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孝道文化
作者:朱万祥
审稿:杨新文
中华传统优秀的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而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但是,古今社会实践生活中,人们对"丧″,对"死″敏感字眼都不感兴趣,采取敬而远之,如果是婚庆之事,人人都想前去捧场看热闹。尤其是当自已长辈病故后,当您穿上孝衣时,要特别注意自已的言行,且记莫穿孝衣乱串门,会使别人不高兴,
心中说您不懂规矩等。
当我在职时,在单位是一位义务婚丧礼仪老懂,那位职工有婚丧嫁娶之事,提前几个月预约,所以,我就用心接受单位职工诚邀,用心给丧主把事办好,曾受到婚丧事主的认可和点赞!
我在职时撰写了婚庆礼仪小册子,自费刊印几百份,免费送给亲朋好友和工作同事,所剩无几,当时就想再撰写一份丧礼流程小册子,但后来一想,丧俗与婚俗不一样,所以没有圆我之梦。在职没有实现自已撰写丧礼文化之梦想,2011年12月8日,光荣退休后,借给朱氏家族撰写家谱之机,又用心撰写了《传统文化》上下部,《随心情赋》,《慎终操盘》等5本书,A4纸2880页,142余万字,免费发给朱氏万字辈男女家庭。特别又用心撰写了丧礼文化《慎终操盘》一书,A4纸约300页,20余万字,免费发给朱氏族人和送给亲朋好友。与此同时,我受到朱氏族人和亲朋好友的高度称赞,也圆我著《丧礼文化》之梦。
今天借此机会,我想重点撰写一下孝道文化的伟大意义:
中华传统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每个公民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并要大力发扬光大。
孝道文化,是中国人的脉络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中国人自己的信仰,是天地对人间最慈善的叮咛。传承华夏文明,弘扬孝道文化,离不开您的支持与鼓励。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孝道文化引领智慧人生,以孝道德行利他利民利国!
孝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笔者重点叙写五个方面的伟大意义内容:
第一方面:修身养性
世上每个人来讲,人的身体来自于父母。孝道,萌生于身体的授受,是修身养性的必然要求和文化基础。
我们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敬畏心、感恩心、慈悲心得以萌发和全部体现,人的品德才得以完善和提升。忽视了孝道,就等于忘本,就失去了做人最起码的德行。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
今天, 在电子信息化发达的时代中,大力倡导孝道文化,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人文意义,也是个人和中华民族的永久需要。
第二方面:融合家庭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邻里和睦。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稳定则会社会稳定,如果家庭不稳定则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行为。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家庭为单位,教育、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父母长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具有孝道等家风家教的道德伦理氛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孝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方面:报国敬业
孝道,推崇忠君报国。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有愚忠的含义,但蕴藏着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进步思想,具有旺盛的时代意义。
第四方面:凝聚社会
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思想规范了人的社会行为。孝道传统礼仪制度,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客观上调节了人际关系,凝聚了社会力量,对治理社会、一统天下,达成天下太平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华统一起到了积极的基础作用。
第五方面:塑造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传统思想,五千多年以来,始终统领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
未来的世界是文化的世界,需要一种公认文化的统领。而人人都有父母,所以孝道是每一个世人都能接受的天然之道;五千多年的中华孝道历久弥坚,必将是联通世界文化的鲜明旗帜和指路明灯。
一切根源于自己,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感恩、自信、相信、坚持。
孝道文化分享人生智慧,传播孝道真理,与时代同步,与真理同行。温暖天下人的灵魂,让人间化天堂。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让自己的灵魂更纯洁。正心正念自觉自律自悟!
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一辈子要做好两件事足唉,那就是做人和做事,做好人,做好事,而且是先做人,再做事,而要老实做人,勤奋做事。我们每个世人都要牢记"人生百善孝当先,积德行善留美谈"的古训。
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孝道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不讲孝道,在世上就不能立住脚跟,必将被世人捣脊梁骨。一个家庭不讲孝道,就会造成长幼不分,家庭不和,人丁不会兴旺,一个国家不讲孝道没有凝聚力,国家也不会繁荣昌盛。这些话是否有一定道理,敬请读者在人生和社会实践中去慢慢感悟……
2024年10月26日
作者简介:朱万祥,男,中共党员,初中肄业,退休警官,原籍河南封丘,驻新乡市凤泉区,文学愛好者,擅长诗词自由体、散文等创作,近年上网发表文章56篇,退休13年,著书13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