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消失的凌水寺——文/史向前(大连)
作者简介:史向前(笔名:石进),男,1950年生,辽宁省黑山县人,高级政工师,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沙河口区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品:纪实性散文《8510农场红星大楼》、《八五一0农场十八年》、《阳台上的幸福》,短篇小说《红星大楼之恋》、《哥仨儿抓阄抢媳妇》,中篇小说《缘在东山脚下》、《母亲的心事》、《八年的相恋》,长篇叙事《房子的故事》。
在辽宁《晚晴报》、《大连晚报》、《大连日报》发表散文多篇,散文《宜居城市大连》征文获《大连晚报》一等奖。
2021年在庆祝《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我与《参考消息》的故事”征文中,被授予《参考消息》荣誉读者称号,《喜得荣誉证书》一文于2022年3月24日刊登在《参考消息》《读编互动》栏目上。
2022年10月12日,《大连日报》在“只争朝夕共创未来·我们这十年”征文中,刊登了《阳台上的幸福》(随笔),荣获佳作奖。
现为《兴凯湖微生活》签约作家。
【鹧鸪天·凌水寺古刹】
文/王圣才(大连)
古刹钟声入梦遥,凌水寺隐雾云飘。
两山对峙松林翠,一路蜿蜒曲径迢。
溪水潺潺鸣谷应,鸟啼千树唤风摇。
壮哉此景难留客,唯有禅僧度此宵。
(一)
2022年6月初,我站在大连凌水磨盘山主峰高270.3米观景平台,一位健谈的山友告诉我,在山脚下凌水水库不远处的群山环抱中,曾经有一座古寺,叫凌水寺,辽南的名寺,55年前的1967年被毁掉。山友提供的信息,我对消失的凌水寺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下决心探寻凌水寺的前生后世,揭开古寺的神秘面纱。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凌水百合山庄的“大连诗墙”上,一篇诗作为我提供了历史资料,这就是清末同治六年(1867年)金州举人李贵昌在游凌水寺时写的一首诗:《凌水寺》古刹依山坳,青苍草木深。只堪称净室,岂足语丛林。风过幽花落,云来叠障阴。一僧方入定,客至不关心。几行诗句,把凌水寺环境的幽静,诗人的感受,僧人的专注,写得淋漓尽致。“大连诗墙”的发起和创建人,著名诗人学者特地书写了《凌水寺》诗文,饱含深情地写到:“'大连诗墙'恰与凌水寺为邻,当年古刹早已荡然无存,而今录同乡前贤遗作则百感交集。红本并记。”短短的一段文字,感觉这段历史的厚重,更增加了我的思古之幽情。按照矫红本在书法石碑中提供的线索,我又打听当地大山村的村民,他们告诉我,凌水寺遗址附近还有一个佛堂,香火不断,距“大连诗墙”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去旅顺刘家村的方向。我好激动,村民说的与矫红本写的吻合,使我信心大增,有望寻觅到凌水寺前世今生的香火梵音。第二天,我迫不及待从凌水镇百合山庄上路了,沿着凌水路一路向西南方向行走,将近两里路程,到了两条路口处,左侧是凌水路,路牌标识:刘家村,箭头指向旅顺口方向;右侧是进山路,有禁行的标示牌。后来询问佛堂小师父释昌仁,得知,禁止入内的山路,就是通向凌水寺遗址的路。我又继续沿着凌水路旅顺方向前行,几经打听路人,在距凌水寺遗址一里路的地方,紧邻凌水路北侧,终于找到了凌水寺佛堂。在简易的凌水庙堂,收藏各种佛经。一块“凌水寺”原址的石碑引人瞩目;凌水寺残碑照片《凌水寺石碑简介》清晰可见。2008年5月22日,凌水寺残碑在凌水寺原址安放。凌水寺佛堂负责人,现年44岁,法名释昌仁,本名欧亚南。一见如故,交谈顺畅,释昌仁口诵“阿弥陀佛”,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向释昌仁和尚表白了我的来意,他很高兴,向我谈及了凌水寺,虽然不多,但也珍贵,提供了一些文字记载资料,陪我参拜了佛堂,拿出了珍藏的佛典,趁机会我拍摄了凌水寺遗留的文物。