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诵平权 是我的一贯主张
作者: 朝晖
………………………………………
字正腔圆,是许多朗诵家都会强调的发声技巧,我也十分赞同并身体力行。但是我个人是不太喜欢那种“中规中矩”的朗诵的。因为它貌似无可挑剔,实则缺少滋味和感染力,尤其是当被弄出一套又一套“技巧”的时候。
大家知道所谓“规矩”,夲是电台播音员的行业标准。然而近些年来却被拿来要求大众诵读、社区文化,后天的“技巧”硬是把人们天生就会说话的舌头,弄得横竖都不得、展卷皆自卑,仅从“语音”上就把人民群众做了一番“贵贱”之分。
一些方言区的孩子更是被搁浅在有声语言主流社会的边缘,只有仰人鼻息的份,自尊心被严重蹂躏。无奈之际,还没来得及全面掌握夲学龄的系统知识和能力,就拚上父辈的血汗银子去鹦鹉学舌。总算在某杯赛事上,拎得一个烫金的证书,却还得一步步完成考级。而不少人只落得个邯郸学步,匍匐而归,高成低就,大而无当。
其间,最为尴尬的,当数50、60、70后的中老年人了。生于偏远,窑砖定型,亦曾潜心模仿,始终不能“升级”,心中纵有千般热爱万种感悟,一个“平翘舌不分”辄被贬夜郎,眼见得朗诵舞台五彩缤纷,却因为不舍得交培训费,投靠无计隔岸观灯,声声浩叹令人痛心!国家领导人曾说过,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沾满铜臭气的“教培机构”和“大赛”虽然是个别的,但对全民诵读事业的伤害却是极大的。
当然我们国家一直实行推广普通话的国策,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哪个角度看,推普的意义都是深远的。可是,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民众喜欢的朗诵,缩写为“普通话朗诵”且唯我独尊呢?既然朗诵是人生的基本权力,那么除了“普通话朗诵”,是不是应该有“非普通话朗诵”乃至“方言朗诵”的存在呢?我们总不能因为三代华人生于异国他乡,就剥夺了他们用外语诵读中文经典的权力吧?!
据说现在有180多个国家都将中文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文也被联合国列为六种官方语言之一,这不正是我华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愿景吗?当今世界,无论京腔与否、何处方音,更无关哪国华人、哪族边民,人人都享有开口朗诵的权力。因为一个舌面元音发得不准就被逐出朗诵世界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细思静想,朗诵,只是人类之夲能,自古就与活生生的生存相伴。先祖深林驱虎之恫吓、婴童仰泪饿求之悲戚,长老疗癒族群之巫咒,唐宋提振勾栏之吟唱,一定是最感天动地的朗诵。华夏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官话”,因此我反倒觉得,不要神秘那些资本运营的“教培机构”,把一代又一代人的异禀天赋,交给几乎以赢利为目的别人,去挑拣评判。推广普通话必须认真规范,但朗诵应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独特的文明,它们的涌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像唐朝的诗、宋代的词、元时的曲,哪一个不是被先视为异端,而后不可掩耳、深入人心继而繁荣昌盛的!古今中外的所有艺术,都不是贵族独有的恩荫遗产,而是产生在如火如荼的民间的“玩意”。朗诵艺术也应当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坚信,当今仍被哂笑为“诗歌广场舞”的大众诵读热潮,必然会摧枯拉朽波澜壮阔。而且以此“人民性”的语言面貌为标志,一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谐调的全民素质的神圣样态,已然一天天、一年年成为红日现东方的现实。
我是一名全民观念的持有者,长期从事服务广大基层社会人群的文化工作,我的阅历也许让我言行执着,但不接受“偏激”的帽子。因为,普通人用不太“普通”的普通话干一件“普通”朗诵的事时,他们需要的不是嘲笑和鄙视,而是鼓励和赞美!他们需要发音技巧的科学赋能,更需要真情表达的激励引导!关键是有些人一门心思放在“重金精品取悦上峰”上,根本就不计划关心人民需要什么。我们有必要上升到“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高度上,去审视这个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让朗诵艺术走下“神坛”吧,是时候把温暖的灯光照射到全民诵读的群体身上了。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的、随时随地的参加朗诵活动,允许他们用自己并不“标准”的语音,抒发内心的诗意和襟怀,歌领生活的真善美,为祖国的腾飞鼓与呼。直至有一天,我们看到,除了各级文艺舞台,在民间生老病死的各种仪式中,都有了朗诵艺术浸润人心的声音,当朗诵和鲜花成了常态社交的必备,我们便成就了一个民族精神洪钟大吕的文化范式。
所以,还是决定毅然举起曾经在[国际中文朗诵运动]会场做主旨演讲时的旌旗,在此振臂高呼 :“【朗诵平权】是我的一贯主张!”
热爱有声语言的朋友们,勇敢争取【朗诵平权】吧,砸碎为“语言奴隶”专制的铁链枷锁,在人类最好的语言天空放飞心情,用自己真诚的声音,呈现生命的彩霞!
2024.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