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伦古湖——新疆之旅笔记之三
作者/ 华夏儿女 (广东)
摄影/ 华夏儿女 (广东)
刊名题写/ 王军 朱东风 (书法家)
编辑制作/ 风 哥

乌伦古湖——新疆之旅笔记之三
作者/华夏儿女
多么古怪又圣洁的名字,“乌伦”二字本身就有些怪异,再加上一个“古”字,简直就是古灵精怪,古色天香。乌伦古湖位于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是我国十大内陆淡水湖之一,地处阿尔泰山前平原与准噶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的荒漠草原地带,被誉为“准噶尔明珠”,国家湿地公园和黄金海岸。中午,从富蕴县出发,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到乌伦古湖,虽然叫“国家湿地公园”,但是据我看还处在原始的、未开发状态。一块石碑立在湖边,既没有管理处,也没有管理人员,岸边有一座三层的红砖楼房,好像无人居住,岸边还有一处歪斜的房舍,似乎是牧人的临时住所,有十几只黄牛、黑牛、杂色的牛,在草丛里或立或卧,牛们都很肥壮,有两只牛立在道边,让人望而生畏,车辆走过它们爱理不理的,我担心那牛能否发疯,能否向我们的轿车冲来,这个担心是多余的,牛无视车辆的存在,车辆在他们面前驶过,对它们毫无干扰。
乌伦古湖畔的生灵都是悠闲的,水鸟自由的飞翔,在滩涂上、在芦苇丛成群的集栖;有四只骆驼很高大,驼峰高耸,在树丛里很随意的吃草;有马儿在远处奔跑,湖风送来它们的嘶鸣和咆哮声。牛们都在悠闲的吃着灰绿的草,这草我隔着车窗远远的看着,不知道叫什么草,这次走近了,我下车用手机拍照进行了识别,识别视频显示叫“蛛丝蓬草”,是干旱地区的草本植物,还有一种叫“梭梭”的灌木植物,叶呈绿中带灰白色,有点像蒺藜的尖棒。这两种植物都长得干巴巴的,看不出有多少水分,可是牛、马、骆驼却吃得膘肥体壮。
我们走近水边,望着深蓝的湖水,芦苇蓬勃的生长,一丛丛或直立或歪斜着,临岸水旁的芦苇里栖落着几只水鸟,我们的到来打扰了它们,它们纷纷飞向更远处的芦苇丛。我们以湖和芦苇为背景照了两张相,又驱车走到湿地的纵深处,一片片的水域被圈在铁丝网里,里面芦苇生长的更加茂盛,大约有一人多高,白色的水鸟成群结队的飞鸣,我抓拍着这美妙的瞬间,有一对水鸟钻入水中,出来嘴里叼着银色的小渔,却不急着吃,而是扇动翅膀飞向空中。我转过身,对着蛛丝蓬草和梭梭丛里的牛们拍照,牛们是真的牛,立着、站着、卧着,自由而散漫,有三只牛竟横卧在路的中间,车辆的笛声它们充耳不闻,我们的轿车只好慢慢的绕过它们。我们驶离了此处的湿地,又向另一处湿地驶去,这一带的原生态湿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我们来到一片白沙滩上,沙滩上停满了车辆,其中一辆车陷进了沙坑里,我们再不敢向前行驶了,停在沙滩的边缘处步行着往里走。这片广阔的沙滩,红黄绿紫白相间,远处是蓝蓝的湖水,临近湖水处是白色的沙滩,临近沙滩是绿色的芦苇和球形的草丛,隔着草丛又是白色的沙滩蔓延到我们站立的脚下,脚下是红绿相间的草地,湖水幽蓝的一望无际,我们仿佛置身在蓝色里,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绿绿的草地上黄绿红相间的草坪,点染着湿地,熏染了人们的好心情。
旅游是为了放飞身心,而拍照却是放飞身心的另一种方式,似乎只有拍照才能留住美景,留住美好的心情,如果不拍照似乎就辜负了江山美景,就辜负了来此的目的。拍完照,驱车前往乌伦古湖的黄金海岸,走了三十多分钟,到了停车场停好车,步行着去黄金海岸。远远的看见一座女神飞天的雕像立在湖边,走近了才看清是女娲补天的雕像,在她的身后是蓝色的茫茫无际的湖水,岸边一排彩色的大字“离海最远的海”,赋予幻想的语言,让遥远的边疆有了大海的诗意,对于我们居住在沿海城市常见到大海的人,是不为奇的,而内地人,尤其是新疆人,有这么一处犹如大海的湖泊是多么欣喜若狂啊。

人们在如海的湖里嬉戏,大湖泛着清波,蔚蓝的湖水连着天际,在赤日下,在劲风里,我举着伞,家人缩进防护服里,望着大湖望着戏水踏浪的人们。外孙女拿着一个空矿泉水瓶,到湖边灌了一瓶清澈的湖水,又捡了两小块石头放进去,我喝了一口湖水,稍微有一点点鲜咸的感觉,这是乌伦古湖对我们的馈赠和恩赐,装着湖水、装着石头,装着我们对大湖的深情,我们又出发了。2024年8月16日


刘国华,笔名:华夏儿女、阿华,现居广州。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注册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出版小说、散文、诗歌等文集4部,作品入选多个选本和获奖,并在《诗潮》、《参花》、《安徽诗歌》等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