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盈里出发
文/李晓荣“
大盈里”是一个新地理坐标,可做寻觅邢窑三维空间的出发点。没听说过?它位于内丘县胜利路与中兴北大街的交汇处,坐落于原内丘礼堂的旧址上,升级改造后更名为“大盈里”。为什么叫“大盈里”?“盈”是邢窑代表性刻款识之一。它随唐皇室“百宝大盈库”的设置应运而生,属邢窑专门为大盈库烧造的贡品,也是国库充盈后,供天子“宴私赏赐”之用的贡瓷款识。一个“盈”字款,饱含了丰富的款识文化,也是我们此次开启探寻邢窑文化之旅的起点。
出大盈里大街,顺内临路北上有一个磁窑沟的行政村,它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这个地跨内丘和临城两县的小村庄,背靠矸子山,不仅矿产丰富、林木繁茂,为邢白瓷的选土及烧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村前一条河流水汤汤、蜿蜒东去,为邢白瓷的制坯和运输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最后,焦家罐的火神庙前,一场场氛围浓厚、声势浩大的烧造祭祀大典,一次次点燃了窑炉的火种,一次次送走了邢白瓷的远行。
站在磁窑沟干涸的河床上,依稀看到了盛唐的万千气象。数不清这是第几批整装上船的邢白瓷了,船工甩开黝黑的臂膀,喊响了出发的号子,他们在窑工和乡亲们的目光里渐行渐远。顺水东去来到隆尧,这里是李唐人的祖籍地,祭祀大典中少不了高贵典雅的邢白瓷祭祀礼器。白胜雪的碗、洁透影的杯、莹如玉的盏,纷纷登上了大雅之堂。
更多成批量的白瓷成品被捆绑着,一路飘摇来到了大唐都城—长安,一部分运进了宫廷的百宝大盈库,一部分分流到朱雀大街的108坊,一部分走进了布衣之家,正像《国史补》中所记载的那样“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而通用之。”
一次偶然间,杨贵妃失手将白瓷酒杯打碎,因为坠地之声凌然如玉碎而非常喜欢,唐玄宗下令征集能工巧匠烧制白瓷编钟,以博贵妃开心。因此,从宫廷到民间都掀起了制白瓷的潮流。又一次偶然间,入职翰林院的李白因心情不美丽,手持“翰林罐”豪饮作诗“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又一次偶然间,宴会结束,皇上赏赐皇家御用贡品后,拂袖而去,众人纷纷议论邢白瓷的高贵典雅,陆羽却一直坚持“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回家后,并把所得结论写进了自己的《茶经》里。
别说这些都是大开脑洞的恣意想象,那件1957年出土于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中邢白瓷就是无声的宣言。底部特别落款了一个“盈”字,这与旧唐书记载的唐玄宗的百宝大盈库相吻合,专家推断这瓷器上的盈字,很可能就是百宝大盈库的缩写,就是说,盛唐时,皇家就有了自己的御用瓷器。晚唐诗人皮日休也说:“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落,轻如云魄起。”
可见,白瓷的诞生,让世人惊叹不已,它打开了瓷器胎釉由青色向纯色的迈进,为后来的彩瓷奠定了基础,它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背白”的映衬局面。
李阳河里一朵朵小小的水花,流过隆尧的大唐祖陵,流到繁华无边的大唐不夜城,再从长安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经中亚国家,到达地中海及罗马等西方国家。试问大唐的白到底有多白?答曰:那一抹凝脂如玉的中国白,点亮世界。
