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工的文学梦
作者:陈传荣
我出身在一个四代书香门第家庭,因受长辈的影响,从小就爱好上了文学和拉二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大多数家庭条件都比较差,那时能上高中的人并不多,虽然我家庭贫困,但我的父母仍然牙缝里挤钱,让我们兄弟三人不失去青春读书的好时光。1975年我高中毕业,那年代有这样的文化人并不多,实指望回乡有我用武之地,可事与愿违,即使是有文化无攀附,无通途实在难行。因为我兄弟姊妹多,且家庭贫困,逼上梁山回家边务农,边学泥瓦工。
我从小喜欢写写画画,我16岁上初中时,在很多名人、名师的指点下,开始学写新闻报道,当时的稿件多次被高邮县人民广播电台录用,并获得过高邮人民广播电台的奖品。我20岁高中毕业后还继续学习写作,那时心中有个梦想,哪一天我的文章能发表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上该有多好啊。
24岁那年我结婚后,由于家庭贫困压力大,逐步减少了写作,但文学的梦想始终扎根在脑海里,有时在田里或工地上干活到了晚上八九点回家,想到农民工起早贪黑的奋斗精神,便振作精神总要在笔记本上写上几笔。记得我20岁高中毕业那年的冬季,参加了临川河水利工程,白天挑土方,晚上也总想写文章,遗憾的是没有精力去写,只有把想写的东西在脑海里默默地过过电影。一次水利工程开动员大会,我们大队的陈鹤怀支书让我写一篇有关鼓足干劲加油干,力争提前完工的动员报告。一开始我不肯写,不知从何下手,但当我面对水利工程上人们苦干实干加油干,起早贪黑加班干的感人场景,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动了,奋笔疾书了一篇文章,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那时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写出好文章,必须深入实际,到现场去获得第一手素材,还要多看新闻,多读报刊杂志,多向名人、名师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写出好文章。
改革开放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我走出家门去远方打工,一晃就是数十年。由于天不见亮就得起床,日夜加班不停忙,风风雨雨几十年,历尽坎坷都在扛。因此,失去了走进文学殿堂的最佳时光,有时常常在夜深人静里流下过很多次泪水。心里常常想:苍天啊,我为何这么苦,能不能给我一点时间,把我眼中看到的新人新事、家乡的新景新貌和祖国日新月异的新气象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随着时光荏苒,岁月更新,我的子女成家了,我也退休回到了老家。在老家边务农,边搞乡村个人建筑,空闲拉拉二胡写写诗文,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比以前有了一点时间,可以重温文学的旧梦了。但由于长期脱离笔杆,加之文化知识的回生,写作遇到了瓶颈。好在在许多名人、名师的关照和指导下,我抓住一切时间大量阅读国内外名人名著,我的文化水平渐渐地有了提高,我又重新拿起了笔进行文学创作,并先后在菱川诗社,高邮电台,高邮日报,高邮物业报,高邮文联汪迷部落,高邮诗社,扬州诗词,南京头条、北京头条、当代文艺社等网络平台上发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令我十分高兴的是获得当代文艺社(金笔作者)和奉献爱心,助力文学(当代爱心大使)两个荣誉证书。特别更令我最高兴的是,得到了高邮市文联的鼓励,有幸成了高邮市作家协会的一名会员,这是我一个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万万没想到的喜事,今后我将在古稀之年,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们学习,进一步深入基层,了解社会现实,尽力为家乡为社会为国家写出更好文章,让我的文学之梦圆得更美。
【作者简介】
陈传荣,江苏省高邮市人,农民工。虽早已年过花甲,但酷爱文学创作的劲头愈发旺盛。打工之余,常常写一些有关乡村、乡情、乡愁类诗文,已有多篇(首)文学作品见诸报端或网刊。相信自己的文字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人生对生活的真情流露,是对家乡无比热爱的真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