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难先故居门头匾的逸事
作者:张铭玉
在我国农村,大门门头牌匾的题词文化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立身之本。不同的家庭选择不同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底线。
我国历代文人都很讲究給自己住的院落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
1929年,张难先从湖北省财政厅长职务退下,清查全部积蓄,才约二千元。在武昌蛇山北麓山根,花费千余元买地建自己的房子。
在大道边,有条小巷子一直蜿蜒到蛇山北麓山根,小巷西有“靈山寺”遗址。张难先在巷底东侧购得土地约一亩半,一半在山根,一半在山坡上,用一围墙把地围起。院子西南建一个院门。
据《湖北通志·舆地志·古迹》记载:"靈山寺在县城高观山。汉明帝时马师建。……明弘治九年《重修古迹靈山寺碑》,楚府宝贤堂书。"武昌靈山寺建于汉明帝时,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一批佛寺之一,更是武汉地区最早的寺院。明代弘治九年重修时,有碑为证,这块碑民国年间还在。碑文“……达摩东渡以来,其教大阐于天下。自兹以后,愈久愈兴,以空广其说,以善扬其道。其旨以善为主,故人乐为而从之。……”
秦纵仙先生是张难先好友,知道他刚从湖北省财政厅长辞官,却只能在这里建这几间平房,在来函中戏称它为“蜗舍”:
敬题
难先哥靈山窝居即介眉寿
蜗舍容燕巢 人好屋亦好
相从況萊归 结庐何不早
山靈号百围 心迹两如扫
皓首与谁期 几人眼中老
“蜗舍”西的“靈山寺”,竟然曾是一座我国最早的一批佛寺之一,其北靠蛇山北麓山根,南抵大道,“蜗舍”就窝在“靈山寺”的后院一旁,张难先几经斟酌,给这个小院子取名“靈山窝”。以寄情于明愿,“达摩东渡以来,其教大阐于天下。自兹以后,愈久愈兴,以空广其说,以善扬其道。其旨以善为主,故人乐为而从之”。
1936年,张难先有子女先后成家,将回到武昌,他们都没有房子,只能住到“靈山窝”。“靈山窝”的房子,除中间堂屋外,东西各有一大间、一小间。张难先知道“靈山窝”已经不够用,就只得再购地建房。想到在珞珈山坡,可遥望卓刀泉刘静庵烈士墓,于是在珞珈山下、东湖边的荒地上购地约两亩,建一座茅草土屋。缅怀辛亥革命老友。将珞珈山的房子取名《思旧庵》,自己在一块大木板上写《思旧庵》三字,自制的大门门头匾被钉在园门上方,以寄情于缅怀辛亥革命老友。
抗日战争期间,1941年4月,张难先在宣恩赁屋一间,将该房间取名“耻庐”,自己在一块不大木板上写《耻庐》二字,它被钉在房门上方。有农民问:为什么叫“耻庐”?张难先说:“耻者乃耻辱也!庐者矛屋也!我们这些国民党的大官,几度革命,不仅没有治理好中国,而反遭日寇侵略,国威堕地,实为羞耻也!我年已古稀,不能报仇雪恨,匿居深山,故用‘耻庐’,不忘国难也!”
