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军旅生涯
韩昶国
从1990年12月入伍至今,算起来已整整34个年头了。
虽然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也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每每想到曾经的军旅生活,总是热血沸腾精神高昂,充满着诸多感恩的情结。
这难忘的军旅生涯,给了我无尽的人生财富,使我由入伍前萌懂的青年,经过军营的砺练摔打,逐渐锻炼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军人一个共产党员。
首先学会了吃苦。军令如山,只要布置了工作任务,总是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前认真做好。
入伍头几年,还没有刻字机,每次开会时会标横幅,都是先用大排笔在报纸上写好,然后一张别在白纸上,一笔一划地用刀子刻出来,再固定到红布上,悬挂起来。大的活动还要有相应的宣传标语,来烘托气氛,营造氛围,准备工作要更充分更细致一些。新训下连后,第一任电影组班长刘太安就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是淄博市周村区王村人。他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对新同志又能够循循善诱,耐心进行传帮带。见我写字有一些基础,就从整个字的布局笔画的粗细疏密,一点点进行指导,我的每一点进步,他都显得十分高兴。还开玩笑地说,小韩能顶活儿了,我不就轻快了。
有一次,一个全军区的培训在大队举办。通知说一定要要有隆重的气氛。经过紧张布署大队领导十分满意。宣传祝贺标语从五楼垂到二楼,道路两旁彩旗飘扬,地面干净整洁。可是前一天傍晚却风雨交加,挂好的标语淋坏了不少字。那天晩上和班长一起基本整夜没有休息,提前又写了一套标语,做好雨一停就去换新标语的准备。到凌晨4点左右,觉得雨停了。辗转大半夜的班长,一骨碌从床上起来,叫上我查看标语是否需要更换⋯⋯
学会了独立思考。后来学习新闻写作,帮带的老师说,写新闻不同于写材料,新闻要有思想有深度,讲究时效讲究角度,能以小见大以浅显见深刻。并且报道的角度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能有私心杂念,积极宣传正能量,抨击消极不良的各种现象和苗头滋长,新闻应该是一种正义积极的引导和舆论。
这样就要勤于动脑勤于思考,避免受到一些小苗头小倾向的影响,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当时带我的老师姜云斌有句话,至今觉得仍然很有道理,叫做:小人物要想大事情。老话题才能写出新意不落入俗套。
这句话折射出新闻要以小见大的本质所在。处处留心,就能够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做其他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次在新兵连采访中,无意中听到一个小事。说新兵饮食习惯,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面食。一天食堂大米做的不够,炊事班班长对战士们道歉说,不好意思今天大米饭不太够委屈一下南方的战士如果没吃饱就吃面食吧。一个南方兵说没事没事⋯⋯忽然觉得灵光一闪,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吗,又经过与新兵的进一步接触,发现新兵素质越来越高了。打破了独生子女毛病多不能吃苦的偏面认识。
当天晚上就以《不要适应我们,让我们适应部队》为题写成一个消息。不想没过多久,在《解放军报》二版部队新闻版,以通栏加编者按突出处理出来⋯⋯

作者简介:韩昶国,中共党员,笔名:老莫。1971年出生。洛阳人。曾经军旅12载,历任战士(放映员、报道员、班长)、宣传干事、副指导员、指导员。政工师。2001年退出现役。
文字主张言之有物,不虚不伪不假不媚。力求让阅读的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文字的生动与魅力,共享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成果,从而美丽自己的心灵。而不沦为一些少数所谓的“家们”特权专利和附属品。
工作之余,闲暇之时,胡涂乱抹,记录情感思绪,生活感悟点滴,回味生动美丽,并分别按年度整理成册,使其象个东西。已整理完成《永久有多久》(2015年前)、《时光的影子》(2016年)、《漫漫老去的日子》(2017年)、《被诗融化的时光》(2018年)、《绽放是生命的感动》(2019年)、《遇到生命的美丽》(2020年)、《嵌入时光的诗行》(2021年)、《阳光的味道》(2022年)、《城市在左乡村在右》(2023年),均已出版。《孤独的风景》(2024年)正在整理中。共计9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