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英娥(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又到了一个可以奔赴田野的周末,在《曲江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我寻觅到了大塘镇竹园村委高陂自然村的尚德楼。据网上资料介绍:余尚德建于清代的围(据村中老人称,该村均为余靖后裔,曾存“一世居武堂”,配对联:“三岁万百令花香,子又生孙孙有子。”)因建楼者名为尚德,故命名尚德楼。 楼坐西北向东南,长方形,3层,残高10米,面阔12米,进深9米,占地面积约108平方米。镶红砂岩精雕高3米,宽1•5米,厚0•5米拱门。门簪雕仙花,太极图案,楣雕麒麟、书柬、仙草。配顶雕蝙蝠衔顶对联:“门迎紫气凝祥远,德裕后人积庆长。”镶“尚德楼”匾额,两侧分别配“仙人拜寿”“仙人问道”图案,极为生动,价值可观,保存完好。我已经看到过一座断壁残垣、杂草丛生的尚德楼。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尚德楼等着我去瞻仰,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因为本身地处偏远,加上自己不熟路,要去起来颇费周折。我与同伴先上了304次公交车,在热心乘客与开车师傅的帮助下,又很快下车等305次公交车。上车了心就安了。一路上不时闪过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想起毛主席写过的“喜看稻菽千重浪”,心里充满了喜悦。
到了终点站火山客运站,师傅告诉我们:“一天就一趟车,下午要打车去大塘。”我们来不及为下午担心,先解决眼前的出行问题。第一步当然是问路。一位在公路边施工的人员热心地帮我们到手机上搜索,看到竹园村并不远,而且他们不久才施工了的。我顿时充满了信心,在找不到车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徒步前往。火山街村、塘口村、温屋村、朱屋村、罗屋村、赖屋村、上李家村、下李家村、营下村,本来有不错的风景,但同伴不达目的不罢休,一定要与本次活动的主角——尚德楼见了面才有心情看别的。等走到公路边的竹园村村委会所在地,从准备主持党员会议的村支书那里得知,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再步行过去一是极有可能体力不支,二是怕走错路。他因为在忙着没法抽身,便热情地帮我们找了一辆还在韶关送客的滴滴车,让我们先等半个小时。于是,我们抱着稍安勿躁的心态在村委会那里了解竹园村。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格服务化具体安排等都放到了显眼的位置,主楼的背后有竹园村基本情况介绍、公共服务站项目建设、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等,服务站那里有组织建设、医疗保险、法律援助等群众关心的内容。等待的时间特别漫长,总算等来了热心人。他一听说我们的目的地就摇摇头,觉得没什么好看的。我们依然勇往直前。
好不容易来到了目的地,我们真的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尚德楼。断壁残垣下,镶红砂岩却已泛黑的“尚德楼”余韵尚存,两边的图案依然栩栩如生,不可移动文物的标识牌也清晰可见。可是,门上的下联只剩下“德”字,其他的已经被红砖遮蔽了。大门口也被竹门拦住进不去,曾经高大上的建筑成了一群鸡的乐园。想到师傅还在等着我们,匆匆一瞥也就黯然离去。因为喜欢火山村附近的田园风光,我们要求师傅再次将我们带回竹园村那些密集的村民小组。
往回走的路显然轻松了很多,不管怎么说,我们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后面看到的就是赚到的了。我们找到“三姐妹树”,见到它们同根屈曲盘旋,而后找准自己的位置向空中发展,确实有几分意趣。田野里稻穗正泛着金光,有些刚收割的稻秆散发出醉人的清香,虽已过“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盛景,但金黄的稻穗、泛着馨香的稻秆,再加上一群肥壮的水牛在刚收割的稻田里悠闲自在地觅食,房前屋后不时展现一棵挂满红果的小果树,还有大量种植的火山粉葛,真是一派迷人的丰收景象。新农村建设粉刷过的房屋、硬化的道路、房前屋后的小花小草,都有几分清新的感觉。偶遇泥砖房、青砖房、老树、老井,又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积淀。
我们回到了大塘镇,“曲江风度 大塘风韵”让我们驻足。我们到老街寻觅,虽然老建筑所剩无几,但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裕龙饭食旅店”虽然已翻新,却刻意保留了韵味十足的红底金字;玉成综合虽已成了民居,招牌上的书法依然那么遒劲有力;商店拆除的一块空地更凸显当年建筑的宏伟。我们来到了大塘人民公园,似乎理解了为什么叫“大塘”。虽然单个的塘不算大,但是连成一片却面积不小。仿古建筑点缀其中,还有粤北名人张九龄的两首诗刻在仿古书的墩子上,再加上有些地方有意堆叠鹅卵石矮墙,真有几分风韵呢!塘的尽头,大笋渠—041宛如一条巨龙跃出水面蜿蜒游动。我们似乎感到了几分大塘风韵。后来路过方正宏伟的大塘镇中心幼儿园,墙体上的色彩斑斓的“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用爱哺育 用心教育”等标语,再看到它附近同样崭新的大塘镇中学,特别是看到至少有四十个以上的准备到曲江上学的学子尽管等了一个、甚至两三个小时还是排队上车,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大塘风韵”。想到这么多学生长期需要长时间到一个地方等车,真希望有关部门能关注到这个问题,让学子的求学之路变得更便利一些。
大塘风韵,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美好,有丰收的喜庆场景,有水渠的蜿蜒游动,更有莘莘学子蓬勃向上的文化自信!看来,我们这次的“朝圣之旅”收获颇丰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