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成
1、巧设场景 情韵隽永
——读《故乡的南园子》之浅见
文章贵真。上恭先生此文,之所以得到赞许,主要是因为叙写真事,抒发真情。然,真景真物、真人真事,无处不在,比比皆是,漫道入不到文章中的,有些即使入到文章中的,也令人感到索然无味,何哉?要使“真”不仅入目、入耳,还要入心,鲜活起来,灵动起来,还要讲究一定的艺术。使“真”真“真”的艺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上恭先生就是个真人,此文的主要艺术是巧设场景,随之而生的主要艺术效果是情韵隽永。
开篇不是交代南园子所处,而是描写充耳不绝的知了声,既先声夺人,又借此展现由楸树、槐树、榆树作背景的知了独唱独舞的场景,又由此启引出中心场景——“这里更是我儿时的桃花源”。
几行文字,一个场景,你不感到笔法的娴熟与巧妙吗?至此,该进入主场景了,且慢,主人还有话要说:从主院到南园子必经之路的交待,不仅是在作必要的方位介绍,也是在轻描淡写一处曲径通幽的小景。
主景的帷幕终于拉开了。主人浓墨重彩,情溢言表,历数家珍:春天,井水浇灌,春风吹拂,薄荷溢香,柳枝摇曳,鸟雀叽喳;夏天,各种蔬菜,纷纷登场,韭菜一茬又一茬……再好的景,没有人,也会黯然失色,于是主人公又出现了:在园子里转转,拔棵小葱,摘点豆角——生吃鲜蔬,好不快活;西红柿被兄弟姐妹预支的“特权”,谁家捞得!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是大户人家儿童的乐园,与生计无关。上恭先生家的南园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却是全家人维系生命的园子,而先生笔下的这段生活却并不苦涩,而仍然充满情趣。
上恭先生以辘轳为中心设定饶有情趣的场景,一个接一个,好戏连台。拧水的情景细致生动,令人也有试一把的冲动。母亲颠着小脚,拧罐浇园的情景着实动人。新社会男女平等,其实有些方面并不平等,男耕女织的传统分工被悄然打破,许多女性“织”未减负,而又不知不觉地加上了一些“耕”的重任。像上恭先生说的,拧罐是个力气兼技术的
大家争着捞罐桶的情景真切生动;被父亲用绳子绑在腰下慢慢送下井的情景,虽然没有多大危险,却把南园子艰苦而有乐趣的场景推向了顶点。
南园子溶铸了太多的乡愁,这乡愁使主人情不自禁地回忆了生吃鲜蔬的场景,曲折跌宕地描写了拧罐子的场景,它使主人意犹未尽,又勾起一个不干“吃”,也不干“干”,只干玩的场景,纯从娱乐角度看,在南园子寻蝉蜕、听“流响出疏桐”是最有趣的场景。省略号表明主人恋恋不舍地走出了曾经的南园子,而如今的南园子又令主人感慨万千。
不管怎样,主人乡愁不变,情韵隽永,他还想“打捞起那些沉在水底的流光岁月”。
附:
故乡的南园子
刘上恭
白云苍狗,世事如烟。离开故乡几十年了,因附近的矿山和企业大肆用水,水位急剧下降,村里的井一口口报废,南园子里的井也未幸免。其间,南园子里又赫然立起了两座大北屋,如今也人走楼空。父母去了遥远的天国,兄弟姊妹们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谁还能唤回我少年的美好?只有故乡的田园了!每当知了歌唱的盛夏来临,意念中我又回到梦中的南园子。清澈的井水,在眼前晃动,像一坛经年的老酒,日久弥香。多想再站到那井台上,拧几罐水,浇几垄菜;多想再到那满目生辉的菜地里转一转,寻觅几个微红的西红柿,呼吸一下儿时梦幻般的气息;多想再让父亲把井绳系到我的腰间,到井下捞一捞掉下去的罐桶,打捞起那些沉睡在井底的流光岁月……
2、读《南园子的灯光》有感
“一天最放松的时刻”不是躺在阳光煦暖、风景旖旎的金海湾沙滩上,也不是躺在无比奢华、享用不尽的总统套房里;而是躺在曾烤黄烟、现放杂物的“南烟屋”里。这不足为奇。劳累至极,即使躺在狗窝里,也会觉得无比放松。而“三万六千个毛孔唱起欢快的歌”却有点意思。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能使人达此境界呢?难道是靠南烟屋窗前那点微弱甚至可怜的蝇头之光吗?这可不好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外,还要看那光照在哪里,欲以何用。
