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然成章,惠泽故里
——《人文赣县》书评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4级研究生 杨淑珍
《人文赣县》是龚文瑞先生年过花甲之时的倾心之作,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文学造诣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故乡赣县深情厚谊的深情告白。龚文瑞先生以笔为舟,以心为帆,航行在赣县的历史长河之中,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一一拾起,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他的这份执着与热爱,让人动容,也让人对赣县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龚文瑞先生以其深邃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赣县历史人文画卷,让人读来不禁感慨万千,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部介绍赣县历史人文的书籍,更是一部展现了作者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创作方法的佳作。
一、独特的叙事方式与结构安排
上下两千年,悠悠三江水,赣县的历史沿革源远流长,如何向读者清晰地阐释赣县的历史人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创作《人文赣县》时,龚文瑞先生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以文化事项为纬的叙事方式,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使得全书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他严格依照赣县固有的历史线索和人文框架,将赣县的历史文化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赣县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变迁。《人文赣县》前言部分从赣县与赣州郡县共治的关系、赣县的历史沿。革和历史贡献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释。
该书作为一本具有方志性质的著作,根据内容分为若干个板块,从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一路写下,一共11个章节,呈现了两千多年来赣县的人文盛况。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也提高了其学术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赣县历史文化的窗口。
二.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实践求知
《人文赣县》的内容丰富而详实,龚文瑞先生通过广泛的资料收集和深入的实地考察,将赣县的历史文化事件、名人乡贤、风土民情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书中既有对赣县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遗址、古窑址等的生动描绘,如契真寺、画像砖、储君庙、郁孤台、八境台、通天岩、马祖岩、濂溪祠和七里古窑等。书中又有对本土杰出人物事迹的生动描写,比如邓德明、钟绍京、池梦鲤、刘丞直、刘渊然、刘思诲、陈赞贤、谢诏、刘景熙等。
书中也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客家文化、戏曲艺术、民间工艺等的深入挖掘,如客家围屋、赣县食贡和赣南采茶戏等。书中还有许多人文经典的详细叙述,比如千里赣江第一县、十八滩上第一村夏府、中国禅宗的重要转折地、文天祥少年读书处、王阳明“致良知”理念的形成地等。书中对赣县的语言风俗也有描写,如赣南客家方言、赣县县城百姓的街谣俚语“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和民国童谣“二城门的风,营角上的嘴,中山路的烟……”等。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同赣县的血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赣县人,也为我们今天研究赣县文化、传承赣县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龚文瑞先生的实地考察更是让书中的描绘更加生动具体,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赣县的独特魅力。
三、文学性与可读性的完美结合
龚文瑞先生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文学性与可读性的结合。他运用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的语言,将赣县的历史文化故事娓娓道来,使得整部书籍充满了文学的美感。本书以时间顺序铺展开来,各个章节的标题字数对仗,概括准确,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和条理性,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的同时,也为该书增添了文学色彩。
书中还采用了许多特殊的逻辑用语,如诚然、无疑、当然、至此等,虽不是传统的逻辑词语,但在书中的前后段衔接处十分恰当,自然生动,颇具匠心,极富功底。随着文本的推进,读者仿佛穿越回了赣县的历史长河之中,与那些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方式不仅提升了书籍的艺术价值,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享受到文学带来的愉悦和感动。同时,龚文瑞先生还巧妙地运用了诗歌的形式来起兴每篇文章,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不仅增加了书籍的文学性,也使得每篇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四、人文精神的颂扬与传承