1943年5月,张难先夫妻带铭玉、铭淑等离开宣恩去重庆。至今,几十年过去,在宣恩租赁的房屋,早已坍塌,这个门头牌无从寻找。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难先夫妻带铭玉、铭淑回武昌珞珈山《思旧庵》。不满国民党打内战,将《思旧庵》改名“耻庐”,自制的大门门头匾被换成《耻庐》,以明愿于不耻与国民党为伍。
1950年,由中南军政委员会安排,全家迁到汉口,不久,张难先将珞珈山《耻庐》捐给政府。武汉大学建围墙时,把那一片围进去,《耻庐》再无踪迹。
还是在1929年,“蜗舍”建成,“靈山窝”的名字落实后,按照历代文人的习俗,必定将“靈山窝”三字刻制一个匾,挂在院门上。匾上的字自然要出于名家之手。朋友中书法高手比比皆是,却不知为什么总觉得没有合适的。因此,迟迟没有落实。
张难先的辛亥革命老友熊十力,是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的老同志。武昌起义后,深感“党人绝无在身心上做工夫者,如何拨乱反正?”又自觉不是一个为治理国家而勤奋努力的人,于是决心在学术上下功夫。民国九年(1920年),由梁漱溟推荐到南京“支那内学院”,跟着欧阳竟无大师研习佛学。闲暇时,他常与欧阳竟无谈论张难先。欧阳竟无开始和张难先通信,联络感情。由此,张难先也关注欧阳竟无大师。
后来,蔡元培、梁漱溟等也在给张难先的信中谈到欧阳竟无大师。
通信中,张难先了解到欧阳渐是学佛、传扬佛学的,而且他信仰坚定,派生出对时弊看法尖锐。张难先自己几十年尊崇孔孟,虽然对官场污秽十分痛恨,但儒家修己治人的遗训是不敢稍微怠慢的。张难先以为“门户各殊,风尚亦异。”因此从不专程从武昌去南京,到支那内学院拜访欧阳渐。
欧阳渐,字竟无,江西宜黄人,近代著名佛学居士【1】,生于公元1871年,比张难先大三岁。中国佛学家。是“支那内学院”的建立者,复兴法相唯识学,为现代中国佛教研究之先锋。佛学界的熊十力、梁漱溟、陈铭枢、赵朴初等人都自诩是他的弟子。
1906年,竟无三十六岁,遭母丧,悲痛万分,即于母丧之日“断肉食、绝色欲、杜仕进,归心佛法,次年,为求完全解脱”赴南京,追随杨仁山居士学习佛法。不久,他奉杨仁山居士之命,东渡日本,寻访佛教遗籍。在东京,结识了章太炎、刘师培等,常在一起讨论佛学。回国后,与友人李证刚共同经营农业于九峰山,不料一场大病差一点仙去。病好后,他决心舍身为法,置家庭生计于不顾。不再过问外事,埋首佛典,把一生都献给了佛法研究、佛典整理、佛教教育等事业,为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18年,竟无先生与当时一批著名学者,如一代鸿儒沈子培、近代著名佛学居士陈伯年、梁启超、熊希龄、蔡孑民、章太炎等,共同发起在金陵刻经处研究部的基础上筹建支那内学院,其间刊布的《支那内学院简章》,标明内学院乃“以阐扬佛法,养成利世之才,非养成自利之才为宗旨”。支那内学院于1922年7月正式成立,欧阳竟无任院长,吕澄任教务长。在内学院的三十年历史中,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佛教学者。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上卓有成就的梁漱溟、熊十力、吕澄、汤用彤等,都与内学院有着密切的关系。
1930年,张难先出任铨叙部部长,到南京筹建铨叙部时,想到自己将久住南京,再不去拜谒一次似乎不好。一天如约而往。见面寒喧后,两人谈着谈着,忽然欧阳渐一身正气地变了脸色说:“现在风气不好。人都变了,都去作官去了。”张难先缓缓地说:“儒家一贯提倡‘修己治人’,作官治理国家是我们的本分。‘人都变了’,从何说起?”欧阳渐随即说谁谁贪,谁谁污,谁谁暴,谁谁愚……,结论是“作官的没有一个好东西。把天下闹成这个样子!”张难先没有等他说完,就忍不住心中发火,却似心平气和地说:“若人人都不做官,那么全国的秩序会如何?你还能在这里安居、讲佛学吗!你说作官的没有一个好东西。不肖(按:谦称自己)作官十余年,请先生把我的坏处一一指出来。”欧阳渐知道自己说走嘴了,忸怩地说:“我是说一般的人。假若全国作官的人都像张先生一样,我们哪有刚才那些话好说呢!”张难先则进一步阐述说:“每一个人的心思是不相同的,这和每一个人的脸长得不一样是差不多的。公为佛学者,试问世上挂着佛学的招牌,其内心里违背佛家教诲,暗地里却如孙中山先生在《裁兵宣言》中所说:‘遂不惜举当世所碍之武力,以为攘窃权利之具者……’所指的行‘攘窃’之人,还少吗?先生你对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欧阳渐无话回答。