在简易有限空间的佛堂里,收藏各种佛经。其中有整套《乾隆大藏经》及《补卷》、整套辽金《房山石经》,都是佛堂的镇堂之宝。足见佛门弟子释昌仁的痴心,看到了一种对佛学孜孜不倦的传承。为交流方便,释昌仁主动加了我的微信。两次见面叙谈,增加了互信,他无保留地讲述了凌水寺,谈了出家时的永丰寺,以及到凌水佛堂等,让我对凌水寺前世今生的香火延续有了大概的了解。在得到一些素材后,写了篇散文《凌水寺的香火在延续》,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二)
我不断收集有关凌水寺的资料,走访大山村当地老翁,了解和掌握信息,对凌水寺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轮廓。古刹凌水寺占地150亩,座落在山坳里,四周群山叠嶂,有老座山、磨盘山、旗杆山。山坳里尽是曲曲弯弯的羊肠小道,凌水河静静地流淌,山水相连,云兴霞蔚,云遮雾绕,仙境一般。有一篇92年前写的游记,有很强的可读性。1930年,凌水栾家村学堂有个叫王金声的教书先生邀好友一行三人,游完凌水寺后,感慨道:“壮哉此行、诚人生难得之机也。”遂写《重游凌水寺记》。王金声写到:“遥望两山对峙,雄热赫然,松柏参差,云树苍翠,绿林一行,岭下北折,近听溪水流声潺潺,鸟啼深谷,鸡鸣林中,绿草蒙葺,行未数武,忽有宫殿巍峨,突起目前,前叠障,后层峦,即凌水寺也。”王金声又生动地写出了谒见寺庙明朗大师的情景:“明朗大师见吾等至,自屋趋出,延引入方丈室,分宾主坐下,敬烟献茶,相见之欢,自不待言矣。室内整洁无异洞天,壁间悬挂朱子樵将军字联一幅,上联曰『愿将佛手双垂下』下联曰『摩得人心一样平』其笔法苍劲诚可佩也,效也,而明朗大师虔修佛法一尘不染,谈吐风雅,对于吾等备极周到。”从寺庙出来后,王金声余兴未尽,再次观山游景:“复作山巅之游,立峰头,纵目四顾,山形险峻,绿树密植,一片秋色,如画似图,则豁然开朗。略就石少坐,据僧云,今夏松虫密厚,他山之松,被其食尽者,不胜枚举,惟此山之松,仍枝叶丛生,安然无损,山川果有钟灵气。”写出对凌水寺的敬慕之情。王金声的游记,描述了凌水寺的壮观,明朗大师的虔诚,寺庙周边的美景,可谓面面俱到,虽为游记,实为珍贵史料。始于明代的凌水寺,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到了民国初期,已是辽南地区最大的寺院,与真泉寺(镇泉寺)、横山寺、佛门寺、华山寺、金州寺、朝阳寺、响水寺齐名。据《甘井子史话》记载,凌水寺俗称韦驮殿,位于凌水大山村(今百合山庄)歪石砬子山南,北环山,面黄海,周围多苍松古柏,风景清幽。有正殿山楹,东西禅房各五间,供石雕罗汉十八尊。公元1747年(乾隆十二年)及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两次重修,始具规模。清代以前有三间寺庙,名叫韦陀殿,清朝年间经过修缮扩建,改名为凌水寺。解放初,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庙会,香客、商贾云集。凌水寺禅房20余间,藏经阁一栋,塔林一处,庙前有台阶42级。庙内供奉如来佛、观世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凌水寺在日本殖民时期成为“旅大八景”之一。“旅大八景”,依次为:黑石礁、凌水寺、小平岛、蔡大岭、老座山、龙王塘、玉乃浦(现塔河湾、蓝湾附近)、白银山。在《大山村简介》中有凌水寺的记载:“大山村山青水秀,风景旖旎,底蕴深厚。气势宏伟的大连八大古文化景观之一的凌水寺就曾座落在歪头山脚下,它始建于明代,重建、扩建清代乾隆十二年和五十三年。寺院有正殿三栋、后殿五栋、东西禅房各五间,寺内苍松翠柏遮天蔽日,暮鼓晨钟,禅声萦绕,它是早期故事片《古刹钟声》的拍摄地”。