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印记,任怀平、丁再献同贺
济南第七届一框邮集全国邀请展
天 琮
在泉城济南,一项持续了二十一载的文化盛事正迎来又一年的辉煌篇章。自2003年起,“一框邮集全国邀请展”已成为这里一年一度的文化名片,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集邮爱好者与文化艺术追寻者。而今年的展会,更是以一系列创新邮品的设计与发布,为这项历史悠久的活动增添了前所未有的亮点,其中尤以著名邮品设计艺术家任怀平大师设计的一枚纪念“龙山文化”的邮资纪念封与四款独特纪念邮戳的问世最受瞩目。

【龙山文化】黄河入海口邮资纪念封
作为本届邮展的核心焦点之一,“龙山文化”纪念封的主图采用实景复现的方式,生动再现了位于济南章丘地区的考古挖掘现场,引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段古老而又神秘的史前文明时代。封面上,一组组精致细腻的图案围绕着中心主题展开,其中包括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蛋壳黑陶杯、陶鬶与陶罐,这些都是反映古代先民智慧与艺术成就的珍贵实证。它们见证了龙山文化璀璨的光芒。而“龙山文化”纪念邮戳的上方,巧妙融入了两个版本的“龙”字:右上方是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蒋维崧先生题写的甲骨文“龙”,左上方则是比甲骨文还要早1300年的东夷骨刻文“龙”,由骨刻文破译者与艺术创作者丁再献先生亲手书写,这一对比,不仅突显了汉字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更让观者对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有了直观的认识。

【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
另外,三枚马踏飞燕邮资明信片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寓意与艺术美感。马踏飞燕作为汉代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以其矫健的姿态和灵动的形象,诠释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技巧与浪漫想象。明信片上的画面,选取了这一雕像最具冲击力的角度,将马匹奔腾的英姿定格于方寸之间,配合着马蹄下飞扬的羽翼,既展现了力量之美,也寓示着自由与梦想的翱翔。这套明信片不仅展现了中国悠久的雕塑艺术,更传达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激励着每一个人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历山大舜、赵孟頫与张养浩:跨越时空的对话】
除了“龙山文化”邮戳之外,本届邮展还特别推出了“历山大舜”、“赵孟頫”与“张养浩”三款纪念邮戳,分别致敬三位与济南有着不解之缘的历史名人。历山大舜,古代传说中的贤君,其德政至今仍被人们传颂;赵孟頫,元代书画双绝的大师,其艺术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养浩,明代著名政治家与文学家,一生致力于兴利除弊,深受百姓爱戴。这三位跨越时空的人物形象通过邮戳的形式,与当代观众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联系,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与尊崇。
【传承与创新:一场邮票上的文化盛宴】
邮戳作为一种传统的邮政标记,此次在“一框邮集全国邀请展”上,却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与内涵。通过对历史遗迹、古代文字乃至名人形象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这些邮戳不仅成为了传递信息的载体,更成为了讲述中国故事、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它们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连接中外的桥梁,让人们在方寸之间,领略到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体会到了历史的厚度与时代的温度。

文字是世界通用雅斯贝斯文明定义的首要证据,其次是冶炼术,依次为国家(城邦)和信仰,制陶技术正是冶炼术等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黑陶技术在5000年前后达到了高峰,被誉为“火与土的艺术”。黑陶与东夷骨刻文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携手走过千百年沧桑岁月,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伟大征程。
追溯至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广袤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龙山文化,那是人类文明初绽芳华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两种极具标志性的文化遗产横空出世,它们分别被誉为“史前艺术明珠”的黑陶与神秘莫测的东夷骨刻文。黑陶,以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的特点,成为了当时社会高度发达制陶技术的直接体现。黑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祭典与礼制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与精神层次。而东夷骨刻文则在精神层面上记录下了更为深刻的痕迹。这些刻在骨头或兽角上的符号,尽管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记录着先民的生活点滴与信仰观念,两者均承载着早期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黑陶与东夷骨刻文这两种文化遗产在时间节点上非常契合,距今皆约5000年前后,几乎覆盖了整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关键过渡时段。
黑陶与东夷骨刻文,虽一静一动,一具象一抽象,却在龙山文化时期形成了完美的互补与呼应。它们分别代表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同面向,共同编织了一幅五千年前古人的生活画卷。使得这段遥远的历史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干枯的史料,而是有了温度、颜色与声音,变得鲜活而立体。它们共同证明,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黑陶作为“火与土的艺术”,先民们就已经拥有相当程度的组织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复杂的技术流程,创造出让后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奇迹。
总之,本届一框邮集全国邀请展的举办,不仅为邮票收藏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文化交流与艺术创作开辟了广阔天地。山东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地区,也是龙凤图腾文化的发源地。随着“龙山文化”纪念封与系列纪念邮戳的推出,我们可以预见到,这一届邮展将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留下诸多值得珍藏的记忆与启发。无论是“龙山文化”纪念封的深沉历史感,还是“马踏飞燕”明信片的灵动艺术美,都在无声中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故事,唤起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的自豪与归属感。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类似的创意举措还将层出不穷,让更多人加入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行列,共同书写属于全民族的骄傲与荣耀。
写于2024年10月26日/甲辰九月二十四

作者: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干部,现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鲁商集团分会副会长,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山东老年大学燕山校区书画协会副会长,老干部之家书画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知青书画院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