当年,上恭先生居于容膝,凿壁为窗,安贫乐道,对小屋别有深情就是因了窗前那盏自制的油灯。
按照灯的适用范围、作用来看,上恭先生窗前那盏自制的油灯,不是给迷路的异乡人指路的灯,也不是孤寂的海上挽救了许多沉没船只的航行灯,更不是使绝望者感到“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从而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救人者家里桌子上的那一盏油灯。
上恭先生南烟屋窗子上那盏自制的油灯照在书页一个个方块字上,又映照在主人的心房内,使其心房变得越来越亮堂。
那盏小小的煤油灯是主人由少年而青年的重要转折时期的光明使者,是主人思想渐丰的忠实的助推者和唯一的见证者。大部头的《红楼梦》,使初涉世事作为社会人的主人见到了封建社会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春心初萌作为大男孩的主人看到“那些大胆的描写”不免“耳热心跳”。
南园子的灯为主人服务不走样,不掺假,竭诚尽力,主人读书过夜半,它就把亮光照过夜半;主人通宵达旦,它就彻夜闪烁亮光。
没想到,南园子彻夜不息的灯,对其主人忠是忠矣,却又深深刺痛了一位慈母的心。
“孩子是娘的连心肉”,一点不假。娘,小脚,行动不便;年老,体力不支;眼睛近视,夜行借助木棍:这一切比起娘疼儿来都不算事。娘看到儿子读书过晚又不忍心打扰,只好趴在木格的窗户上往里瞅;看到儿子读书忘记晨昏,突然敲门,连声呼喊。这就是娘,这也或许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娘。
读至此,忽又想到上恭先生《南园子的灯光》的寓意、构思的确不凡。“不凡”到何种程度,只有朦胧之感,故不敢妄言。只觉得对“南园子的灯光”这个材料的使用上也是颇具匠心的——“南园子的灯光”伴“我”读书是一个方面,更令人永世难忘的是南园子的灯光映射出的那个小脚、年老、近视,拄着木棍在暗夜中蹒跚的身影。
2022年5月21日完稿
3、读《妻子穿上红开衫》有感
一滴水映出大海狂澜,上恭兄一篇美文生动曲折地反映出共和国同龄人,突遇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思想观念随之变化或被助推变化的艺术过程。
“吃饭穿衣亮家当”,这是过去小农经济时吃穿优劣与家庭财富多寡的关系。这个关系几乎准确无误:家贫如洗者,衣衫褴褛,吃糠咽菜;家境殷实者,才穿得象模象样,才吃香的、喝辣的。
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吃穿已不完全是财富的晴雨表。有些家庭的经济实力足以吃好的、穿好的了。但是,在穿的方面,许多人(男士女士中都有),想穿得漂漂亮亮的,但是抹不开面子,怕同事说显摆,怕亲人嫌招摇。有些内心不怯的人,则敢于赶时麾,敢于穿得漂漂亮亮的,甚至敢于穿奇装异服。我们这一代人,心里不是没有想法,总是前怕狼后怕虎,不敢越服装的雷池一步。有些人一直观望,终至年老也未穿点象样的衣服,徒留遗憾。
有些人象上恭夫人,有爱美的愿望,而内心又有点怯。令人感动的是丈夫和女儿帮助一位爱美的女士,一点一点,突破一道一道心理障碍;一步一步挪动前行,终于敢于热衷于穿红色女开衫了,终于赢得内外一片喝彩声。
与其说是夫人与时俱进了,不如说是女儿的孝心落到实处了,不如说一个有绅士风度丈夫带动夫人及时享受美好生活了。
2021年8月
4、精巧的构思
——读《踏海逐浪捡蛤蜊》有感
上恭先生的美文《踏海逐浪捡蛤蜊》,读了几遍,虽然夜深了,就像那些借助手电筒的微光捡拾蛤蜊的人一样,还是恋恋不舍。
被上恭此文带来的审美反复冲击后,自然地萌生出一个问题——这种冲击力,上恭先生是怎么营造出来的呢?
