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
漳州一中古雷港分校
邱秋南
“曾话平生志,书斋几见留”,书斋,读书人的专利,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更是心灵的栖息地
读小学初中的时候,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真是“夫子清贫不耐冬,书斋还费纸重重”,我和农村的所有孩子一样,读书写字,只要有个地方就可以。
那时候我读书写作业的地方极为简单,“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白天,我侧着身子坐在床上,面前是一张衣柜面,那衣柜是我奶奶陪嫁的,老人家临走的时候,特地交代衣柜一定要传给她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那便是我看书、写作业的天地。
夜晚,多了一盏煤油灯的陪伴,微弱的灯光下,伴随着煤油烟味,写作业,背书,一直到初中毕业,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造就了我初中没毕业就戴眼镜了!那时所谓的书房,不过是在睡觉的地方努力找寻一个可供读书的位置罢了,虽是简陋,却也“读书不觉春已深”,我通过读书为自己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参加工作后,结婚生子。读书人的本性,使得我每到一个地方,最先想到的就是卖书的地方,虽然工资不高,但如王孟津所言“俸外无钱尚买书”,主要是买文学类和书法类的书,写写散文,临写古人的碑帖和创作,几乎成为我教书之外的最重要的事情,所以“门前春色芳如画,好掩书斋任所之”便成了我内心最殷切的盼望!
起初,在学校那简易的教师宿舍里,二十多平方的砖瓦房,空间虽小,却也尽力安排。一张床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再隔出一个小小的待客区域,只能放置一张办公桌,也是个“清旷旧书房”,这张办公桌,既是我改作业、改考卷的地方,也成了我临帖创作书法作品的一方天地,真正的“陋室空堂”,这就是那个时代乡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写实!
随着经济条件逐渐好转,我在县城买了一套 140 多平方的商品房,三室两厅的格局宽敞明亮。我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房,我给它取了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听雨斋”。
“听雨斋”南北通透,南北面各有一个阳台,我喜欢坐在书房里,品味“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的意境!看书,写字,寻找自己心灵的慰藉!
“书斋寂寞里,籍尔对支颐”,阳台下面不远处是一个城中村,那里居住着八九百人口,清晨常常能听到鸡叫,天微微亮时,就会有农民大哥叫卖自己种的蔬菜,“玻璃菜(包菜)一斤两元”,“放山土鸡三只一百元”,那熟悉的声音,满满的都是小时候的乡愁记忆……
书斋的南边则是一排相当气派的连体别墅。站在南边的阳台看看那别墅,给自己一个暗示性的激励……,而更多的时间,选择“不闻窗外事”,在我的“听雨斋”里,尽情挥洒笔墨。写写怀素的自叙帖,感受那奔放洒脱的笔势;烦躁时,临摹吴昌硕的篆书“心经”,让自己走进“无声无色”、“无所挂碍”的世界!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工作近四十年了,只想晚年时写写文章,创作些书法作品,把一壶“艺术的春色”领进我的书斋——这是一个平凡读书人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