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仙村
五抓五促五提升 移风易俗树新风
杨春杭

安仙村,位于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汶河以南,北靠城区,南部环山。这个相传以仙人安期生在此修炼居住而得名的魅力村庄,目前已“蜕变”为像天仙一样美丽的莲花河小区。小区内是幢幢现代化的楼房,莲花河从小区中间流过,河的两岸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全村共有830户,2690口人。徜徉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如画风景中,有谁会想到几十年前,这里却是一排排低矮的茅草土屋。而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村民住楼房,年年有福利,而且在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方面也是独树一帜,卓有成效。

抓宣传教育引导,促进村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
文明乡风不是一蹴而就的,移风易俗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长期以来,安仙村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促进村民养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重要措施来抓,力促宣传阵地多元化。村“两委”在倡导丧事简办、喜事新办、人居环境整治中勇作为,在守村规、改陋习、讲诚信上齐发力,让文明之花盛开在安仙村的每一寸土地,盛开在每一个安仙村人的心里。
漫步在安仙村文体广场上,“新时代,新思想”“倡树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城市”“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文明标语抬眼即见,触手可及,随处可感。村党支部书记咸宝友介绍:在宣传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主题党日、群众大走访等活动,带头宣传和落实移风易俗政策。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主题宣传活动等形式,向居民普及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倡导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新风尚。
在创建乡村文明家园过程中,大力实施以“爱德、诚德、孝德、仁德”为主要内容的“四德工程”,突出推进家庭美德建设。每年都召开全村总结表彰大会,评选出“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文明户”,并进行大力表彰,引导群众争做文明新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投资18万元在文体广场安放了二十四孝雕塑,从“亲尝汤药”到“恣蚊饱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雕塑带着24孝故事的文字介绍,传播着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孝文化,时时传播正能量。村民们每每在广场上溜达,婚事新办、孝老爱亲、邻里和谐、孝道故事等触目可及。
安仙村的宣传阵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移风易俗的重要性,为村民们树立了文明新风尚,有力地促进了村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

抓丧葬制度改革,促进村民科学文明丧葬观念的提升
安仙村从2013年底开始加大推进移风易俗、丧事简办治理活动。村“两委”先后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结合安仙村实际情况,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纳入抵制高价彩礼、控制宴席规模等内容,实现婚丧习俗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取得了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2015年村里投资56万元,建成了高规格的告别大厅,所有的丧事一律在此举办,告别大厅内厨房、餐桌等设备一应俱全,并全部免费使用。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和治丧委员会,制定了《安仙村丧事简办规定》和《安仙村殡仪馆管理制度》,完善了红白理事会功能,优先吸纳有宣讲、书法等特长的村民担任成员,并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将红白理事会名单、章程上墙并在村内显著位置公示,确保真正发挥作用,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对村民约法三章,对老风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取消三天丧,将原来的三天丧改为两天丧甚至一天丧;取消披麻戴孝,节省了白布钱;村里提供音响设备,取消吹鼓手,改放哀乐;取消磕头,改为鞠躬;宴席改为大锅菜,烟酒一律不上;取消送来花圈回敬香烟的礼俗;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娘家人,招待一律用大锅菜,不提供烟酒;不乱扔纸钱、不过度烧纸焚香。为了养成文明办丧的行为自觉,要求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带头简办丧事,引领节俭风尚,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对第一名执行以上规定者,奖励现金2000元,第二名至第五名各奖励现金1000元。对于不执行丧葬改革的住户,扣发村里发放的一切福利待遇。这样,“简约而不失礼节,隆重而不铺张浪费”,既减少了程序,也节省了很大开支,做到了文明祭祀,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政策施行后,为村民带来很大实惠,原来一个丧事花费一两万元,现在1500-2000元就能全部完成,为家属减轻了经济负担的同时,也遏制了互相攀比的不良社会风气,村民们都普遍叫好。看到一切从简的新风气,安仙村原红白理事会会长樊佃海,曾回忆起自己2003年操办家人葬礼的“盛况”:“那时候,光白大褂子就做了100多件。请了两班吹鼓手,一班8个人,一前一后在路上走半天。请了3个厨师,一桌10个菜,至少摆了20多桌。”樊佃海说,“记得那时候花了将近一万五千元,在当时真是不少钱了。”
村党支部书记咸宝友深有感慨地说:“农民之所以接受、形成新的丧葬习俗,不仅因为受村规民约制约,更因为移风易俗工作真的化解了他们心中的怨气,减轻了他们负担,将他们‘想说不敢说,想改不敢改’的不良风气一举扭转了。”