首先想到的是,好的散文都是“形散神聚”的。写散文的高手都是在放风筝——既要乘风凌云,又要一线相牵。上恭先生《踏海逐浪捡蛤蜊》完全达到了这种境界。
游记散文的“神”,大多是“意趣”。这篇散文的意趣之好,在于不仅传神地展现了人们(大人,小孩)寻觅快乐生活的执着,还含蓄地表现出大人们可贵的童心。读者对此文“意趣”的感受,估计大同小异,无须赘言。
而此文“形”方面的看点太多,只能挂一漏万,单说其构思方面的匠心。
作者独到的构思与话剧“三一律”的原则悄然吻合:时间,4个小时(凌晨4点至早晨8点);地点,海滩;事件,捡拾蛤蜊。
“捡蛤蜊”一件事写得如此生动感人,就是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段安排了由“意趣”一线相牵的各色内容:
“凌晨4点多,涨潮的涛声……”,由涛声引出黑乎乎的人影,用小说的笔法写一个望中之景,激发阅读兴趣。
“昨夜8点多钟,看到那么多人在沙滩上涌动……”,集中笔墨具体描写大人小孩拿着手电筒在海滩“捡蛤蜊”的动人情景。
“我不禁想起了白天,人们挽着裤腿……”,生动地插叙了海浪溅湿衣服的情景。
“前些日子,去安徽亳州采风……”,
“此时……我已没有睡意 ……”,“大约七八点钟……”:照应开头,解开谜底。
大致探究到作者对时间及情景有条不紊地安排、穿插后,难道不感到《踏海逐浪捡蛤蜊》的构思精巧吗?
2021年8月
5、时代的心音 巧妙的构思
——读《军营来信》有感
午睡前手机充电完毕,开机看一眼有无急需回复的信息,忽然看到刘上恭先生的文章,本想先瞥一眼,待小憩后再仔细拜读,岂料只一暼,眼球即被牢牢粘住,只待反复阅赏几遍感到痛快后,才释放被俘虏的眼球。
半掩门扉、少问世事之人,为何被一篇无关退休、养老、保健的文章打动得废弃了午寝呢?
原来,上恭先生的文章,触到了我深埋心底50多年的一个伤痛。引起这个伤痛的不是“军营来信”,而是“兵团来信”。
1971年4月我决定参加山东生产建设兵团,4月14日晚上,4月15日早上,爸、妈的同事、我家的亲戚、前街后胡同的邻居到我家送行的人川流不息。我家最要好的邻居与我家同姓的高大娘,忙前忙后,问东问西,不知往我家跑了多少趟。
4月15日早上,离家时,亲友们恋恋不舍,一个个的嘱咐:“全成,到兵团好好干,常来信。”“嗯,一定好好干,一定来信!”
