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是铜川人,看到《锤揲》一文中,有一尊金身弥勒佛,竟然安放在铜川。这太使我惊讶了。于是,驾车回铜川,找到了铜川著名律师、作家李陕西,说明来意。李陕西没说二话,立即陪我来到了原铜川面粉厂,见到了金佛收藏人赵文剑。赵先生听说我是省作协成员,铜川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又是铜川人,不由分说,立即打开了世界跨度最大的砖混窑洞。一尊金光闪闪的弥勒佛坐像呈现在了我的眼前。金佛满脸堆笑,慈眉善目,浑圆壮的金身,盘腿安坐在金色的底座上。好像对每一位朝拜者都笑口常开。看到这奇妙的一幕,我为之折服,为之感动!感动的是铜川人收藏了这么动人心扉的一尊弥勒金佛;感动的是赵文剑这小子有眼光,为铜川人民做了一件好事,藏宝有功啊!所以,将《锤揲》一文转发大家共赏。
(作者:李晓信)
附:手艺人
中国传统金属加工——锤揲
锤揲(yè)是传统金属加工的主要工艺之一,是指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变形以获得所需造型的金属加工方法。捶打,敲击,反复,直至器形和纹饰成型。不同于繁复的华丽之美,简洁的器物本身,表面富有肌理的变化,使得金属脱离了冷冰冰的质感,而多了人文的温度。
在外来工艺中,对中国金银器影响最大的是捶揲工艺。捶揲工艺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西亚、中东地区,并大量用于金银器的成型制作。
全球最大锤揲弥勒金身造像现存于铜川市私人藏家手里
随着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规模展开,西亚、中亚等地的商人、工匠纷纷来华,他们在带来大量国外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包括金银器制造在内的不少工艺技术。 由于金银均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捶揲成型更能体现金银制品的特质和美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考古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绝大部分都是捶揲成型,足见其影响之大。
锤揲法又称为“打作法”或“槌揲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金,银质地较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将金银捶打出各种形状。
用锤揲法制造的器物要比铸造耗用材料少,也不像铸造器物是需要多人分工合作,可单人独立完成,故在质地较柔软又十分珍贵的金银制作中极为盛行。 锻打捶揲是金银器成型工艺和装饰工艺常用的方法之一。当然,这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和一份需要慢下来的细活。首先,将熔炼提纯后的金块或银块加热;用锤子反复敲打,使其延伸展开成为一定厚度的金片或银片;然后,剪裁成所需要的简单器型。日复一日,漫长而琐碎。 某些复杂的器物也可以使用锤揲法,如口小腹大的瓶子水壶类器皿,一般是分成上下两部分锤揲,也可分为多个部分锤揲,最后将各部分焊接或铆接一起,打磨光滑。
锤揲而成的器物口往往比较薄,在使用中容易变形,为避免这种情况一般还要进行加厚处理,主要用三种方法:
锤揲法也可用于金银器纹饰的制作,如一件莲花瓣纹饰的金碗,首先锤揲出器物的基本形态,然后由内向外锤出双层莲瓣形轮廓,使得莲瓣由碗内壁向外壁微微突出,形成内凹外凸的效果,再在外凸的莲瓣轮廓上錾刻上花纹。
有时在锤揲器物形制或纹样时还需要衬以事先预制好的坚硬底模,使得金银片在锤揲时按底模成型,这种方法也被称为“模冲”,尤其是对于造型要求准确的纹样,多采用此法。
如银鎏金舞马纹提梁壶,高18.5厘米,重547克,腹部的舞马纹样凸出于器表,马的形象逼真,口鼻眼等细部清楚,身体的肌肉也有很明显的表现,这便是按照事先做好的底模锤揲而成,不然,锤揲的随意性很大,很难做出十分精美的花纹。 在平面上敲打,先只有简单的轮廓,通过一次次从里向外反复敲打,凸出的部位越来越高,造型越来越清晰,平面的铜板也变成了具有浮雕状图案的部件。虽然没那么规整,没那么流畅,它所打动人的美丽,是质感的浑厚,肌理的朴实,这一点是机械永远无法替代的。
其实,锤揲的过程说起来并不复杂。可世上的事情大抵如此,越是过程简单、技艺单一,实际上却越是困难。大道至简,在这一锤一揲中,毫厘之间的分寸只悬乎一心,旁人无从体会。也正因为如此,在诸多不确定和不完美中,那一丝匠人们独有的气息才未被湮灭…(作者:无名)
【导语作者简介】
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文化、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陕西省作协会员,铜川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铜川市及王益区作协会员,先后任多家省、市医药(集团)公司企业领导、顾问,铜川市印台区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成员;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顾问。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感悟-沧桑岁月》;编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等书;近几年又在国家、省市报刊、网络,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管理论文。曾获得省、市级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是我省医药行业资深的专家和模范”其事迹被收入《路在脚下延伸》《岁月如歌》和《天南地北王益人》等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