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火烧云(散文)
文/常跃强 (济南)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已经很左了。课本上选了谁的文章不署名。
我在本村上完初小之后,考到十八里铺完小上五年级。一开始是一位姓史的老师教,后来史老师调到县教研室去了,从聊城中学附小调来一位孙孔仁老师,孙孔仁老师那是教得真好!我爱上文学,并立志当作家,就是受他的影响。现在我猜想,也许孙老师当年也有一个作家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本家的一位老人是我爷爷的老师。说起来,这也是世交了。
说他教得好,是说他知识面广,且教得活。比如他教《火烧云》那一课,就教得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听得你不愿意下课。那时候我对作家已经很迷信了。下课之后,我追上他,在一棵大白杨树的树荫下面,我问他:孙老师,《火烧云》是谁写的呀?
萧红。
萧红是谁呀?
一个女作家。
说完,他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现在我才理解,他出身不好,怕说多了,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下一堂课时,有的同学提出来不知道什么是火烧云,孙老师笑了笑,就让那个同学坐下了,接着走出教室,仰起脸来看了看天,然后回到教室,说是下午放学后都不要走,他带同学们去看火烧云去……
日落之前,孙老师带我们去看火烧云,男同学蹦蹦跳跳,欢乐得像一群小兔子;女同学“叽叽喳喳”,高兴得像一群小鸟。出了校院往西看,夕阳在坠落,太阳在燃烧,天边的云彩是通红的一片,像火烧的一样,孙老师指着那燃烧的云彩说:这就是火烧云!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晚霞……
我多少有点儿失望,就问孙老师:为什么明明是晚霞,却叫火烧云呢?
孙老师说:咱这儿叫晚霞,东北那里叫火烧云。
从此,我知道了萧红是东北人……
很多年过去了,孙老师得病死了,我爷爷死了,奶奶死了,许多人都死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孙犁先生寄我一信,信中还夹带了一封给贯通学兄的一封信,让我转交给他。我给贯通学兄打了个电话,让他到我家来取。贯通学兄晚上来了,我把信转交给他之后,就谈起了文学。贯通学兄说:文革之后,对两传(孙犁的《铁木前传》和萧红的《呼兰河传》)一城(沈从文的《边城》)评价颇高,认为这是文学史上漏掉的三部作品。我读过《铁木前传》和《边城》,惟独没有读过《呼兰河传》。不过,《呼兰河传》我家倒有一本,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的,黑皮,32开本,当时买时才5角9分钱。前面有茅盾先生的序。
贯通学兄晚上来的,在我这儿谈话时间不长。送走了贯通学兄,我就读起了《呼兰河传》。读《呼兰河传》,我找到了《火烧云》课文的出处,原来这是《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我用红笔画下来,反复读了好几遍,然后继续往下读……
那时候,我正迷海明威、艾特玛托夫、马尔克斯、略萨以及杜拉斯等人的一些作品,读《呼兰河传》读得很飘,根本就没有读进去。《呼兰河传》故事性不强,再说也不怎么前卫,我读到一多半时就放下了,没再往下读,也没觉出好来,只是记住了一个“冷”——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这中间过了好些年,有一回我在网上看到我们老家莘县的一些文学爱好者发帖子,说萧红是莘县人。我大疑惑:萧红明明是呼兰县人,怎么成了莘县人呢?!后来又看到一个帖子,把萧红家的族谱都抬出来了,言之凿凿,弄得我半信半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于是,我就又把那本《呼兰河传》找出来了,重新读。这一次重读,我的感觉大不一样了,我不时放下书,来来回回的在书房里转圈子,自言自语的赞叹道:写得真好啊!
读着,仿佛我又回到了我的童年与少年——
哦,我的葫芦湾!哦,我的棒捶鱼!还有我家那只一跩一跩的大白鹅,它在湾里游泳,从不像鸭子那样潜到水里捉鱼,而是游一会儿就上到岸边的一块草地上去吃草。还有湾里小洲上的那棵杜梨树,枯枝上站着一只又一只的小燕子,远看像连成一串的黑点儿,很像吴冠中画的一幅画。苇丛里,有许多许多的绿蚂蚱,你只要一摇晃那些绿苇子,就会有许多绿蚂蚱飞起来,飞到更深的苇丛里去。有时你会听到苇丛里传来苇楂子鸟的鸣叫声,但是你看不到它的影子,也不知道它们吃不吃这些绿蚂蚱……
还有哑巴家的那棵老神树。不知它长了几百年,更不知哪年哪月它的枝干就枯死了,可是根没死,又长出了小树苗。村子里的人迷信,家里有个病呀灾呀的,就到老神树下磕头,摆供,祈福消灾。老神树灵不灵没人说得准,但是老神树那是真粗,我们五个孩子手牵着手也搂不过它来。我们几乎爬遍了村子里所有的大树,掏过许许多多的鸟窝。可是我们不敢爬老神树,据说老神树的树窟窿里住着很多的蛇。蛇怕老鹰。老鹰常从老神树上,把一条条的蛇叼走。有一回,我们在田野里割草,看到地里躺着一死老鹰和一只死蛇,我们“噢”一声,就都吓跑了。我们七嘴八舌地争论着,你说这,我说那,但我们都猜不出为什么一只老鹰与一条蛇死在了一起……
离我老家大约五十米远的西北地里,有我家的一个梨园。梨园里的那些梨树都是我老爷爷年轻时栽的,一棵棵都长得很粗了。春天,开一树树雪一样白花花的梨花;秋天,大鸭梨压弯了树枝,你随手就可以摘下一个吃。大鸭梨皮薄,水多,一咬一口蜜一样的汁水……
梨园里,种着三种植物,都是可以当菜吃的。
一是金针。我家梨园的金针,都种在一面土崖上,似乎没见有人管理过它,它就长得很旺盛。夏天一来,金针就开花了,花是金黄色的。逢到早晨,娘就擓一个竹篮子去采金针,那时金针还没开花,娘就掐它的花蕾。娘说:“花没开开的时候采下来才好吃,要是等花开开了再采就老了。”采下金针,娘总是在锅里焯一焯,捞出来稍晾一晾,再炒。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每当我想起娘做的金针炒肉,依然余香满口!