第一次拜访竟然是苦笑而别。

1930年12月,张难先调任浙江省政府主席,认识了浙江省余姚县县长堵福诜(申父),光复会成员,曾在淅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书法教师。两人交流书法的感悟、对古人书法珍品难得一睹真迹的遗憾……畅谈中,提到给“靈山窝”匾题字的事。堵县长推荐弘一大师李叔同题写。
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博学多才的一代宗师。他出身显赫,屡遇名师,在他所涉及的领域,都做到了顶峰。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被称为南山律宗的中兴之祖。
张难先顿时明白,自己迟迟没有落实请哪位朋友写“靈山窝”匾的字,是因为没有想到,“靈山窝”处在靈山寺旁,而且,取名“靈山窝”是得到靈山寺的靈感而为之,这个“靈山窝”匾的字,请在佛学界的有名望的人题最为适宜。弘一大师是佛学界的有名望、书法造诣很深的人。遂提出想拜访弘一大师,请他为“靈山窝”的匾题字。不料,堵福诜说,弘一大师在南洋,一时很难寻访。张难先就拜托堵福诜,方便时,转达请弘一法师为“靈山窝”题字的心愿。1933年4月,张难先已经离开浙江省回武昌两年,收到堵福诜寄来弘一大师墨宝“靈山窝”三字。
1932年初,张难先回湖北,看到欧阳渐的著作中,阐述他关于融会佛、儒的目的,还是重在利用儒家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精神,使佛学成为一门应世的学问,在内忧外患、国势危殆的岁月中振养民气,培育弘法利世之才。佛法同儒家一样持“名节事极大,生死事极小”的伦理观。
竟无先生以佛学的概念、感觉或者经验与儒家概念、感觉或者经验融合在一起,融摄《大学》、《中庸》,推究事物之理——强调通过实践和研究来获得深刻的知识和智慧,并应用于个人的修身和处世。这一理念鼓励人们以真诚和谦逊的态度面对世界,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我,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孔、佛理义同一”,力图会通佛、儒。
张难先感到欧阳渐融会佛、儒进行研究,特别提倡佛法同样持“名节事极大,生死事极小”的伦理观,与自己所把持的人生理想那么相同。
“靈山寺”旁的“靈山窝”的匾,至此也没有获得弘一大师写的“靈山窝”三字墨宝。张难先就请欧阳竟无先生题写!
欧阳竟无先生应邀书写“靈山窝”三字。
得到欧阳竟无(欧阳渐)先生所书“靈山窝”三字,很快制成匾额,悬挂到位。了却一桩心事。
之后,张难先收到弘一大师在南洋写的“靈山窝”墨宝,只能珍藏。
世事难料。三十四年后,wh大革命时期,不知道哪位仁兄,看上欧阳竟无(欧阳渐)先生所书“靈山窝”三字的匾额,攘窃回去收藏。这块门头牌匾就无踪迹可寻。大革命结束,妹妹张铭歌整理祖父遗物时,得到弘一大师在南洋写的“靈山窝”墨宝,请人制作一块新的门头牌匾,悬挂到“靈山窝”大门上头。
【1】居士 1,指的是没有出家的信教人士,也叫俗家弟子,是在家修行之人;
2.指未作官的士人。后士大夫文人多用为别号。如唐李白称青莲居士;宋欧阳修称六一居士。
【作者简介】
张铭玉,湖北仙桃籍人,张难先先生嫡孙,1939年生,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辽宁省沈阳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热泵暖通空调协会专家,出版有《张难先先生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