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忘年之交
邵 波
一次看到石广东先生发表在《济南头条》的一篇写郑世兴老先生的文章,读罢才知道,先生已经85岁高龄了!我赶紧在微信上,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我经常叨扰先生,他每次都在微信上回复我上百字,打字速度很快,从不敷衍我。以至于我认为先生至多70岁。
2023年4月8号,我添加先生微信好友,自此算是相识了。说是相识,其实我们一次也没见过面。
我是一个跌跌撞撞的文学爱好者,真实地写了身边的人和事。先生却对我大加赞扬,让我诚惶诚恐。
"邵波,你好!我是郑世兴,我早就在群里注意到你了,人品文品俱佳,为你自豪!"老先生耐心地与我交流,后来得知他的夫人曾在我的家乡卫生院工作过,我们应该早就见过面。我们同是淄川邵氏始祖福杰的后代,在一本族谱上。所以邵祺昌爷爷告诉我,应该称呼先生姑父。
先生把2017年他在淄博晚报发表的文章《岁月流逝,风范犹在——怀念士超同志》等文章发给我,我这才对他有了一些了解。以后我就在微信上喊他"姑父!"

左起:邵波 郑世兴 邵祺昌 石广东
我把与姑父的聊天记录翻看了一遍,发现这就是一个文学教学指导对话。相信对所有初学写作者,都是一份教材!
4月15号,我把反复写了十几遍仍然不满意的《麦收》草稿,发给姑父,请他斧正。姑父先是夸奖我记忆力好,大凡亲历皆成文章。这篇描写从种小麦,收小麦,再到制作馒头的文章,对现在的孩子大有裨益。接着就开始指出问题。
"你觉得少了点什么,恐怕是少了对辛勤劳作的感悟和对那个年代的留恋的描述吧!”
“没有情感的倾诉,就引不起读者的共鸣。一篇感动不了自己的文章,怎么去感动别人呢?”
“ 如果是含着热泪去回忆前辈种麦的艰辛,文章就会很丰满!”
“散文要以个人抒情为主,把叙事、议论融为一体,文散而神不散。细处落笔,因小见大!”
我读完姑父这些话,感动地落泪了。这么详细讲解,这么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让我诚惶诚恐。看着姑父作品后面作者简介中那张戴草帽的伟岸照片,越发感到亲切了!
后来看到他写的一篇《'稻'是无情却有情》的文章,宛如《麦收》的姊妹篇,我想这肯定是姑父为了启示我,写的一篇范本!真乃用心良苦。
我写了《母亲种下六棵梧桐树》。姑父看后指出,文章中那句"怀念那美丽的梧桐花"再加上一句“眼前就浮现出母亲那精心培育梧桐花的身影”,这样就前后呼应了。而我写的那句“母亲说,就是梧桐树抱着你”,正是“文眼”所在!
我每次写完都先发给姑父,姑父让我多看主流媒体的副刊,像《人民日报》、《文汇报》、《齐鲁晚报》等,千万不可随风去写为了“博眼球”的所谓文章。一篇优秀的作品,题材新颖,主题显明,体裁正确,文眼突出缺一不可。要打造自己的风格,绝不可哗众取宠。久而久之,大家一读就知道是谁的文章!
他老人家的这每一字每一句话,都是为了我文学的成长,以后我动笔之前,都先翻看一遍这些聊天记录。
一次,我母亲住院,病情反复,心急如焚的我突然想到姑父就是医生,就打电话给他,他问明了病情,又问在哪个医院住院,几分钟后回复我,我姐姐(他的女儿)就在这家医院,已经与主治医师联系过,说问题不大,能治好,让我放心。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八旬老人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令我再次感动不已!
姑父是我的文学老师,是我亦师亦友亦长辈的忘年之交。
今赋诗一首,祝福我敬爱的姑父:
姑父春秋越古稀 精神矍铄文称奇
少年绣水起涟漪 弱冠齐鲁悬壶遗
鸿运忘年成挚友 每嘱行文似甘饴
如今米寿精气旺 百年松鹤犹可期

作者简介:邵波,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散文学会会员,淄博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喜爬山爱赏石。常有文章见诸报端和网络媒体。2023年获鲁中晨报主办的首届稷下散文优秀奖,获淄博市青年作家协会“十佳作者”称号。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