出大盈里,对面就是邢窑遗址博物馆、邢窑文化体验馆和邢窑博物馆,三点一线贯穿了整个内丘县城。从内丘县城辐射开,分布着广阔的窑群。北大丰瓷窑址、南岭村瓷窑址、白家庄瓷窑址等等,跨县连市,包括内丘、临城、邢台的窑址都是邢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些窑址主要位于内丘、临城、邢台三县和邢台市区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交接地带,分布于京广铁路以西的泜河、李阳河流域,集中在临城县西双井以南、邢台县西坚固以北约60公里长、约30公里宽的狭长地带内。大大小小的窑址,如星星点灯,照亮了博物青史的慢慢长夜。
暗色的环境、安静的氛围、曲折的游廊,光影的交错引领目光聚焦到窑炉那不易察觉之处。11座窑炉,140多处灰坑,6条灰沟,30多眼水井,22座墓葬,出土瓷器以20万计,并有隋三彩。其中有3组窑炉的发现十分重要,一组为隋代窑炉,“品”字形布局,共用一窑前工作坑;一组南北朝至隋代窑炉,为“五连窑”;一组为两座南北相对窑炉,为北朝时期。三组窑炉各具特色,都存有窑门、火膛、窑床和烟囱等。这座遗址之上的博物馆,被评为2012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它像楼兰美女一样,沉睡一千年,一醒惊天下。
并肩比邻的邢白瓷博物馆被内丘人戏称为“仨大碗儿”,不必说“君家白碗胜霜雪”,三大碗不是碗而是七个大小高低不同的白色碟形器物,取其“圆满”之义,是集收藏、展示、研究邢白瓷的专业博物馆。徜徉在“盈”字款下的环廊里,可以看到北方馒头窑的具象和场景,可以看到埋藏在黄土之下,历经风雨春秋,出土后依然素洁典雅、气韵非凡邢白瓷器物。像汉乐府里走出来的绝世而独立的北方佳人,一看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沉醉其中而忘却了归路。倘若,你能静心驻足,聆听讲解员的深度解读隋代黄釉印花鸳鸯系扁壶,你就会明白,邢窑早在隋代就不仅仅是烧造白瓷,还可以烧出有黄釉和纹饰的唐三彩了。 这件1985年出土于大盈里地下的国家一级文物,有力佐证了这里曾经是燃起炉火的窑址。它完整的品相、腹印花装饰、一对起舞和奏乐的胡人图案、以及外饰连珠纹和内饰灵芝纹,都说明,那个时候,邢窑器物已经踏上丝绸之路了。
站在大盈里的黄土地上,我们可以乘坐时光机,穿越千年,梦回大唐盛世,凭借一抹高贵典雅的无色之色,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站在遗址之上,我们凭栏眺望,可以自豪的说,“匠从八方来,器往天下走。”千年窑火,孕育瑰丽陶瓷文化;碧海丝路,远播璀璨中华文明。
一炉火 传承着中华文明
大盈里的往事,像天上的白云,或缥缈、或沸涌,风一吹散作了云烟,只把一些简约素洁的残片深埋在厚土之下,只把一个款款而行的“盈”字款留在岁月的缝隙里,让我们在千年之后频频回眸、念念有盼。
邢窑是古代最早的官窑之一。邢白瓷创烧于北朝,成熟于隋,鼎盛于唐,衰落于宋代。盛唐时期,有“盈”、“大盈”“翰林”、“官”等款识。邢窑作为我国早期生产白瓷的中心,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至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政局混乱,争战频繁,仅邢州一带60多年之中就发生战祸28起。战祸使得这个地区野无稼穑,生灵涂炭,大批劳力被迫服役,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细白瓷已不生产,粗白瓷质量明显下降。 北宋苏轼在《临城道中作》序言写道“过内丘,天气忽清彻,西望太行,草木可数,冈峦北走,岩谷秀杰。”这一句“草木可数”,道出了太行山树木砍伐不堪,因唐代烧瓷所需燃料所致。木柴燃料亦是决定烧窑的成败。从自然条件来看,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层断裂分割,瓷土层位不定,产状凌乱,数量有限,有的呈鸡窝状,好的瓷土找不到,采不出,只好使用次料。于是,又使用起化妆土来。自然条件的劣化,不可人力逆转。再次是技术渐趋保守落后。到宋时,邢窑北邻的定窑和南邻的磁州窑皆凭借当地资源条件的优势而崛起。尔后,金元时期恢复生产的邢窑原址的少数窑场,已不可当日而语,仅模仿定窑、磁州窑生产,工艺落后,只能步南北二邻的后尘而兴叹了。辉煌一世的邢窑炉火终于熄灭了,外加上朝廷的苛政、官府的敲诈、洪水冲击等等,邢窑终于在大盈里的地下沉沉睡去了。
