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的那点事:报考军校
作者:罗宽森
1991年12月,应征入伍时,兵种及地域上,本可以有两种选择,长沙武警与兰州空军地勤。出于个人的主观意断,总认为地方越艰苦,愿意留队的人数越少。因此,我毅然决绝的选择了远方。
当时,因交通不发达,从溆浦县城出发,中间转换了4次火车,一路向西,一路上不断添加衣服,几经周转,历时六七天,到达西宁某新兵集训团。
初到部队,处处新奇,充满向往。我们很快适应了气候干燥和2300米海拔的高原反应,紧张有序的新兵集训是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完成,苦与累的体验感颇为深刻。接着是6个月专业培训,重点学习飞机基本维护技能和地勤保障工作的流程、职责分工。期间,教官还特意给我们灌输机务兵真正的劳累与艰苦并不是新兵集训,而是在部队。作为新兵蛋子,我们当时完全不能明白其中含义。
老部队位于祁连山边缘的戈壁滩,驻地人烟稀少,远离市区60多公里,风沙较大,水源缺乏,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部队是兰空第五飞行学院的一个训练团,承担着培养飞行员高教机(歼教五)训练环节的保障任务(现今第五飞行学院和歼教五飞机,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并在强军进程中消失)。
1992年8月,我分配到机务大队第二中队,担任机械员,在机械师的指挥下,干飞机维护工作,正式成为一名机务兵。尽管只能在一线岗位做无名英雄,可火热的青春能与战鹰作伴,让我心中很骄傲很自豪,特别是“对战斗胜利负责、对战友生命负责、对国家财产负责”的使命让我倍感光荣。
月色朦胧,星光还未消散,伴着起床哨音,迅速进入一天的“战斗”状态。带上解刀、抹布等维护装备,奔赴机场,将飞机牵引至指定地标。朝霞还未铺满天际,当天开训任务下达后,以迅雷之势冲向战位,加油充气、添氧补电、检查仪表、搬运梯架、取保险销、签字放飞…一连串专业动作,干练务实,严谨利落,既一气呵成,又心细如发,以最高的标准准备好飞机,高效保障每一次起飞…
下午三四点,当最后一架战鹰滑回地标时,机务官兵们为战鹰做“体检”。飞行后检查按“夏北浩检查法”,“看摸听嗅”不少于一个半小时,在确保“故障不过夜,隐患不上天”的情况下,“上锁、气密、铅封、穿上外衣...” 。
遇飞机有故障隐患,必须迅速组织人员力量,加班加点,连夜排除故障隐患,一天的飞行保障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晚饭后,机务官兵依旧繁忙未歇,需要到大队部的质控中心,填报当天的纸质文档,包括飞机当天运行的各类性能技术参数或发动机使用寿命技术指数。然后,中队集中传达次日飞行保障任务,各机组成员再根据次日保障任务特点,拟写详细保障工作计划…所有工作完成,早已夜深,一切都已变成肌肉记忆和职业习惯。
原中电视台军事节目主持人唐剑,在参观机务部队后,如是说“全军所有的兵种中,要说累与苦莫过于机务兵 ”。就机务兵一天的工作而言,并不算苦,因为并没有超强的体能训练,有的只是时间跨度较长。苦的是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早出晚归,累的是“一手托起国家财产安全、一手托起战友生命安全”的职责。
每个人在成长阶段的特殊时期都会有其特别的意愿,我也不会例外。入伍那会,目标十分明确,一心想要考取军校。可报考军校有必需的条条框框,而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意愿。
(老班长退伍前在雪后停机坪尾的照片)
那会儿机务部队的人员构成,是非常稳定的三分制,三分之一的干部,三分之一的志愿兵(现改称士官),三分之一的义务兵。因为部队需要,通常将一些既听话,又肯做、会做的义务兵留改为志愿兵,鼓励有文化底子且“三过硬”(政治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义务兵报考军校。
报考军校基本条件是身体健康,年龄和学历符合,年龄要求:22周岁内,有班长命令的或者荣获团级以上表彰奖励的,可放宽至23周岁;学历要求:初中以上。
因为机务工作的特殊性,还有两条核心条件,一是突出政治合格,品德高尚,思想作风过硬,直系亲属中没有参加“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热爱并愿意献身机务工作。二是注重业务技术,在机务本职岗位上干满2年以上,是本专业中的技术骨干或者好苗子。
因为年轻有热情,我用行动热爱着机务工作。在部队足足干了2年多的飞机机械维护工作,符合上述的特定条条杠杠,具备了报考军校的资格。再通过特定的工作流程,个人申请→连队推荐→机关政审→团里预考,层层筛选,过五关斩六将,1994年2月,总算如愿的可以报考军校了。
(第二航空学院大门资料照片)
因为心中有希望,我时刻准备着。其中,有三件小事,至今仍被众多战友所取笑。为不落下文化学习,深夜打手电看书,被中队干部查夜抓到过多次;为强化身体素质,坚持中午顶着太阳跑3000米;为添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津贴不够时,就去地方献血清,一次可得50元营养补助(当时每月津贴是33元)。
(作者在第二航空学院操场边的旧照)
1994年3月,我顺利进入兰州片干部苗子培训队,经集中补习,于7月份,最终考取了吉林长春的空军第二航空学院(该学院于2004年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空军第七飞行学院合并,组建为空军航空大学),学习歼六机械维修专业。
2024年10月
【作者简介】
罗宽森,湖南溆浦人,中共党员,年轻时在大西北服役近20年,从事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中方县作协会员。于2015年至2021年,担任过驻村工作队。爱好文学写作,先后在《中国工商研究》《中国工商报》《湖南工商管理》《湖南日报》《怀化社会科学》《怀化日报》等杂志与网站发表过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