到兵团三天后,对兵团的基本情况了解后,我就在白天紧张训练后,连续几天连夜写致谢亲友邻居的信。最后写好了给高大娘的信,连同给父母的信合装在一个信封里。不是为了省邮票钱,而是想让母亲给高大娘送去,老姊妹俩顺便唠唠嗑。岂料,信件超重被退了回来。是百密一疏,还是傻得可以呢?重新分装,寄到家后,高大娘已经比别的邻居晚收到信一个多星期了。
在胡同里有很高威望的高大娘认为全成给别人来信,而唯独不给她来信,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高大娘一天到我家问好几遍,母亲回答“全成也没给我来信呀”。高大娘长时间将信将疑后,终于与我家决裂了(想起来,我就流泪)。
我回家探亲时,虽然再三向高大娘解释,赔情,但是,两家没有真正再和好如初。
上恭先生开篇引用宋之问、杜甫、陈陶的著名诗篇,不仅从情感上打动人心,而且引人回溯历史,想到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通邮的艰难和信件对海角天涯之人的不可替代的精神抚慰作用。
上恭先生做足了古代“鸿雁传书”的功课后,自然地导入到当代,又顺理成章地以一个特写镜头把文路引到了“军营来信”上。
上恭先生是拣选大师。军营来信的话题多多,上恭先生精选三例。一是堂兄永,从军营寄来的信。就此展开的是发小的情同手足、亲密无间:永原本的帅、“着军装戴红花后的英俊”;“光荣人家”耀眼夺目牌匾,给发小带来的荣耀;两人书信来往不断的友情。
上恭先生是叙事大师。写永同时给龙来信之事,用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朵的优序方法。这第二朵花,主要突出“军营来信”对龙的催化作用。龙从让人帮忙读信,到认真学写回信,最后“竟做出了一个令人意象不到的壮举”:按永来信的地址一直寻到永所在的部队,还到济南看望了另一个新兵老乡。
第三个事例,简写潍坊某部的“军营来信”,此例见出了上恭先生当略则略的艺术手法。
上恭先生《军营来信》之所以打动人心,主要靠抒写真情,也靠其构思巧妙。
首先选择“军营来信”的材料就很有特色。既是“军营来信”,收信的就是军营外的什么人。从中看出,收信的是一个“民”,因而“军营来信”,就自然地容载着“军民鱼水情”的内涵。当然,上恭先生没有概念化地写这些内容;而是通过“大队里敲锣打鼓地去贴春联”,“民”对“兵”的羡慕,一个文盲从学认字、学写回信直到去部队寻亲等鲜活的内容艺术地表现出来。
其次是如前所说的选择典型的事例。
再次是安排事例的合理顺序及详略得当的处理。
总之,上恭先生《军营来信》写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事,以代言人的身份抒发了一代人对参军入伍的深切感受,既有文化的熏陶力,又有历史的厚重感,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给人别样的审美享受。
2022年1月29日18点53分完稿
6、读上恭评《姑家姨家老娘家》有感
刚感叹完鸣鸾学姐阅读之细、评论之精,又见上恭学兄之大作,感到仅有的寥寥几个词已经用尽,再搜肠刮肚已致气力不足。然而,为了友情,只能再硬着头皮说几句对上恭大作的拙见。
“乡村风俗画”的定位准确恰当,上恭兄对这幅风俗画的玩味鉴赏有滋有味。
先是用一段概括评价,报上一桌农家菜菜名,吊起胃口。 然后,有条不紊地上菜:
第一个菜——“骑毛驴”,令人垂涎欲滴;
第二道菜——丧事礼俗,令人大致了解到一些已经绝迹的古代乡间习俗;
随时穿插上的菜——各有独特美味的俗语、儿歌、民谣等。
文竹先生烹制的很多特色土家菜,上恭先生都介绍得令人奈不住要大快朵颐。
总之,听上恭对文竹农家特色菜的行家介绍,增加了品尝农家特色菜的文化含量。
7、跃然纸上的鲜明形象
——读《爱嘚瑟的老头》有感
几十万、上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往往要用若干章节,通过若干场景,才能塑造出性格独特、内涵丰满、形象鲜明的人物。
上恭先生的《爱嘚瑟的老头》全文(包括“后记”)共2500多字,却像长篇小说一样给我们展现出一位性格鲜明、可亲可敬的老头形象。当然,上恭先生《爱嘚瑟的老头》中的老头,其性格内涵的丰富、性格的逻辑发展是不能与长篇小说中的人物相比的;因为文体不同,上恭先生《爱嘚瑟的老头》就是一篇人物速记。但是,上恭先生以巧妙的艺术把“速记”这种样式运用到了极致。上恭先生是怎样以简约的文字,写出了一个呼之欲出的老头呢?
