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发掘传统国学,促进中华文化复兴,本传媒推出北美著名诗人,诗词评论家唐风先生的系列作品。他的求知,每有独到之见;他的文字,总觉言之有物;他的精神,值得同仁提倡。
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的文化丰富多彩。继续传承与发扬,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冰心文化传媒的宗旨。唐風先生充分领会与配合,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欢迎大家热情参与,共襄盛举!
冰心文化传媒站长冰心
在那枫叶醉人的地方
文/唐风(纽约)
季秋日深,枫讯时加。时下都市人们喜作郊游,秋爱赏枫,尤甚于春爱赏樱。进入十月,北美的追枫者,开始关注自北而南的枫讯。因秋叶的变化受天气温差和阳光化合影响,州旅游发展部门,会如预测天气一样,适时推出枫叶颜色情报,甚至制作枫叶地图,以供枫友因地而异,制定赏枫攻略。
美洲中华书法学会早就挑了个好日子,做了件一举两得的事。10月19日周末,组织部分书画家到上州谷景老人中心慰问,为长者挥毫赠字送欢乐。午餐后驱车到附近著名赏枫景点,一座垮越哈德逊河的高架步行桥上观光采风。波基普西大桥总长二千二百余米,河面跨度一千余米,桥宽十三米多,最高处离地面七十米。始建于1873年,1888年建成通车,成为当时世界最长铁路桥,在运行近九十年后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废弃。2008年作为景区重建,笠年便以崭新面貌出现,成为吸引游人打卡的景点。
我们来的正是时候,由于近期天气晴朗,温差较大。夜有霜风玉露,日有阳光照耀,光合充足,正是枫红爆发期。站在70米高的大桥上眺望,蓝天万里碧空如洗。一江碧练婉娫飘来,流经此处河面收窄,水深流缓波碧,斜阳映衬下波光潋滟,把波基普西和海兰德分𠝹成两个城镇,河东地势趋平,河西丘陵山地逐渐爬升。西岸沿河铁路南起纽约港北通加拿大,是美东交通大动脉。看点就在这绵延的西山,漫山遍野,层林尽染,连云接天,一望无垠。深浅浓淡的红色是主色调,夹杂着青黄橙金紫,如天使打翻了调色板,正在泼彩大写意,五彩缤纷变化万千,让人赏心悦目又应接不暇。桥下时有列车穿梭花间,为美丽画面增添动感。余喜釆风当驴友,也走过一些地方,若论领略秋枫之美,莫过于波基普西桥上放眼。
䇄立桥头,沐浴秋风,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自然信可乐也。而乘搭观光电梯,下到70米河边如何呢?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又是另一番光景。沿河秋林次第,枫意正浓,殷红胜火,能不引人入胜?既然来了总要上前打招呼吧,顺便近距离了解其种类,观察其长势。世界各地枫树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有灌木与乔木之分,现代植物学皆归入无患子科。《太平御览》郭璞将「枫」字描写得生动有趣:「天风则鸣,叶圆而歧,有脂而香。因风摇而得名。」北美枫种多属乔木类,高可达20米,伸展15米以上。叶子为掌状或稀羽状,裂成多角,秋霜一袭,红艳通透,如霓裳羽衣舞动,绽放出惊艳的丰姿美态。比邻的加拿大人捷足先登,将之定为国树、国花,镌入国旗、国徽,专利尽占己有。可见北美人对枫之热爱,比想像的要强热。
有人好奇,拾起几片枫叶进行观赏比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个话题太深奥,我们不敢涉入,但枫叶与其他树叶确有不同之处。首先枫树不择环境,寒温皆生,有雌雄同株,雌雄异株者。叶片如伸出的手掌,底似心形,很讨人喜爱。枫林可作绿化保持水土,也可作景观欣赏。中西文化虽有差异,但对枫叶之代表含义却一致认同,有人总结出如下五点:
一.坚毅精神。枫性坚韧,抗屈能力强,寒暑干湿,皆能适从。是意志坚强的象征,常用以表达对坚毅不拔者的赞赏。
二.沉淀人生。枫树的升高长粗,根枝伸展;枫叶从稚嫩到成熟,色泽渐变;尤人之成长历练过程。阅历丰富,自有美好人生。
三.岁月循环。春来秋往,周而复始。枫叶经过青葱,翠绿,橙黄,红紫,最后落叶归根。人何尝不如此,顺应自然,随遇而定。
四.回忆往事。思亲怀友,感恩缘份。站在丹枫树下,总会想起风华昔日,那些曾经风雨同路,同舟共济的良师益友,兄弟姊妹,如今可好?