除了金针,梨园里还种洋姜。洋姜长得高,高的能够达到3米多,一进梨园,最先看到的就是洋姜。洋姜也是开黄花,那花跟向日葵差不多,但是要比向日葵的花小得多。洋姜和我们平时吃的生姜的样子很像,只是要比生姜细嫩得多,并且里面没有丝。我娘说洋姜不能和鸡蛋同炒,犯忌,吃了会死人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反正谁也没有试过。拿着生命开玩笑,不是闹着玩的。现在年纪大了,读的书多了,我才把洋姜的学名弄清楚——它叫菊芋。
还有一种植物我们那里叫芦芦。芦芦比较低矮,顶高的也高不过二尺。上面长着瘦小的椭圆形的绿色的叶子,茎杆和侧枝上开着白色的穗状小花。现在我才知道,芦芦的学名叫地葫芦。地葫芦这个名字好,概括性强,一是说地葫芦结的果实生长在地下,二是说它的形状就跟葫芦差不多,只是多了许多螺丝状的圈圈。
一下了霜,洋姜和地葫芦的叶子呀秸杆呀就都枯死变黑了。逢到这时候,我们一家就去梨园里刨洋姜和地葫芦去。刨回家之后,娘就把它们洗净,腌在一口咸菜缸里,冬天吃饭时捞出来,把洋姜切成丝,把地葫芦切成瓣,放在碟子里,淋上点儿麻油,吃起来凉凉的,又香又脆,饭就觉得格外的可口。
梨园的东北边,有一个小小的池塘,四周长着几株稀疏的芦苇。水浅浅的,极清澈,一眼就可以看到底。水里面有黑色的蝌蚪,它们挤在池塘边几丛水草里,不停地摇着尾巴。除了蝌蚪,还有几条极小极小的柳叶状的小鱼,在水里面漫不经心地来来回回地游着,嬉戏着,仿佛这小小的池塘就是它的乐园似的。我不知道这些小鱼是怎么跑到这个小小的池塘里的,是下雨的时候,它们从葫芦湾里游出来,落在这小池塘里的吗?
后来,五八年大炼钢铁,把我家的梨树都锯了。从此,梨园渐渐衰败,现在已不复存在了……
能引起读者联想的书才是好书!
我从头到尾一字一句的把《呼兰河传》读完了,我激动得发抖,火烧云在我心里燃烧……
萧红生在屈原的忌日。这注定了她的文学宿命。她的《呼兰河传》,就是她生命的火烧云……
萧红是呼兰县人这是不可争议的。她的远祖是一个叫张岱的破产农民。原籍是山东省东昌府莘县十甲杨皮营村。乾隆年间,逃荒下东北,辗转定居在呼兰县。从张岱到萧红这一代已是第六代了。莘县杨巨源先生考证,所谓的莘县十甲杨皮营村就是现在董杜庄乡的梁皮营,离我老家那个村子不足十公里……
“毛润之”四块大洋换回了整个中国
文/管玲玲(山东)
润之,字毛泽东,拿着母亲给的四块大洋,竟换得神州大地之完整归来,其功伟哉,其德崇矣。昔时,润之面对国家之危难,人民之苦痛,毅然挺身而出,以四块大洋为赌注,力挽狂澜,谋救国救民之道。彼行仁义之事,虽遇无数艰难险阻,然终得天道酬勤,成就一番伟业。
四块大洋,微不足道,然而润之以之,却换来了整个中国的解放与新生。彼领导人民,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使亿万人民得以摆脱苦难,重获自由与尊严。此功此德,如何能以金钱衡量?
润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更影响了世界的格局与发展。彼之大智大勇,高德远见,实乃我辈之楷模。今日回望历史,当铭记润之功绩,传承其精神,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毛润之四块大洋换回了整个中国,非夸张之言也。此乃历史之真实写照,人民之共同心声。彼之伟大,永载史册,光照千秋。
赠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网络假女皇
文/猫妖(山东)
在虚拟的殿堂
光芒万丈
网络编织的冠冕
轻若无物却辉煌
她
假女皇
指尖轻点
万千粉丝跪拜
不知真相是谎
屏幕后是空洞的眼
代码编织的梦幻
比现实更绚烂
一言一语
皆是幻象
编织着权力的网
让人迷失方向
她笑
世界便随之欢笑
她怒
波涛在网海中咆哮
但谁曾见过
那面具之下
是否也有泪水
在夜里悄悄?
追逐
那虚幻的影
渴望被看见
在这无边的网里
而她
只是数据堆砌的幻象
却拥有让人心甘情愿的力量
假女皇啊
你可知晓
这网络编织的梦境
终将破碎如泡。
当真相大白于天下
你是否还能
在这虚拟的王座上微笑?
但即便如此
你依然存在
在人们的记忆中
或好或坏
网络假女皇
你是时代的产物,
也是人心深处
对未知与力量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