我想,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恰当的选用了总——分——总的章法。
第一段以形贬实褒的方法总写老头的“爱嘚瑟”。几句话就令人对这个童心未泯、老当益壮的耄耋之人引起注意——且看他是怎么“爱嘚瑟”的。
主体部分选用多个横断面,从多个角度具体生动地展现了老头的“爱嘚瑟”。
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了老头“爱嘚瑟”的积极意义。
选用总——分——总的章法,虽然需要清晰的思维,但是还不算很奇。所奇的是对老头难以计数的“爱嘚瑟”的横断面的筛选及其相应的生动描绘。此一点,说是“大手笔”,有溢美之嫌;说是颇费匠心,却是赞当其实。
即是“横断面”,也有“先来后到”之序。
一、邂逅相遇
地点,公交车上。人物,古稀之人:外貌,儒雅、瘦高、挺拔;风度,“腹有诗书气自华”;谈吐,温文尔雅;身份,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年龄,朝杖。
作者目睹老者的外貌、风度,于是自然“搭讪”,于是“肃然起敬”,于是“越谈越投机”。
此“横断面”入选理由:初次相识,印象深刻,由表及里,拉开了老头“爱嘚瑟”的“舞台帷幕”。
二、昼夜一团火
夜:
地点:莲台山,繁星满天,万籁俱
静;
老头:身披红衣,挑灯夜战,如同一团
火在“嘚瑟”。
昼:
众人:男女文友皆着灰、蓝服装;老头:身披大红外套并自诩为“万绿丛中一点红”。
入选理由:以身披红衣的精神风貌,形象地揭示老头愿意“嘚瑟”的充足的心理底气:以挑灯夜战的特写镜头,形象地揭示老头能够“嘚瑟”的坚实的精力支撑。
画外音:交代老头“爱嘚瑟”的文化底蕴;简述老头“嘚瑟”不辍的奋斗历程。
三、旁若无人的朗诵
这个横断面,时间、地点、起因,交代得简明扼要;老头旁若无人的朗诵,描写得绘声绘色;老头由粤语而京腔的转换,“嘚瑟”得精彩绝伦。
入选理由:旁若无人的朗诵,表现了该老头行事之坦然大度,与未出场的许多老头处世安详稳重之性格迥然不同;表现了该老头神采依然飞扬,与未出场的许多老头神态黯然之精神风貌明显不同。
四、夫子庙前的现代老夫子
老头对传统文化的痴迷,依然显示出“嘚瑟”的本色:全然不顾摩肩接踵的人流,见到文字古迹就抄写;手中不停抄写,口中念念有词。
入选理由:游览人文景点时与众不同的老头,活脱脱的就是一个现代老夫子。
以下几个微型场面的描写以及对老先生的文学成就的介绍,说明老先生不愧是我辈应该敬之、仰之、学之的“模范老人”。
2022年6月18日完稿
8、步上恭兄韵
文采清华不一般,愚弟得益若许年。
同窗中埠眠同室,老父殷殷如昨天。
携手步入中学门,你高我初共执鞭。
教书育人岂怕难,苔花如米争脸面。
世事难料人作别,天涯比邻心永缘。
知音群中喜相逢,火树银花不夜天。
但得群友历下聚,醇醪沁脾如甘泉。
9、顺口溜
一个老头七十一么一,
又会拉二胡呀又会吹麦笛。
又会写文章呀又会赋古诗。
老头,老头,你不是七十是十七。
10、读上恭《口罩》有感
上恭兄的《口罩》,从人们的不经意间发现了口罩的纯洁、善良、正直、正义的优秀品质,令人对口罩由认可提升至惊叹、钦佩的思想高度。口罩,它已经默默无闻地照顾了我们、帮助了我们、保卫了我们三年之久。
但是,没有大爱的制高点,没有见微知著的慧眼,断然写不出让人心服、口服的优美诗句。
11、浅议上恭对文竹之文的评价