五.永恒爱情。火红的枫叶象征火热的情怀。古人有红叶传情,表明心事。今人虽无此俗,但一叶红枫,总是蕴含殷殷爱意。
枫树有此品格特性,枫叶有此特殊含义,难怪古今中外无不受到欢迎。每到枫红季节,都会趋之若骛,如赶潮般前去「赏红」。中国人赏枫文化,领先于世界各地,赏枫内涵更是外邦难望其项背。古代骚人墨客感情丰富,逢秋起兴,见枫动情,千百年来留下众多名篇佳作。有心人选编了历代赏枫集,我更喜欢语言精警,优美感人的绝句,下面四首各具特色且哙炙人口,在此与君分享。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枫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是中晚唐与李商隐齐名的著名诗人,人称小杜。其诗俊迈清丽,七绝成就最高。《山行》是他当年秋山采风摄取的一个特写镜头,被视为咏枫之杰构。起首两句作大环境渲染,一条石径小道伸向秋山深处,上面云雾缭绕处居然有茅舍人家。转句用「停车坐爱」拉近镜头,枫林夕照,枫叶如丹,将之与二月山花联系起来,顿时给寒山增添生气意趣。诗人用简洁文字,营造出一幅红叶秋山图,为后人留下一个打卡景点。所谓地因诗名,长沙的爱晚亭就是因诗而建,选址于此。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题叫「枫桥夜泊」诗中有「江枫渔火」,点明旅人是在风霜满天,残月已沉的晚秋泊舟此地。红枫与渔火互映,鸦啼与钟声同鸣,漂泊之人愁绪顿生,今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了。诗中「江枫」与「渔火」一明一暗,冲击著视觉;「乌啼」与「钟声」一近一远,敲击著心头。感觉舟中旅人与舟外景物之间,有一种无言的交融与契合。同样的秋枫,不同的境遇,产生了不同的感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朱淑真《对景漫成》:
半窗残照一帘风,小小池亭竹径通。
枫叶醉红秋色里,两三行雁夕阳中。
这是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的一首咏秋景诗。起承二句笔触所到:半窗余辉落日,一帘秋风飘荡,一幅幽居秋景,两笔勾勒而出。转句为诗眼,枫叶被秋日阳光染成醉人红色。夕阳西下,几行归雁划破天际,留下一抹绚烂的余晖。一丝淡淡的秋思,几缕隐隐的情怀,隐藏在醉红的枫叶中,言已尽而意未尽,读者自己去体味吧。
赵翼《野步》: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清人赵翼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诗风精练明快,才气奔放,这首郊游诗以曲折见意笔法,别出心裁抒发诗人的内心世界。一年易过转眼又秋,一个「催」字把秋风写得有声有色。久未出府了,兴被「催」起,于是策杖郊游,不觉眼前已是草木知秋满山红叶,难免触景伤情,发出「最是」感叹!春去秋往,枫红髪白,本也自然现象不可逆转,然诗人却怪起秋风来,戏谑与无奈,溢于言表。宋玉之:悲哉,秋之为气也!隐约可见。写景拟人化手法如此高明,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古人赏枫诗词,擅用比兴,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故能流传千载。如今社会,快餐文化充斥,虽有坚持传统创作,且有不俗作品者,但毕竟凤毛鳞角。沉思之际,哈德逊河面汽笛响处,一艘游轮溯江而上。忽然忆起青年时代看过一部国产电影,那是上世纪一九八零年由吴海燕、丁嘉元主演的《等到满山红叶时》。影片以『红叶传情』为主线,讲叙了长江客轮上,一对同姓兄妹的悲欢离合故事。主题曲《满山红叶似彩霞》歌词内容如下:
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
红叶彩霞千般好,怎比阿妹在山崖。
手捧红叶望阿哥,红叶映在妹心窝。
哥是川江长流水,妹是川江水上波。
新诗的架构,古风的韵律,竹枝词的影子,川江号子的味道。含思宛转,寓意抒情,旋律优美,委婉动听。由当时的金嗓子朱逢博倾情演绎,闻者无不如痴如醉,在禁固已久的人们心中唤起共鸣,为改革开放之初的艺坛,注入一股新风。我曾于1997年中秋截流前夕游长江三峡,乘坐游轮据说是当年拍戏的导具,船上的广播喇叭不断播放这首歌曲,旋律响起之际电影情节一幕幕在浮现脑际。那时虽刚从浩劫走出,经济还较落后,但社会寛松思想活跃,百废待兴目标明确,人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感谢当年的艺术家们,为改开之初的人们献上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现在好像久违了。纵观「正能量」下的焦虑与浮燥人心,不公与躺平现象,似乎见怪不怪了。怀旧,也人之常情。
一场视觉盛宴之后,我原已归平静的诗思,又泛起微澜,有了吟咏的冲动。怎奈江郎才尽,不知从何著墨。是发思古之幽情,感岁月之蹉跎,怀远方之亲友,忆昔年之往事,抑或抒难言之胸臆?只好杂烩一锅,不计工拙,五连鞭齐发,以博君一粲:
漫步长桥欲啸吟,丹霞似火染层林。
归鸿可否帮捎去,游子思乡一片心。
遥望天边燃烈焰,俯观江底映明霞。
心中何事生惆怅,额上霜侵感岁华。
性情豪爽坦胸襟,岁序循环积淀深。
待到秋风潇瑟后,为君慷慨献丹忱。
欲效闲云野鹤悠,一川碧水向南流。
秋风若是知人意,只染红枫不染头。
金风带色入花旗,正是燃情激烈时。
难道丹枫生异域,无人红叶再题诗。
作者唐風,诗人,作家。纽约华文作家协会,美洲中华书法学会,中国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为冰心文学传媒总顾问兼撰稿,上海格律诗词社专家委员会委员,纽约中华诗词班导师,无邪诗社导师。喜探索辨微,求古寻论。
2024.10.23于悠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