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后的钱老师主要的工作就是照顾教育孙女周润宁,钱老师以其人格修养潜移默化影响着孙辈的成长,也以自己的耐心、知识储备给了孙辈丰厚的文化熏陶。离休前钱老师从事的是教授中国语言文字工作,在带孙女的过程中,钱老师发挥所长,用游玩的方式教周润宁四声、联词、对对子等,并把对文字的学习贯穿在生活的许多细节中,为周润宁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基础。当然在教育孙辈过程中钱老师也有自己的困惑焦虑,因为钱老师对孙辈的教育依然恪守着中国传统的温厚、谦恭、忍让等价值规范,面对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钱老师时时会向我提出疑问,对孩子这样的价值灌输会不会导致孩子以后对社会的不适应,虽然这个疑问最后也没有找到结论,但周润宁的健康成长,以及现在对工作游刃有余的驾驭无疑和钱老师的用心栽培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件事情上我也看到了钱老师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坚守和认真严谨。
在教养孙辈的同时钱老师作为一位文字工作者所化精力最多最执着的就是对面向公众的各种形式的布告、宣传栏、校报,还有正式的出版物“咬文嚼字”,她几乎是带着一种对文字的洁癖常常会在其中发现用词不准确、语法不规范、用典不当,甚至标点符号用错等问题,发现问题后钱老师也会通过各种形式跟原作者反映,尤其是出现在校内的一些文字稿,在钱老师反映后往往都会及时得到校正,最典型的如校园里布告栏里的各种广而告之的《启事》,人们都会想当然的用“启示”来代替,在校园里这样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也会每每发生,钱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郑重其事地予以纠正,我想这些作者们一定也会被钱老师的热心和认真所感动,对文字更增加了敬畏之心。
到钱老师的晚年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钱老师始终是一个对自己有所要求的人,她常常担心的是自己老无所为,知识归零,学习不了新的知识、接受不了新的事物,比如她会跟我说发现自己年轻时背的一些文章记不得了,甚至有一些常识如每个省的省会是哪一个城市有时突然会想不起来了,还有家里新买的一些电器不会操作等,本来这些都是人老后随着记忆的衰退出现的正常现象,但钱老师常常会以此来否定自己,我每次都会安慰她,但总觉得她还是接受不了这样的自己,我想严谨、认真、执着、对自我严格要求这些也许就是钱老师性格中无法改变的底色。
其实在和钱老师多年的交往中钱老师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包括她对物质世界的淡然、对学校事业的热爱、对他人的真诚、做事的严谨等等,不仅影响了我,也影响着她身边的人,钱老师的长子周先民先生多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史记》等文献研究,学养深厚,每次回国探亲我们都会邀请他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周先民先生都会认真准备,精心讲授,使我们学生收益良多,作为讲座的组织者事后也会送上相应的讲座费,但周先民先生都会原封退回,我跟钱老师说起这件事,钱老师总是淡然一笑说,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嘛。
我很庆幸自己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钱老师这样的好长辈、好老师!关于钱老师的一切也会成为我人生记忆的重要部分永存在我的内心。
周本淳先生与钱煦老师
周本淳先生与钱煦老师
钱煦老师与孙女
作者(右)与钱煦老师次子周武军合影
作者简介: 李倩,女,1962.9出生 ,198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83—2008年在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外国文学和西方文明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05年获教授职称。2008——2022年在地方文化部门从事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曾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中文核心近20篇,出版专著两部,参编著作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