岁月是条奔腾的河,文竹先生以作家洞察生活的眼光,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笔触,生动地记录了在奔腾不息的生活之河里渡过的难忘岁月,涉过的急漩、险滩和缓流,让人得到再忆人生曲折经历的满足,得到才女绣花般描绘生活画面的快乐,得到对世事加深理解的思想收获。
而上恭先生则是于当下、立足蜿蜒曲折的岁月之河的岸边,反观文竹再现的一幕幕惊险曲折而又充满欢乐的涉河之景,还时不时地也插入自己涉河的情景,从而把同龄人、同职业的人相通无碍的思想情感互动了起来。
上恭先生堪比出色的交响乐指挥,把原作各种复杂的情景再现出来;上恭先生又像个高级裁缝,把浩繁的原文裁剪成漂亮的衣服,让人既粗知原作的精髓,又领略原作美丽大观;上恭先生更是一个有见地的评论家,把人生之河在不同岁月之不同情境、不同成因及历史和现实的意义都条分缕析,说得头头是道,让人感到不玄乎,是那么个理,听着舒服;让人感到不遥远,就在身边,容易靠近。
12、助品大作馨香无比的味道 助寻大作精深无比的含义
——读《秦可卿豪华的葬礼透露了什么》有感
上恭先生的好文章,确确实实帮助读者真切地品尝到了曹公大作馨香无比的美味,帮助读者探寻到曹公大作精深无比的含义。
秦可卿的葬礼令人眼花缭乱,我们读后会情不自禁地连声呼喊:“太奢华了!太奢侈了!”喊后也就了事了。
上恭先生帮我们抽绎归纳出耐读易记的内容。
一、巨额花费:
1、仆人:140多;花费:自己想。
2、棺材板:一千多两银子(而且是僭越礼制)。
3、捐钱买官:一千二百多两银子。
4、僧、道法事:停灵四十九日,一百单八众禅僧表演;另设坛:九十九位全真道士表演;还有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共309人:费用多大!
二、超大阵势:
宁府街上:吊孝的白漫漫,当官的花簇簇。
抬棺的:六十四人。
出殡的队伍:浩浩荡荡。
上恭先生帮我们由浅入深地探寻出贾府颓败的原因:
“坐吃山空”,必然破产;“树倒猢狲散”,自然趋势。
秦可卿托梦告诫,而聪明绝顶又利令智昏的王熙凤竟置若罔闻!
更可贵的是,上恭先生再帮我们提升认识高度:
《道德经》第九章里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素书》云:“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李商隐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上恭先生指出:“劝人者,提醒者,多为站在局外,站在高处,是理智的,清醒的。而不听劝告的人,往往是被炙手可热的权力,被膨胀的欲望,被繁花似锦的虚荣烧昏了头脑。他们只看到眼前优势,而忽略了暗藏的危机,自以为是,一意孤行,最终必然走向破败和没落。”
上恭先生的精辟见解,帮助读者回答了“秦可卿豪华的葬礼透露”出的问题、危害、原因以及应该汲取的深刻教训。
上恭先生摆现象,论危害,汲教训,说得很对,也说到读者的心里了。
2024年3月29日晚完稿
13、有关《济南读书协会》的微信语
1)就上恭介绍济南阅读协会的学习情况,笔者评语:
上恭学兄参加的读书会太好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喝粥,暖心;读书,启智。男女老少共聚一起,是一个有讲有学、教学相长的大学堂,是一个尊老敬贤、老少各得其乐的大家庭:
无利益纷争,有勉学共进;无市井喧嚣之乱,有心灵净化之美;不是避世消闲,而是面世稳进;处闹市中的世外桃源,不是不问魏晋,而是耕耘知识沃土,以读书充实人生,以学习颐养天年——好地方,好生活!