抓生态环境治理,促进村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安仙村立足自身实际,以“建绿色家园,创优美村居”为目标,围绕造绿、治理、保护三大重点,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投入和利用并重,着力搞好“天蓝、水清、山绿、景美”的生态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逐步将安仙村建成了山清水秀、林茂农丰、村容整洁,生态环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年来,安仙村先后投资3.2亿元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320亩的莲花河集中居住区,建筑面积达到29万平方米,安置1680户,5000多人在此居住。为方便居民生活,社区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建设了38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配备了便民服务大厅、警务室、党员活动室、电子书屋、便民超市等。投资120万元规划建设了高标准规范化卫生室。成立了消防站,投资配备消防车3部。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完善了水、电、暖、气、宽带等功能设施和卫生、文化、超市、治安、物业等服务设施。为了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和灌溉土地,投资500万元对长1000米、宽65米、深2米的水渠河道进行治理加固,建设橡胶坝一座。2021年投资1000万元整治莲花河和黄泥沟污水,建设了两套小区生活污水生物集成管网处理设备,建橡胶坝两座,安装污水管道4000米,让小区环境更加优美。2021年投资200多万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主题公园,其中50余万元用于安装18米高的大型雕塑。同时,着力搞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等生态环境建设,使小区达到"六通、四化、两配套"标准,在全市农村率先实现了集中供暖,小区内绿化率高达50%。

抓文化阵地建设,促进村民精神文化素养的提升
文化是灵魂,也是桥梁、纽带,具有凝聚民心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功能。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群众对文化需求呈现出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安仙村从实际出发,持续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让精神文化“点亮”群众多彩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为持续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积极倡导读书学习之风,推动村民文明礼仪实践养成,传播文明理念,孕育文明新风,安仙村设有图书馆,持续加强软硬件建设,不断扩大藏书量,拓展服务内容、延伸阅读方式、挖掘图书功能,让图书馆“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切实将知识零距离送到群众手中,营造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全民阅读良好氛围。长期以来,安仙村把发展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头等大事,在人、财、物等方面全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关心下一代,关注未成年人成长,让他们能够及时受到良好的教育,投资2468万元建成了占地48亩的农村省级规范化学校——安仙小学,可以同时容纳周边40个村的适龄学生在此就读。同时,还建设了高标准的幼儿园,2014年建设“安仙好宝贝”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中心,促进了孩子全面发展。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情怀,建起了烈士纪念碑亭。2015年投资78万元装饰版面,在原商贸楼建成莱芜区规模最大的村史展馆。村史馆的建造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岁月辗转中的变化,还原安仙本土真实的村落文化,还能唤起外出游子的真实记忆,人们通过感悟、认知,也展现了在党领导下安仙村发展改革的步伐。并且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日渐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让留住历史、留住乡愁成为共同的心愿。安仙村史馆在整理村庄的发展历史中,为村庄保留了一份记忆,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进这种文化,在精神文化素养等方面得到特殊的收获和信念,也由此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安仙村十分重视双拥工作,2004年被评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工作先进单位,村党支部书记咸宝友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山东省“拥军先进个人”,并荣立一等功。

抓福利待遇落实,促进村民幸福指数的提升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发展靠什么?常言道:“好人加能人,才是当家人”。以前,安仙村的贫困远近闻名,村民都住在茅草房里,许多人家的孩子连学都上不起,就连村集体也都欠了不少债。1990年,咸宝友进入村两委担任村委会主任,当年解决了多年不划宅基地的难题,一次性解决了105户村民住房问题。1992年1月,咸宝友被任命为安仙村党支部书记。新“两委”领导班子走马上任伊始,咸宝友就许下了“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争就争第一,干就干一流”的誓言。他认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大发展大困难,小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更困难。一个村,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自己吃饱了不算本事,让大家都吃饱才算能耐。他组织新成立的“两委”班子几天几夜不间断开会研究,纷纷表示:村不强心不甘、民不富心不安。最后确定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
30多年来,安仙村在党支部书记咸宝友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近郊临路靠矿优势,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先后成立了十几家村办企业,固定资产达1.4亿元,村集体收入由负债40万元到年收入过千万元。即使2023年经济形势普遍不够景气的情况下,村集体收入依然达到了7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0元。目前安置村内劳动力300余人就业。另外,在部分道路两侧建设商用楼对外出售发展民营经济,目前已发展民营业户260多家,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村民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富裕生活。村富了、村民富了,村民的幸福感提高了。自1999年起,所有安仙村民每年可以领到村里发放的4袋面粉、1袋大米;为了确保老年人晚年生活,65岁以上的老人由最初的380人到目前的490人,每年每人发放800元生活补助金;2007年为793名50-79周岁的村民由村里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每人每年可领到1000多元养老金;为减轻村民负担,新农合从最初的每年每人10元到现在的每年每人420元,费用全部由村里支付。2012年—2017年,三次向村民发放现金每人7000元,共计1700万元。同时,村民吃水、浇地的所有电费全部由村里负担。这些福利待遇的落实,有力提升了群众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在咸宝友的带领下,安仙村和村民正大阔步走在持续富裕文明的大路上。多年来,安仙村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级标准化服务社区”“山东省文明村”“山东十大富美村居”“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山东省家庭教育示范村”“济南市五星级村党组织”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


作者简介:杨春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