江水吸引了过去。东石古镇不简单,它长达28公里的海岸线就像一条长长的丝带,蜿蜒在这片土地的边缘。我在心里默默勾勒着它的方位,北面紧挨着安海镇,东边与英林镇、永和镇手挽着手,西边呢,就依偎在龙江的怀抱里,至于南面,它正隔着一片大海,和金门岛遥遥相望。你瞧,它背靠着山,面对着水,就像一个被天地精心呵护的宠儿,浑身都散发着灵秀的气息。
东石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就像一棵参天大树的树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之下,粗壮又坚实。这里自古以来就享有“海滨邹鲁”、“仁和之乡”的美称,就好像头上戴着两顶熠熠生辉的桂冠。这里的16处文物保护单位,就如同16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这片土地的各个角落。有着两项国家级文物保护的南天禅寺,静坐于岱山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古檗山庄、东石古寨、白沙古战场遗址、玉记商行,它们都是省级的宝贝,每一处都承载着数不清的回忆;还有那11处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也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这些地方就像一本本打开的史书,岁月的痕迹在每一页都清晰可见。一直以为泉州台商区张坂镇的木雕已经是天花板了,没想到潘山庙宇木雕工艺更让我震撼,它还被列入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而且,福建、泉州、晋江也各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就像播撒下的文化种子,在这里发芽、成长,孕育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回望着游人如织的东石古寨,思绪不禁飘回到遥远的过去。这个地方啊,原来叫“畲家寨”呢,早在汉武帝建武年间(25 - 27年)就已经存在了。那时候,它可是闽中畲家族南迁时酋长居住的地方,想象着那时的景象,仿佛能看到畲族先辈们在这里生活的画面。
五胡乱华时期,河南洛阳的林尚书(讳开基,号西山)为了躲避兵荒马乱,他带着族人一路南下,最后在这个寨子的东边定居下来。从那以后啊,“东石”这个名字就出现了,而“畲家寨”也随之改名叫“东石寨”。再往后到了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派兵驻扎夷州,东石寨就成了泉南戍兵的开端,它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当之无愧是“江防要塞”。 我站在古寨的高岩上,眼前的景色让我深深陶醉。海和天仿佛融为一体,那浩瀚的美景全在我的眼底。远处波光粼粼的金门岛,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这片蓝色的世界里,这一切美得就像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
这里有着太多的历史记忆,它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旧址呢。当我看到水操台、得胜门、镇海门这些遗迹的时候,脑海里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当年郑成功在这里安营扎寨、训练水师的英勇身姿。他的水师一定是军容整齐、士气高昂的,在这片土地上,郑成功为了伟大的事业积极筹备,那是多么令人崇敬的画面。还有古寨内的那两个字——“丹心”,那可是郑成功的亲笔题写呢。每次看到这两个字,都能感受到郑成功那颗赤诚的心,那是对家国的热爱,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还有南宋朱熹弟子曾恕题写的“棣径”,它们就像两位历史的老人,静静地站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个字迹,每一处遗迹,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沧桑。
我漫步在由古民居、古寺庙、古祠堂、古书院和古牌楼构成的老寨之中,刹那间,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过去。
默默对着龙江的“关帝庙”,听闻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我站在它面前的时候,立刻就被它那别致至极的建筑造型所吸引,庙宇的梁上和柱子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绘画着绚丽的色彩,处处彰显着壮观的气息。我怀着敬畏之心走进庙里,一眼就看到了那副对联:“东有东石,西有嘉岭”。仅仅这简单的两句话,却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将“关帝庙”那独特的韵味都概括其中了,让人不禁在心中细细品味。而在古寨的东北侧,有一座东石古寺。这座古寺同样建于清乾隆年间,掐指一算,到如今已经有300多年的悠悠岁月了。走进寺庙,一尊高达2米的大肚弥勒佛坐像便呈现在眼前。只见他身披袈裟,手持经卷,面容庄严肃穆,宛如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寺庙,给人一种无比安详宁静的感觉。周围的人们都说,这尊佛像可是由一位高僧亲自雕刻而成的呢,这又为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沿着古老的石阶缓缓向上走,一座牌楼出现在我的眼前,上面醒目而庄重地刻着“东石古寨”四个大字。这座牌楼由五根石柱稳稳地支撑着,最中间的那根石柱上,刻着两个大大的“福”字。一个“福”字在天,一个“福”字在地,这其中蕴含着天地人和、家和万事兴的美好寓意,就像古寨里的人们世世代代所祈愿的那样,充满了祝福。