2)就上恭介绍济南阅读协会学习《红梦》的情况,笔者评语:
上恭学兄的文章非常好!介绍读书会的简况,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转述专家对《红楼梦》的解读,不是“复印”,而是按照自己独特的审美尺码,过滤、筛选、提炼出解读的精髓,特别是尖锐地亮出一些新解及被人忽略的问题,如林黛玉进贾府固然是浓墨重彩地描写,而又提出往往被人忽略的薛宝钗进贾府的写法、作用,并加以新颖的精辟阐述。
更令人得益的是上恭学兄在介绍专家解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进了自己对原著的独到的深有见地的分析与论述。
简介读书会概况、重点推出专家新颖的解读、渗透作者独到的见解,三者轻重相宜,妙合无隙。
3)评《茶香醉人篇》
喝着白开水,不知不觉醉了,因为阅读上恭先生的美文,其“醉翁”之力远胜各种醇醪。宗老师上课如淙淙泉水,声声入耳;刘学兄为文似灿灿闪星,颗颗悦目。
上恭先生的《茶香醉人篇》,再现实景,介绍茶道,回忆趣事,的确是融情、景、理为一体的佳作。
4)德生读红楼,引发外地书友关注
济南市阅读协会 2024年02月29日 17:19 山东
本公众号2月27日,刘上恭老师的文章《跟着德生读红楼,惊喜不断》发表后,引发各方关注,特别是外地书友纷纷点评,
下面转发部分稿件。
高全成(淄博一中高级教师,出版专著《简易古诗助读》)点评:
济南市由知名专家组织主持、各方文人雅士参加的读书会,以读红楼为切入点,扩而大之读百科,读人生,一期一个专题,期期独特,期期精彩,犹如一集集别开生面、启迪心扉的电视连续剧。
上恭先生就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摄影师,锁定了一个个镜头,报出了一幕幕惊喜。
上恭先生还是一个有深厚知识功底的优秀的解说员,把定格下来的一幕幕惊喜,解说得活灵活现,有滋有味。
本期,上恭先生如前,报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惊喜。
首先是会场的情景:“抱着书”“热水壶”“老花镜”“松软的栗子”“脆香的核桃”及插映的之前的“水饺”“腊八粥”“福”字、对联等。“人们在惊喜之余感叹:这里就是温暖的、温情的、温馨的大家庭,这里就是充满书香和诗意的精神大观园。”
第二幕:收藏家送上的《红楼梦》中人物谜语竞猜的惊喜。
第三幕:上级批准山师大研究生两个课题研究报告,使读书活动上升到学术研究层面所带来的惊喜。
第四幕:博大的中医、精深的药理、对症治疗的讲解走进了读书会,令人产生“胜读十年书”的惊喜。
第五幕:插映的一幕。术德生老师融自然美景与工人劳作为一体的摄影精品,给人走好人生路之启迪的惊喜。
第六幕:六位初中生现身读书会,给人们带来青春勃发的惊喜。
第七幕:心理学进入了读书会。曹雪芹描写王熙凤每日巧妙处理错综复杂的人情、繁琐的事务时,为何突然来了一段充满诗意的景物描写呢?心理学家袁歆老师揭晓谜底后,人们恍然领悟:文学是人学。毫无疑问,曹雪芹为了写活王熙凤这个人物,是从多个侧面独到刻画的,而且运用了多种方法,有些精妙的方法是不易被人们察觉的。
贾府像一个表面碧波荡漾,而水下暗流涌动的偌大的湖,凤姐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其“侍途”前景。这种环境使凤姐历练出善于权变、娴于逢场作戏的出色能力,而达此“妙境”的心理要求是首先要把控好自己的情绪,这正如袁老师所说的“要去切换一下”,所以突然插入的这段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映衬出了凤姐强大的心理,这也正是上恭先生本期所描绘的大轴子的惊喜。
衷心感谢上恭先生带领我们间接而深切地感受到济南读书会频频给人们带来的惊喜!
5)刘上恭《读进去,走出来》
济南市阅读协会202年12月26日 12:25
“术老师解读红楼,并不局限于书本,而是结合《心经》《金刚经》《道德经》《美学》等理论,甚至《西游记》等名著阐述,引导大家走进《红楼梦》,又走到现实中来。”
笔者评语:
上恭学兄此文,旨在析论“读以致用”的道理。
“读进去”,透过现象,剖析本质;“走出来”,联系现实,思考当下:
妙玉过于清高,没有朋友,令人深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
王熙凤聪明一时,误了一世,积了阴德,报于女儿,警示人们要多多行善积德。
贾敬不当族长,痴心炼丹,教训是该担当的不担当,就有赔不完的命运。
宝玉不遵祖训,不屑振兴家业,联系现实,我们也是希望孩子好好读书,以求为国、为家、为己更好发展。
真真是读进去了,探到了原著很多精要的微妙之处;又走出来了,与现实碰撞出许多耀眼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