.《人文赣县》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赣县历史文化的书籍,更是一部深刻解读赣县人文精神的佳作。龚文瑞先生通过对赣县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剖析,揭示了赣县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开放包容、崇尚文化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不仅塑造了赣县独特的文化性格和精神风貌,也为赣县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龚文瑞先生对赣县人文精神的颂扬,并非空洞的言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来展现的。他笔下的赣县人民,无论是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还是普通的劳动者,都展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在书中对赣县人文精神的深刻解读和传承,无疑为我们理解和认识赣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在今后,我相信在龚文瑞先生等文化人的共同努力下,赣县的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赣县的人文精神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弘扬和传承。未来的赣县将不仅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更将成为一个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的美好家园。
《人文赣县》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深思的佳作。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赣县的历史文化,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龚文瑞先生以其独特的创作方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的赣县人文历史画卷。《人文赣县》在未来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为更多的读者带来启迪和感动。
他乡即是故乡,归来亦是故乡
——《人文赣县》书评
严太阳
寻着历史的踪迹,从开满油桐花的山间走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群山峻岭,锦绣山河。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伫足吟诗。那宝华寺里的香火日夜通明,又有多少人来寺庙上香拜佛,祈求福音,盼望来年风调雨顺。赣江之水,奔流不息,向前蜿蜒,给千家万户带来了一方水土,滋养了一方人。十八险滩并没有阻止人们的探险精神,驾着一叶扁舟,我们依然可以通往对岸,去寻找精神的慰藉。郁孤台上又有多少文人在这里挥毫笔墨,是辛弃疾在这里写出了“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把多少人给迷住了,不经忘却了回去的路。
《人文赣县》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展现了赣县的人文地理,以时间为经,以文化事项为纬,以两千多平分公里家园厚土为主场,以赣县人文作主题,以历史文化事件为剧目,以名人乡贤为主角,通过点、线、面结合的形式,把重要历史节点、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纵横结合,内容庞杂,给我们呈现出庞大的人文格局。不经让我们深受吸引,作者的笔力是如此深厚,他挖掘出历史的踪迹,将我们带入到赣县的历史长河中去。
龚文瑞,笔名文瑞、谷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等。独著、合著、主编出版了《秦淮河上寻浆声》《客家故园》《赣州风雅》等40余部作品。《人文赣县》是龚文瑞的新作,于2024年8月著成,最先出版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于今年9月份面世。一经发表就深受学术界关注,尤其在赣州的文化圈内,一些赣州作家、学者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叶林在序中说到“通过一连串既独立成篇又联系紧密的独幕剧,把悠久的岁月、宏大的叙事、厚重的人文、表现得立体全面,生动而感人,是一轴浓缩版的赣县人文历史画卷”。作者自己也说“有精力时可以为赣州城写一个人文历史的长篇”。著作通过一个个历史文化,把赣县的风貌全面的展现出来。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读者看完不经感叹作者的文化底蕴之深厚,文字细腻感人。在历史文化背后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作者的情感寄托,他乡即是故乡,归来亦是故乡。赣县是作者的故乡亦是内心写作的归处。
本书内容丰富,把赣县二千多年的历史全面的铺开,像是一张大型的画卷,映入眼帘。全书主要包括前言(概述)、正文(历史部分)、附录(文旅、文评)三个部分,通过21万言,70余个独立篇章,一定程度上,综合地介绍了赣县历史文化的面貌,内容丰富,脉络清晰。作者从秦汉开始起笔,锦绣之地出赣水,赣县是水哺育来的,一曲赣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福祉。汉朝的灌婴一路南扫,平定江南,赣县始之,人民于是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书写自己的画卷。晋代遗风今尚在,储君庙宇永流传。在储君庙内又有多少人在这里祈福寄托,表达对神的敬重与信仰。南北朝时的邓德明学识渊博,贯通古今,他的一部《南康记》把赣州的山水人文全面书写,因此他被誉为“赣南全境第一学者”。龚氏青史传千古,让地马祖立寺宇,唐代的龚公让地马祖,于是宝华寺由此建成。有多少人为了禅法而拜见马祖道一,于是虔诚祈福,又有多少人为一睹宝华寺的风采而不远千里。
历史的痕迹从未抹去,那七里古窑的窑火依旧在上空升起,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杨仙岭上是风水祖师杨救贫在传道,又有多少人听说过他的传说。尘外亭中望尘中,坡公题字禅意传。当年在这留下了苏轼的名篇“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濛,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多少人在这里表达了心中的追求和向往。南宋的杨万里曾在赣州任职,他的《赣县学记》由此诞生,书中记载了对赣县文庙县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推崇。多少人受此影响走上仕途,走进官场。状元梦鲤、元代进士刘丞直等他们都是在这片赣县土地上走向朝廷亲近人民的大人物。赣县人是文明人,他们身上有着谦卑、诚实、善良的传统,同时也注重教书育人。心学大师王阳明兴学设教,淳化民风,在郁孤台下的濂溪祠开坛讲学,四方学者纷至沓来。濂溪书院、阳明书院等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重视教育,传承赣县文化。
历史从未被遗忘,那宋城街区,被多少人走过,那城墙瓦砾被多少人抚摸过,已是说不清道不明了。逶迤的通天岩、承载历史记忆的马祖岩以及宝华寺里的香火,都是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停下脚步,是苏轼?辛弃疾?周敦颐?还是杨万里?我们从历史书上看到,这些人都是。赣县也从未缺少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迤逦的骑楼彰显着客家人的风情,赣南采茶戏又是多少人的回忆,郁孤台上是苏轼在这里写诗,四大书院承载了一代读书人的记忆,这里从未缺少历史的痕迹,赣江两岸伫足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是一种记忆亦是一种美好祝愿。