千年繁华过尽,不过白驹过隙。邢窑的恢复工作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张志忠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获“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2014年,被河北省陶瓷玻璃协会授予“河北省陶瓷行业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在邢窑研究方面,张志忠老师先后发表《邢窑工艺技术研究》、《邢窑隋唐细白瓷研究》等二十余篇论文,还出版《千年邢窑》、《邢窑研究》、《中国邢窑》、《邢窑》等多部著作。被业内誉为“邢窑研究恢复第一人”。 耿慧敏是张志忠老师的弟子。在无声的世界里,80后聋哑小伙耿辉敏醉心于邢白瓷的烧制工艺。几年来,他凭借着一双巧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研制出“类银似雪”的仿古邢白瓷,让千年邢白瓷重新焕发迷人光彩。
恢复传统烧制工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配方比例不合适,不是开裂,就是变形。为了摸清其中奥妙,耿辉敏南下河南,北上曲阳,遍访名师,并多次到中国建材集团咸阳陶瓷研究院、保定曲阳定瓷基地等多地学习,并向陶瓷考古专家、陶瓷制作的民间老艺人拜师学艺。配方、拉坯、雕刻、上釉、烧制,每道工序,耿辉敏细细琢磨,用心感知。终于,2015年7月,他们成功烧制出了类雪类银的第一窑仿古邢白瓷。后经中国建材集团(咸阳)陶瓷研究院专家的鉴定,耿辉敏等人研制的仿古邢窑白瓷产品胎质与古代邢窑白瓷瓷片胎质大致相似,除在烧制方面有区别外,胎质达到古唐代胎质标准。
且不论专家学者,默默摸索在大盈里的邢窑后人,不止张志忠和耿慧敏师徒二人,还有人天天去捡拾瓷片标本,回家潜心研究的“拾荒人”;还有深耕细作的女博士,怀揣着邢白瓷走向了去更广阔的舞台;还有一众为邢白瓷的荣光,出钱出力、码字著书,无怨无悔的付出者。
邢窑的炉火重新燃起,熊熊的火苗里传承着中华文明。
如果你要去大盈里吃饭,一定要端起白色的碗;如果你在大盈里饮酒,一定要举起白色的杯;如果你要坐在大盈里品茶,一定要把起白色的盏。因为,这无色之色才是绝色,这简约之器才是大器,这充盈之盈才是我们出发时的底气和自信。
作者简介:李晓荣,女,籍贯内丘,笔名白蓝鸽。学历,河北师大本科,职业教师,自幼喜爱文字,闲暇执笔抒怀。邢台市作家协会委员,内丘县作家协会秘书长。作品发于地方各刊物。《追着春秋读獐獏》《参禅仙人洞》《城东玉皇庙》《绒花小镇》、《家住运河边》《北光纪事》《初访且停寺》《再访且停寺》等一系列乡土文字,描述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探寻邢白瓷文化密码》《迷雾重重识扁鹊》《扁鹊路经韩家庄》《初访磁窑沟》《磁窑沟窑神文化拾遗》《看央视更爱内丘》等文章,执笔深写内丘的两大文化脉系。诗歌《中丘之恋》《内丘赞歌》、《太行山之子》等热情讴歌家乡,被收录在《古今诗人咏内丘》一书中;散文《滚动的幸福》《开年拜谒扁鹊庙》《北方有佳人》等多次评比获奖。生活中喜欢读书和运动,相信快乐源于健康,幸福来自创造。希望用阅读和经历来丰富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