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桐"字
数日论桐,一发而不可收。清晨忽思李思珍氏"桐"字释文:桐华成筒,故谓之桐。此语以桐花状解桐,不觉突发异想,不知古之"桐"字何形,可得新意否?
桐字,一木一同。故先查"同"字。
"同"字其字形,一般认为由一种四人抬东西的用具的象形和“口”组成,以示四人用口令协调行动。本义指合力、会合,引申为“相同、一样”,又由此引申出“一起、共同”。
那么,能"同"之木又何解?"桐"字变迁如下:
甲骨"桐"字,"同”之外,木或上或下。其中"同”字的确如李思珍语,桐花形状,桐者,开花如筒者也。
又发联想,"同"者,相同也,会同也。桐花同呈"筒"状,吊于枝上,朵朵相接,岂不亦有"会同"之意?
然而且慢,查查"筒"字吧。
"筒"字为金文形状。《说文》谓之箫管也。观筒形,竹能一同发音者,非萧管而何?
又查"洞"字,水流经之地,能协同发音者为洞。想水流洞中,石壁聚音,水流声愈振。共音一意,正合"同"字合呼口号行动之本意相同。
由此得出结论,李思珍以桐花状似筒为桐之释意,非古人造"桐”字之本意也。
古之同、筒、洞,皆同合音有关,由同之本意出。
古之"桐",木同合一,谓能协同发音之木也。此正与泡桐能制琴瑟相合。
有人说,桐用“同”,是“洞”之省略,桐木高数丈,其干内空。其长速甚快,十几年树龄者即比同龄的杨树直径大一倍,但树干易出现中空。因此取此意,来表示“桐”。
此说应为臆想也。
甲骨文为商代文字,为中国汉字较成熟形态,在此之前必有发展期。故二字出现必更早。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师桓谭的《新论》说:"昔神农氏继宓义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琴长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数。"应论之有因。故《尔雅》《说文》将"荣""桐"互解必为较晚解释。古之"桐"之意,必同琴瑟有关。
以此而论,桐,古来为嘉木。古之梧桐,亦桐也,招凤之说起于西周《诗经》,然其起源必早于周时。
商人极为崇拜桐木,都城之外设有行宫,命名为“桐宫”,《史记·殷本纪》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太甲即位三年,不理国事,暴虐无常,不遵汤法,违纲乱纪,国人甚是失望,摄政大臣伊尹果断将太甲流放到桐宫,以息民忿。伊尹当国三年,代天子以朝诸侯。三年后,太甲改邪归正,悔过自新,伊尹迎天子复位,还政退隐。从此“桐宫”成了天子囚禁之地的代称。
据何光岳《空桐氏、桐国的来源和迁徙》一文, 商王宫除了桐宫,还有桐门、桐乡、桐邑、桐丘、桐社、桐里等。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7219172?sdkver=7d05c2f1
如此看,上古之人对桐极为看重,梧桐招凤之说,应不限于周时。故古之招凤之梧桐,必同制琴之桐,一物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