我先后走访了凌水当地老人,他们告诉我,当年附近有“四大家族”:王家(现在的王家村)、栾家(现在的栾家村)、金家(现在的金家屯)、程家(现在的大山村)。四大家族出资重建和扩建了凌水寺。用余款在前往凌水寺的路旁,修建了关帝庙。经过关帝庙,就走进山坳里的凌水寺了。年代久远,有些事情还需进一步探索。据有关史料记载,台湾佛教界享誉盛名的法师忏云(1915年10月18日-2009年3月7日),28岁时曾到凌水寺修行。1943年,“冬,为明朗老和尚送终。某夜,遍山白雪,上人于凌水寺诵大般若经,念至恳切处,身心豫悦,意境悠远。明朗老和尚临终前一日,曾哀恳相告:'会汉:世间皆假,急速办当一切,出家修行'”。另据记载,忏云老和尚念经,念出神通,每天念佛,为盲目的母亲舔眼睛,十几天后,使得母亲盲目复明。修缘老和尚,念佛,出现了奇迹。1949年,长老到台湾,建立莲因寺时期,现在的慧律长老求受三皈依,礼忏云长老为皈依师。上净下界老和尚,任莲因寺教务主任十余年。忏云长老,坐下弟子,修因,正因,良因……弟子各个在佛门都是著名的大法师。2002年,凌水镇大山村有位“鲐背”老人,见证了凌水寺的香火历史,让人感慨万端。大山村民史田介绍说,1945年 大连和平解放前,凌水寺有和尚10余人,老和尚法号敬童住持,师弟辛童(来历不明),真名王农是留学日本学佛教,二和尚可志,三和尚可觉。凌水寺被拆除,和尚被迫返乡还俗。(讲述人:大山村民史田、男、时年92岁)2007年11月29日晚,在高新区创业大厦旁黄浦路道路施工中,挖掘机挖出了“凌水寺”石刻碑。这块石碑高150厘米米、宽82厘米、厚39厘米,石碑正面上方横刻了“旅大八景”石碑正面竖刻“凌水寺”三个大字。凌水寺遗址,据说还保留塔林,凌水寺古井亭一座,原凌水寺的石碑(现保存在遗址佛堂处),现已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在凌水寺佛堂收藏的有石狮、石座、石臼、庙砖等,它见证了凌水寺的几百年的香火,倾听了悠扬的钟声,经历了痛苦的摧残。我在进凌水寺遗址的道路旁,一株俩个人都搂抱不过来的榆树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北方,榆树生长非常缓慢,民间有“榆木疙瘩”说法。在我的印象中,榆树属于宅前路旁绿化树,很少见到在荒山野岭上生长。这株生长在路口处的老榆树,树龄已超过百年,是人为栽植的。这株老榆树,像忠诚的哨兵为凌水寺站岗,多少善男信女,达官显贵与它擦身而过,接踵而至凌水寺烧香拜佛,求得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同时,老榆树看到了疯狂的人们毁坏寺庙那一刻,哀伤永远听不到古刹的钟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凌水寺完好无损,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还在凌水寺拍摄了故事片《古刹钟声》。这是一部经典的反特题材电影,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由一具尸体展开搜捕敌人的线索,最终在古刹将敌人一网打尽。我从村民处了解到,当时剧组需要马车,拍战斗场面,就求于当地帮助,时任大山村村支书的李秀刚,把村里最好的马车赶到剧组,保证了电影顺利拍摄。影片中,警卫员牵的那匹马,就是大山村的。因为拍了电影,让更多的人知道和看到了凌水寺。就是这样一座壮观的古刹,却在“文革”中被毁掉,遗失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文物,宗教文化遭到破坏,实在令人痛心。

【青玉案·凌水寺古刹】
文/王圣才(大连)
《古刹钟声》拍摄远,越雾霭、尘烟散。古刹壁残藏幽暗。两山相峙,松柏青染,曲径隐林晚。
溪声轻响水清浅,鸟鹊深啼野花漫。行步未几宫宇现,翠嶂前延,层峦后展,此景真奇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