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文小博,1998年生,广东深圳人,毕业于香港大学,硕士学历。武当山三丰派第十五代弟子、自媒体作家,酷爱读书、写作、武术、中医针灸及旅游。座右铭: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被染上色的留学生
上周末,恰逢九九重阳节,天气明媚,是个十分适合踏青赏菊的日子。我与几个朋友约着去梧桐山喝茶聊天,顺带着享受一下闲暇的秋日美景,以抚慰出差多日后的疲倦。
其中一个朋友还带着她的孩子,小孩刚上高中,正是如花朵含苞绽放一般的年纪,有个可爱的名字叫一一。
聊天的时候,朋友突然咨询了我一个问题:“到时候让一一出国留学,你觉得怎么样?”
我愣了一下,回道:“为什么想着让她出国呢?”
朋友说:“想让她出去见一下世面,提升她的眼界格局呗。”
我不禁哑然,笑了笑说:“见世面多带她出去旅游就行,提升格局这种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出国留学也得看看她自己的想法,毕竟以后的人生还是她自己来走的。”旁边的一一抱着朋友的手臂似小鸡琢米般地点点头,扭头笑嘻嘻地对她妈妈说道:“对,给我请一个月的假,赶紧带我出去旅游!”
看到这一幕,大家不禁莞尔一笑。
清冽的茶香弥漫,我的思绪也不由得飘到过去我自己留学读书的经历。当时刚上高一不久,正值青春叛逆的年纪。偶然碰上一个出国做交换生的机会,回家后简单跟父亲表达了内心想去的想法,第二天就鲁莽地应答了。怀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情,毅然决然地出发了。
时隔多年,我已不记得当时离别的情境,唯有父亲那山石般的沉默与看不懂的眼神还印在我的脑海里。
留学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特别大。虽不至于误入歧途,但文化环境的差异与割裂也造成了我异于常人的思想三观。
直到现在,我的父亲还时常笑骂我,说我“一根筋”,一点儿都没有中国人的灵活变通。我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还在恶补落下的“语文课”。
基于我自身的经历,我认为出国留学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的禀赋不一,特别是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少年们,不同的饮食习性、巨大的文化差异、独在异乡的孤独……都不是那么容易能承受的。
我有很多留过学的朋友。我见过经过留学历练后变得更优秀稳重、思想深邃的人,见过出国后勤工俭学、努力拼搏在学术道路上的优秀学者,也见过腼腆单纯的少年在国外被同化,变成非主流的“精神”青年,还见过品学兼优的学生,被人引入歧途而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而环境就是其中的染料。有些人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但更多人会被染上颜色,不管是在皮肤表面,还是在心灵深处。
我也被染色了,不过幸运的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渲染调和下,我的心似乎变得更色彩斑斓了。
(2024年10月20日,高铁上)
摇曳的萤火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随着年纪越长,交过的朋友越多,我对这句话的感触也越深。
是啊,不同于年少的懵懂,那时一直坚定地认为:好朋友就是一辈子的事!
但时光如流水,从不会因某朵落花而驻留。曾经儿时亲密无间的玩伴早就各奔东西,有些甚至已杳无音信,唯有当时一起在流星下许过的愿还残存在记忆的一角。
不久前,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路过深圳,顺道来看望我。那种久别重逢的喜悦,不同于金榜题名、考上心仪大学的狂喜,也不同于成功追到心爱姑娘时的那种幸福满足,而是一种淡淡的、如涓涓细流般的、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清欢。我想,古人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确有其道理呀。
由于朋友第二天要赶高铁,在一起愉快地用过晚餐后,我便邀他去附近的新安公园散散步。恰逢十月金秋,公园此时仍是一片绿意盎然,难怪在深圳呆过的人都会调侃深圳只有两个季节,但刚过七点,天已经黑压压了,晚风吹来,还是能感到一丝秋意。
走进公园,踱步在弯曲平整的小道上,感受自湖面侵润而出的水汽,仿佛一下子就进入了一个静谧世界,隔绝了城市的车马喧嚣与燥气郁热。公园里种满了一簇簇的“萤火虫”灯,虽没有小时候在乡下看见的漫天飞舞的萤火虫海洋那样绝美,但微风拂过,“萤火虫”灯们轻轻摇曳,与湖面闪烁的粼粼月光相映成趣,也别有一番宜人之感。
朋友和我一边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宁静,一边交流述说着各自的成长,所遇的乐事糗事,以及未来的计划与憧憬。从饮食作息、看书的心得体会,到天南地北的所见所闻、未来的畅想等等……说了许多许多,整个公园里都回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
月光越发皎洁,行人也渐渐隐去,公园仿佛被月神披上了一层神秘雅洁的银纱,让人不知觉就迷醉其中。
待回过神来,才发现这个静谧的世界,还剩我与朋友两个突兀的人类存在。低头一看手表,原来已经凌晨了呀。
站在公园边,我陪朋友等待去酒店的计程车。临别前,我俩互道珍重,并约定好下一次再会。我虽对下一次重逢未抱有多高的期望,但内心的那一丝期许还是冲淡了离别的烦闷。
看着公园里随夜风自由摇曳的“萤火虫”,在那明亮却不闪烁的光影中,我又想到儿时见过的萤火虫,它们的光忽明忽暗,微弱不持久,但比眼前的要来的柔和、温暖。
花开花落,缘聚缘散,就像萤火虫的光一样,一明一灭,不可能恒久,但我们偏偏奢望去获取恒久的光亮,来驱散与生俱来的孤寂,这不得不说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讥讽。
望着计程车远去,我又回头看了眼一直发光的“萤火虫”,在心里默默念了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路漫漫,我们且行且珍惜吧!
(2024年10月17日,深圳)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