而同样的祝福在在东石沙堀却有别样的一种形式。因为此地的一座嘉应庙(俗称三公宫),这里供奉着宋代名臣魏天忠。我听闻他的祖父魏了翁,父亲魏国佐都是朝廷忠臣,他随宋幼主端宗南逃时,被元兵追上,在那危急时刻,他请皇帝赐他九龙袍加身,代皇帝饮鸩而死。魏府三代忠臣,他又身着九龙袍殉国,所以有了“九龙三公”的尊号。东石人自古以来就信奉三公爷,把“九龙三公”视为护佑一方百姓平安的神明。每年元宵佳节,这里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礼佛,而上一年结婚的人家会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嘉应庙,祈求人丁兴旺,慢慢地,正月十五挂宫灯就成了当地特有的风俗,这风俗里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东石镇区的西宅角落,静静坐落着一口名为“四孔井”的井。这名字呀,那可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只因它实实在在地拥有四个取水孔,在这附近,男女老少对这口井都耳熟能详。
每每行至此处,人们不禁会联想到东石镇区的地势。从“弯道”起始,一路延伸至沙堀、西宅、前头,这是一种落差极为明显的崎坡地形。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彼时周围皆是农地,有一处低洼之地天然形成了一个小池塘。那时候,人们就依赖这个小池塘里的水来灌溉农田。后来呢,人们对这个池塘加以改造,将它不断凿深,再用红砖精心砌成大大的井孔。并且在井面上架起十字形的杉木,如此便造就了四个方形的提水孔。这个设计堪称妙极,既确保了安全,又方便众多人同时取水。时光流转,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这口井迎来了改建。人们用花岗岩石重新砌筑,井身变为深度大约5米、每个壁长近乎2米的四方形状。井面上铺上了石板,不过四个方形提水孔依旧保留,还增添了井栏。再后来,又铺上了水泥埕,修筑了排水沟,这才成了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模样。
可别小瞧这距离海岸仅有几百米之遥的井,它的水质格外甘甜。其水源来自山泉,水量充沛,井水终年清澈见底。往昔,这井水可是周边居民生活用水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恰似一个无尽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犹记得,不管是晨曦微露的清晨,还是暮霭沉沉的傍晚,井边总是熙熙攘攘,取水之人络绎不绝。那些挑着水桶的身影穿梭于这平凡的巷子里,日复一日,仿佛这样的场景永远不会改变。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自来水接入家家户户,来这口井取水的人便逐渐少了许多。每次路过这口井,我心中都会泛起诸多感慨,它宛如一位默默的见证者,目睹了我们生活的变迁。
在东石第四社区里也有一座关帝庙,里面供奉着当地民众虔诚信奉的“关帝爷”和“九龙三公”,还有一尊“摩尼光佛”呢。那尊“摩尼光佛”原本是供奉在“万善堂”的,可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万善堂”旧址遭遇毁坏坍塌,于是这尊佛像便迁到了关帝庙。早在明嘉靖年间,晋江的摩尼教信仰就开始从草庵逐渐走向民间,并且成为民间信仰的一部分,甚至还成为了村里的“境主”。如今在晋江市,除了罗山苏内社区将草庵的“摩尼光佛”奉为“境主”之外,东石第四社区也有一部分居民信奉摩尼教,对“摩尼光佛”心怀崇敬。因为这关帝庙里的“摩尼光佛”是从草庵分炉而来的,所以每到“摩尼光佛”生日等特殊的日子,这里还会和草庵进行佛道方面的交流活动呢。
回溯到上世纪30年代末,弘一法师来到了草庵。当时,“万善堂”的组织者们由于信奉“摩尼光佛”,便与弘一法师有了一定的交集。而与弘一法师有缘的地方,还有东石镇洋宅村的一座老宅。这座老宅啊,已经有70年的历史了。宅子的主人蔡敦福是一位旅菲华侨。据说蔡敦福年轻的时候,和弘一法师的交情相当深厚。在他建造这座宅子的时候,还特意邀请弘一法师撰写对联和诗句,并且把这些墨宝镌刻在宅子大门的两侧。这座宅子建于上世纪40年代,坐北朝南,建筑面积达到了1371平方米。它是那种两进五开间的建筑格局,而且是双层的,还带有埕头间呢。在埕头上还建造了两座六角亭,整座宅子房间众多,一共有60多间房,门也多达99个,所以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它为“九十九间厝”。宅子一层大门塌寿上和西式柱两侧的对联以及诗牌,都是出自弘一法师之手。那些楹联的内容各有深意,像“发心求正觉,念宅济群生”“一心求佛智,平等行世间”“无上慧坚固,功德华庄严”“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以及“此是诸佛甚深行处,皆以大乘而安立之”。诗牌上刻着法师题写的佛语,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身见重者,宜苦行消之;贪爱强者,宜苦境鍊之;人我山高者,宜逆缘挫之。”以弘一法师的墨宝来装饰民居,在闽南地区是比较罕见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宅子的主人蔡敦福对佛教深信不疑,另一方面也是源于他和弘一法师之间那非同一般的深厚交情啊。
龙江之水静静流淌,像是在诉说着东石的故事,也像是在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不断传承与发展的文化与信仰,从古老的东石古寨,见证岁月的痕迹与英雄的传奇;到嘉应庙的灯火,那是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再看那口“四孔井”,它承载着居民们往昔的生活记忆。还有那关帝庙中的多元信仰,以及带有弘一法师墨宝的独特老宅,这些都是东石丰富文化底蕴的组成部分,它们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让人在这龙江畔的张望中,沉醉于东石独有的魅力之中。

作者简介:杨新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民盟泉州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