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园和青梧宫
今日读古籍,又读到了关于梧桐的两个故事。
一、吴王梧桐园
古《乐府》有吴王夫差时童谣:“梧宮秋,吴王愁”。
春秋时,吴王夫差曾建造了一座园林,其中栽满了梧桐树,以便引来金凤凰,故得名“梧桐园”。秋天到了,秋风秋雨,梧桐叶纷纷落地,夫差愁思顿生,园中美女们受到冷疼,也顿起悲衰愁情。
这是我国园林史上,对梧桐最早的记载。
吴王宫梧桐,最早出于东汉袁康(约40年前后在世)所著《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谓夫差十三年(前483),“兴九郡之兵,将与伐齐,道出胥门,因过姑胥之台,忽昼假寐于姑胥之台而得梦。及寤而起,其心恬然怅焉。乃命太宰嚭告曰:‘寡人昼卧有梦,觉而恬然怅焉。请占之,得无所忧哉?梦入章明宫,见两鬲蒸而不炊。两黑犬嗥以南,嗥以北。两鋘(铧)殖吾宫墙。流水汤汤,越吾宫堂。后房鼓震箧箧,有鍜工,前园横生梧桐,子为寡人占之。’”《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王占梦》也有同样的记载。
那么,吴王梧桐园里的梧桐,是古梧即泡桐呢,还是今梧即青桐呢?是前者。
吴王梧桐园的轶事,最后被收录在南朝任昕(460-508)所撰的《述异记》中。卷上记载,“梧桐宫在句容县,传云:吴别馆,有楸梧成林焉。” 卷下又记载,“梧桐园在吳宫,本吳王夫差旧园也。一名鳴琴川。”
这两条记录都透露了吴王园梧桐品种的信息。
在先秦古籍中,能制琴瑟的泡桐经常是同楸木一同出现的。如“其桐其椅,其实离离”之句,出自《诗经•湛露》,“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之句,出自《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其中的“椅”,《说文》解释为“梓”,“梓”《说文》解释为“楸”,所以郭璞注解《尔雅》时将“椅”解释为“楸”。《述异记》卷上梧楸一同出现,说明这里的梧就是先秦里制作古琴的泡桐。特别是卷下的"鸣琴川"的名称更说明了这一奌。
两千余年过去,吴王宫梧桐园早已沦为古籍中的几行文字。然而,当后人走到梧桐园旧址时,不能不发历史的感慨。明代文人王宾《梧桐园》诗云:"七月交秋未变秋,轻轻一叶下枝头。君王不在当时悟,直到凋零后始愁。"夫差是春秋五霸之一,奢侈好战,后越王勾践复仇,夫差自杀,吴国霸业也如那梧桐叶一样,在秋风中凋零。夫差不能先觉,临头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二、上林苑青梧宫
我的老家在终南北簏的皇甫川,那里曾经是秦汉的上林苑。没想到,西汉时,上林苑里也种有梧桐。
《西京杂记》曾记载,"五柞宫有五柞树,皆连抱,上枝荫覆数十亩。其宫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
《水经注》也有记载:"水发南山耿谷,北流与柳泉合。东北径五柞宫西。长杨、五柞二宫,相去八里,并以树名宫,亦犹陶氏以五柳立称。中有青梧观。观前有二梧桐树。"
这两条记载,皆被收入宋代宋敏求《长安志》有关"上林苑"的记载中。
上述记载中的"长杨"、"五柞"二宫,皆在今日之周至县。青梧观属于五柞宫所管。
这是的梧桐是古梧还是今梧呢?是今梧。原因就是"青梧"二字。这是青桐。
青桐为什么会出现在上林苑,并且用来命名宫观? 还得从《西京杂记》中寻找原因。
《西京杂记》中说:"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丽也。"
这就是说,汉武帝兴上林苑,各地献名贵稀奇草木(还有禽兽)于上林苑中,并起一个好名字。
从《长安志》看,“上林苑”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植物专类栽培形式,"长杨宫”、“竹宫”、“棠梨宫”、“葡萄宫”以及“青梧观”、“细柳观”、“花木观”和“蕙草殿”等,分明是以较大规模分别采用了垂柳、竹子、梨、葡萄等观赏植物为造景材料,以专类植物群落种植方式布置。
因此,汉武时,今梧被当作珍奇品种献进上林苑,正因为珍奇,只有两三株。因其叶同泡桐叶相似,被当作梧桐的一个别种,取名青桐。这应该就是今梧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
西汉末大乱,战火之下,上林苑一片废墟。这三株梧桐亦不能幸免,消失在历史中。
青桐再次出现,只有到了三国时,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了。但陆玑并没有提及此事。
《西京杂记》据传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即编辑抄录)的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也就是说,汉代这书还没有成形,到了东普才正式成形,那三国时的古籍当然不会涉及了。《水经注》也是北魏时著作,迟于三国呀。
处处留心皆学问。今天无意中得此古籍记录,并且证明了我前面的观奌。真是开卷有益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