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田二河人的故事
作者:刘顺平
清朝末年,丧权辱国,民不聊生。汉川田二河爱国志士冯亚佛、邹燮斌、匡厚生、匡子桢、向岩等东渡日本,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回首百年前的历史烟云,尤令人激动不已。
最令人敬佩的是向岩先生,他保存了与匡厚生、冯亚佛等人交往的信件和相关证据,拨开了其中的层层迷雾。最令人惊奇的是,参与谋划“西安事变”的汉川田二河人匡厚生淡出了视野,却又在陕西省第一次公祭杨虎城时参加了祭奠。当年,第一次公祭杨虎城的主持人是习仲xun。
“西安事变”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笔者查询了资料,采访了有关知情者,追寻当事人活动的足迹。
匡厚生(1873一1957),谱名裕趾,学名熙民,湖北省汉川田二河街道人,中国近代爱国民主人士。
自幼聪颖,18岁中秀才。1904年东渡日本,与其三弟匡子桢就读日本东京法政大学。1906年,与其弟经张难先介绍会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结识董必武、于佑任、南汉宸、冯亚佛、向岩等人,著作有《中国铁道要安全》、《法学通论》、《一门三贤传》、《长安围城诗百篇》等。其弟匡子桢曾翻译出版《日本宪法》、《日本行政法》、《日本警察法》,发表著作有《中国历代开疆人物传》、《边笳集》、《延安厅锁记》、《烟台笔记》和《汨罗江航行计》等,尚未发表的有《祥光私塾文稿百篇》。在留学期间,倾力资助向岩完成学业,匡厚生与向岩结为患难生死之交。
匡厚生学成回国,他在吉林边务辅佐督办陈简墀,争回延吉厅(日本混指为闲岛),深得陈赏识,陈升任吉林都抚,匡亦被委以重任,乃创兴吉林省自治筹备处、自治日报馆。武昌首义,匡力主附义,然而陈不愿附从,匡厚生便只身赴上海联络反清同乡仁人志士。
1912年,南北议和,他任北平《边事日报》主笔。旋因反对袁世凯,报馆被封,改任《共和新报》主编,因撰文揭露曹锟贿选内幕,又遭追捕。尔后,走长沙、转贵州、抵重庆,1915年,与向岩,鄢坚,胡宗城等投奔滇军,匡厚生被靖国军第八军军长叶荃聘为顾问,结识该师师长杨虎城,在北伐、护国、护法战争中,转战川、甘、陕、豫四省。
1925年,匡厚生的好友董必武派共产党员向日升,来田二河筹建党组织,发展党员8人,建立了汉川第二个共产党组织。以匡祥光百货店为据点,进行革命活动。匡厚生侄子匡友之组织农民运动,1926年10月入武汉工人讲习所学习,1929年6月,任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教导处书记员,领导工人学生运动。地下党组织被破坏后,应上级党组织安排,通过匡厚生与杨虎城的特殊关系,匡友之打入西北军内部任秘书、报社社长等职,并担任地下交通站联络人,1936年12月12日,参与“西安事变”。
1944一1946年,匡友之参与并领导了驱逐蒋介石亲信陕西省伪政府主席祝绍周的运动,亲自起草对祝绍周的弹劾书,通过其二伯匡厚生与时任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佑任的深厚关系,将弹劾书递交到于佑任手中,拔掉了国民党反动派安插在西安的钉子。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事委员会专员,同年6月,因判徒出卖,被国民党特务薛谋廷活埋于河南灵宝南安头村,事后被灵宝市政府追授为烈士,并且为之修建了陵园。
1926年,杨虎城被南方军政府任命为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匡厚生任十军政治部主任,协助杨虎城镇守西安。
1926年4月15日,北洋军阀刘镇华在河南击败国民军二军之后,奉吴佩孚之命率10万镇嵩军,从豫西进入关中,三面围攻,志在必得。陕西百姓惊恐万状,深受其苦。
一时间人心惶惶,风声鹤唳。李虎臣在河南被刘镇华击败后,率五千兵力逃回陕西,如惊弓之鸟。对于是守是弃,李虎臣犹豫不决。杨虎城手上掌握五千军力,想方设法主动找到李虎臣,愿尊李虎臣为总司令,听其号令,并且通电全国号召各地组织多路人马誓死抗击北洋军阀旗下刘镇华各部。
陕西军民在李虎臣、杨虎城等将领的指挥下,顽强的抗击十倍于己的北洋军阀刘镇华各部,伤亡惨重。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创始人之一的魏野畴与张含辉、侯德普冒险出城到咸阳、三原等地向国民革命军求救,并且组织各地的军民联手阻击。
冯玉祥在国外受到李大钊、于佑仁等各界人士通电催促下,回国组织旧部和共产党人刘伯坚、邓小ping参加的联军率部反击刘镇华各部,历时八个月激战,陕西军民死伤4万多人,北洋军阀刘镇华率部撤退,于当年11月28日西安解围!
