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白话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隐无名 善贷且成
作者:憨子
提要:
本章里老子提出了两个振聋发聩的观点:一个是“道”(真理)如果不被人嘲笑,那就不成其为“道”(真理);另一个是“道”(真理)虽然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但唯有“道”(真理)才能引导人做到善始善终。为此,人必须认识“道”,闻道就“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③;质真若渝④。大白若辱⑤;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注释]
①、建言:立言。②、夷道若纇:夷,平坦;纇( lèi),丝上的疙瘩,这里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③、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④、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⑤、大白若辱:辱,污浊,浑浊。⑥、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⑦、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但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耄耋白话]
本章主旨在于说明道可以给万事万物以帮助,能够让万物善始善终。
本章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说明三种不同的人对“道”的不同态度。第二个层次以古来的格言比喻说明“道”表面上看不到它的作用,实际上只有他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结合上下文,本章里的道应该理解为规律,或者反映规律的道理,也就是真理。
在第一个层次里,老子说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实,上等知识水平的人听到了真理会很快明白并且努力去实行;中等知识水平的人听到真理会将信将疑,自然也不会很好的身体力行;知识水平最差的那等人听到了真理会哈哈哈的嘲笑真理,排斥真理。对此现象,老子认为很平常,也是必然的。他说如果真理没有人嘲笑,说出来大家都接受了,那就不成其为真理了。
想想我们的所见,老子说的是不是现实?比如网络上的那些浅薄的“喷子”,自以为是的“砖家”,根本就听不进任何道理,也不想听任何道理,他们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以他的认识为标准,符合的就赞成,不符合的就嘲笑,反对。以他们的无知与偏见,如何能认识“隐”而“无名”的道?如果道理为他们接受了,那这个道理就不是真理了。
事实上,凡是作用重大的真理往往比较深奥,总是隐藏于现象之中。为了说明这种情况,老子在第二个层次中引用了十一句古人格言来比喻说明。前三句句格言说的是道的本质与现象:道本光明却看似暗昧;道本前进却好似后退;道本平坦却貌似崎岖。第4、5、6句说的是德的本质与表现:崇高的德感觉像深谷;广大的德感觉像不足;刚健的德感觉似怠惰。正因为真理具有隐藏于现象的特质,所以遭到见识浅薄的很多人嘲笑就不足为怪了,相反的,如果没有人嘲笑反对,那才是天下的咄咄怪事。
后7、8、9、10、11五句格言说的现实中的五种事物的矛盾现象: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这其中的“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已经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
格言讲完之后,老子回到“道”这个问题上,指出道虽然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但唯有道才能引导人做到善始善终。
纵观本章,老子用的是矛盾的普遍性来解释和说明道虽然幽隐无名,但却只有道才能指导人们走向成功。至此,老子写本章的目的就很明白了:他要人们服从道(规律、真理),尊重道,在道的指导下办事。这一点,恰巧是很多研究道德经们的专家所忽略的。
说到“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我以为,楚汉相争刘胜项败最能说明问题。
将刘邦与项羽出身做个比较,刘邦就是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地痞无赖小混混(刘邦原来不叫刘邦,叫刘季,“季”就是排行老四,刘季就是刘老四),而项羽,“楚虽三户能亡秦”的楚之三户,贵族血统,儒家风范,又“力拔山兮气盖世”。二人比较,高下立判,但“高贵”的项羽却怎么败给了一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混混刘老四?这是汉后至今很多人一直想不通的问题。
想不通也有道理,这就是“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的例证。与其说是小混混刘老四战胜了贵族项羽,毋宁说是道让刘邦善始善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刘邦是农家出身,知道小百姓的难处,遇事能为小百姓着想,比如他押解“犯人”去咸阳,半路上有“犯人”逃跑,他干脆连剩下的“犯人”都放了,自己也上山当“盗匪”了,也就此赢得了“犯人”的拥护,他就有了斩蛇起义的基本盘。在后来的战争中,他每到一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秦苛法,安抚百姓,最典型的就是到咸阳之后,废秦苛法,承秦良制,与秦民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受到秦民的欢迎与拥护,奠定了他后来愈战愈强的基础。
反过来看看项羽,虽然一度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每攻克一城,则屠一城,城中妇孺老少无一幸免:秦朝降卒20万,皆被活埋,惨无人道,惨绝人寰:入咸阳,一把火烧了三个月,咸阳多少百姓惨遭劫难。正所谓独夫民贼,天怒人怨,终遭百姓唾弃,最后连赖以起家的江东八千子弟也做星云散。太史公虽竭力颂扬项羽,但在其本纪中仍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当项羽好不容易摆脱汉军追击,向同为楚人的一老翁问路,老人有意指错道路,让其陷在大泽中,被汉军追上,最后被五人分尸。这说明什么?
其次,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编户齐民,剥夺了骑在百姓头上的贵族,百姓除给政府纳税外别无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负。秦能统一六国,说明大一统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作为小民,刘邦深知此制利弊,其所到之处,都按郡县制建立政权,坚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推翻压在百姓头上的贵族统治。正所谓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所盼。
再看项羽,出于其贵族利益,他实行的是符合贵族利益的列国分封政策,所到之处,扶持起被秦扫荡了的六国贵族,让他们重新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例如他占领咸阳之后,裂土分封的诸王之中,除刘邦、英布外全都是六国旧贵族,他自己自称霸王让各国向他臣服。其结果使秦统一后的国家重新陷入战乱之中。如此倒行逆施,岂不是自绝与历史?
从用人来看,刘邦自己就是草民出身,抱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愿望闯荡天下,其用人自然不拘一格。按照史书有据可查的,他手下的战将谋士除早已没落的韩国贵族后裔张良之外,都是些屠夫走卒、乞丐樵哥,底层文人,如萧何、陈平、刘敬、陆贾等是落魄文人,樊哙、夏侯婴、周勃、灌婴等属于贩夫走卒,韩信、英布、彭越等更是沦落的盗匪乞丐。就是这些为贵族所瞧不入眼的人帮助他成就了一统大业。即使最后胜利了,成为帝王了,他依然在朝堂上大讲自己不如张良、萧何、韩信,这又是何等的气魄?古今帝王,怕也只是唯一的吧。
再看项羽的用人,项羽只信贵族,其他如陈平,韩信这样的草根英雄他是绝对不会用的,即使季布、钟离昧这些有名的豪侠他也不能重用,导致这些人后来都离他而去,就是那个他的亚父范增,虽有谋也不能全用。在他的心中眼里,天下唯其独大,谁也不如他,“只许天下人服我,我从不服任何人”。如此领导,谁肯为其效力?谁又能为其效力?
草民“小混混”刘老四刘邦想的是天下草民,项羽想的是六国贵族;刘邦想的是天下一统,项羽想的是列国分封;刘邦用人不信“王侯将相有种”,项羽唯我独大且只用贵族。前者顺应天道,后者背道而行,两者天壤之别,岂可同日而语!
“弱者道之用”,道的作用虽然幽隐,但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与其说草根“混混”刘老四战胜了名门贵族的霸王项羽,莫如说冥冥之中,道决定了刘邦的成功。
2023年9月2日星期六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涉猎散文诗歌,有百余万言杂谈以及诗词散见于多种刊物。退休之后笔耕不辍,编辑出版《坡刘村志》、《草根憨语》等书,有《佳儿传奇》《儿媳要嫁前公公》等多篇小说发表。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