在抗击西安围城中,杨虎城不惜生死荣辱,意志坚定,对于解除西安之围起了核心领导作用。匡厚生在这期间创作了《长安围城诗篇》,纪念陕西军民抗击北洋军阀刘镇华。
事后冯玉祥开始了“清党”,冯蒋中原大战开始后,杨虎城选择弃冯玉祥投蒋介石,成为西北军政要员。
在1926年的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杨虎城结识了歌咏队负责宣传的积极分子共产党员谢葆真,她活泼开朗,思想前卫,深得杨虎城爱慕,特意拜托老参议匡厚生当说客,经过多次与共产党工作人员谈话,打动了组织,并且得到了批准。1928年,由匡厚生作为主婚人,二十多名西北军将领见证,杨虎城与谢葆真结为夫妻。
1935年11月,红军长征先头部队到达陕西,杨虎城部38军驻防陕南。他与中共中央代表多次协商表达“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并且与川北的红四方面军秘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匡厚生率部驻防大庄头周边时,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鼓动成立农民协会。
1936年,杨虎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应杨虎城之聘,匡厚生任陕西省政府顾问。
由于杨虎城与张学良不愿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命令,接连三次向蒋介石劝谏停止内战,均遭失败。
蒋介石委派侍从室一处主任晏道刚督促西北军和东北军“剿共”,晏道刚是湖北汉川人,对于杨虎城、张学良与匡厚生等智囊团共商对策参与谋划“西安事变”督查不力,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关押八个月,并且批示永不录用,晏道刚后经何应钦保释出狱,后为解放武汉作出了贡献。
据田二河镇知名书法家蒋圣福介绍,1966年“文革”开始时,他只有15岁。镇上造反派准备搞一次声势浩大的批斗会,对匡厚生的亲属匡仲民进行批斗。谁知道,匡仲民掏出来了匡厚生与杨虎城、张学良和周恩来等人的合影照片,有精明的造反派迅速的报告给二河区委书记,便立刻终止批斗会。这个事情,一直传为笑谈。
“西安事变”谈判时,匡厚生是谈判代表之一,促进了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促进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西安事变后,杨虎城下野出国考察,后来强烈要求回国抗日。回囯后被蒋介石派戴笠诱捕,残酷迫害杨虎城多年,并将其一家和秘书残忍杀害。当年,匡厚生亦辞要职,任教西北农学院。利用各种关系保护了中共卾豫皖边区副主席杨经曲及进步学生和爱国人士。
向岩之孙向虎雏是武汉大学退休教授,据其撰文《向岩纪念集》披露。1939年7月,向岩携次子向仲豹到达陕西,寓居西安匡厚生家。当年8月,向岩密访延安,拜见董必武及中共高层领导,受到了热情接待,获悉长子向浒参加了南昌起义,以后被中共中央挑选,安排与刘伯承、吴玉章等一起留学苏联学习军事,甚感欣慰。1939年9月,匡厚生密召其子匡福华回西安,在董必武的安排下,匡福华与向岩次子向仲豹从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出发,乘卡车入陕北公学第一期学习。向仲豹先后任冀南银行印刷厂科长、厂长,豫西行署工作组组长及西安经委副主任等职。为了保护“西安事变”参与者及功勋人员的后代,受组织安排,匡厚生之子匡福华被秘密选派参加军工建设,就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1960年11月,二分院成立了第一届保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二分院政治部副主任匡福华担任,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前,匡厚生的《长安围城诗百篇》发表后,颇受时人推崇。解放后,匡厚生持续任教西北农学院!1957年12月31日病逝,享年84岁,安葬于陕西省武功县西北农学院公墓。1992年12月,陕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刘迈编译的《西安围城诗注》一书,收录了匡厚生著《长安围城诗百篇》。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匡厚生的历史功绩与其诗才一样功昭日月,名流千秋。
【作者简介】
刘顺平,男,1972年生,湖北汉川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孝感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农村新报》、《湖北诗词》、《孝感日报》、《孝感晚报》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