读完《人文赣县》,我的内心是欣喜的,书中给我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动的历史,还有那动人的民风、民情。赣县人民用他们的淳朴、善良、辛勤劳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子民。这种精神被不断传播,被后来者拾起、吸收,经历了代代相传,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作者在书写每个历史时,开头都会赋诗一首,诗中看到了作者的文学素养以及情感表达,诗是好诗,情感亦是发自肺腑,是作者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和喜爱。
散文视界亦是作者内心深处的表达。他爱这片土地,因为这里有他记忆里的美好,有他满山的油桐花,有他教书时的快乐时光,有他在横溪留下的美好,这些数不尽的回忆终汇成笔下的文字,优美动人,滋润心田。作者自己也说过,自己喜欢写散文,热衷于散文。在他的散文中他可以自由的表达内心的想法,自由的驰骋在文字中,找到情感的最深处。读完散文视界,我想亦是如此,龚文瑞先生用他的笔书写了内心的美好。沙地农场轶事是儿童快乐的回忆,坐在“解放牌”汽车上回荡着每个人骄傲的心绪。时间从指尖流淌过,那个曾经的少年已成长为横溪中学的一名化学老师,他风趣幽默,因材施教,受到所有学生的喜爱,他的教育如沐春风,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他从不会抱怨生活的苦难,挑灯备课,认真讲课,不惜自己的身体也要把每节课上得精彩,这就是龚文瑞先生。
读他的文字,犹如清风,抚慰人心,从开满桃花的小湖州走来、从满是风情的寨九坳走来、从充满美好记忆的横溪走来、从开满油桐花的乡间走来。他乡即是故乡,归来亦是故乡,龚文瑞先生的赣县书写一直在流传,这本《人文赣县》值得我们诵读,值得我们珍藏,身处在这座城市里,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感到欣喜。这里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泊值得我们观赏,这里的人文古迹、历史脉络值得我们回首,每一处都是风景,值得我们细细回味,这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情感,以此与每一个人产生共勉。
(注:严太阳,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赣江长流,文脉悠悠
——《人文赣县》书评
谢佳芸
赣江之畔,晨光破晓。《人文赣县》这本承载了无数心血的著作,犹如一位跨越千年的智者伫立于江畔,用它深情的目光凝视着这片养育了无数代人的古老土地。它不单单是一本书,更是赣县人文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文化的光芒。
龚文瑞先生为《人文赣县》的灵魂人物,他怀着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无限热忱与敬意,积极投身于赣县文化的挖掘与探索之中。他的笔触犹如赣江一般绵长而细腻,不仅描绘了赣县的历史文化、自然风景,更深刻地揭示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文化传承。在他的深情的文字中,赣县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一、历史源长,生生不息
步入《人文赣县》的殿堂,仿若踏入千年的历史古卷之中,赣县所有辉煌过往都历历在目,是一部活生生的史诗。这部鸿篇巨制以三十万言的细腻笔触,缓缓揭开赣县的历史沿革,让无比遥远的历史不再冰冷,引领着读者踏入历史的长河中探寻。
赣县的历史可谓是“煌煌烈烈”,从秦汉古韵的悠远回响,到近代风云的波澜壮阔,《人文赣县》以其独有的韵律,缓缓铺陈出一幅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回望赣县历史沿革,赣县之“赣”则出于灨水,意为盆地、沼泽,最早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灨巨人”,点燃了赣县文明的曙光,开启独属于灨水的文脉书写。西汉大将灌婴立城赣县,至此赣县翻开崭新篇章。郡守高琰励精图治,筑城安民,为赣县的发展奠定基础。南赣巡抚王阳明破山贼且破心贼,传播心学发扬教育,为赣县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开国上将赖传珠,肝胆忠心为赣县乃至中华民族立下不朽功勋。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仿佛从未离我们远去,他们的故事与贡献就如一块块厚重的红砖,垒起了赣县的文化高塔。
“它是一次对岁月深处的文史梳理,也是一次对家园故土的精神回望。”指尖抚过《人文赣县》的书页,还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岁月的沧桑与厚重。侧耳倾听,仿佛能听见那来自远古的呼唤。如此辉煌的历史,感召着赣县人民更加自信地书写属于时代的篇章。
二、乡土赣县,诗意书写
翻开《人文赣县》的篇章,瞬间被一股浓郁而温馨的乡土气息紧紧包裹,这不仅是一次阅读的旅程,更是一场心灵的归乡。
龚文瑞先生作为一位深谙赣县风土人情的学者,以浓烈的乡土情怀书写着独属于赣县的篇章。他以学者独特的敏锐,精心雕琢着赣县的每一寸土地,讲述着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未曾道明的乡情。宝盖山的朝云如梦似幻,仿佛能触手可及;玉岩之夜月皎洁,映照着古人今人的无尽遐思;横溪中学的讲台承载数年青春,培育无数桃李;乡里人家的饭桌上,米酒热气氤氲,无法掩住的是乡民淳朴的笑脸……每一处景物,都与无数的赣县人民有关;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无尽乡情,使读者如同归乡般倍感亲切,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除了蕴含着浓厚的乡情,更有诗意的书写。
在《人文赣县》中,龚文瑞先生运用了诗意的语言,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无尽的艺术的美感。先生的文字,婉转灵动,恰如山间清泉,晶莹剔透;又似奔腾江河,磅礴大气。在《人文赣县》中,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片田野都有了生命,它们或低吟浅唱或高歌猛进,共同绘成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赣县风情画。
龚文瑞先生巧妙地将乡土的质朴与诗意的浪漫融为一体,在字里行间不仅能够领略到赣县的自然风光之美,更能深刻感受到那份流淌在赣县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与情感纽带。这不仅仅是一场文字的漫游,更是一场灵魂的深度洗礼,让人的心灵在字里行间悠然自得,仿佛踏足于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卷之中,每一处景致都蕴含着说不尽的故事与温情。
“乡土是一个人生命的原点,一个人无论是一辈子漂泊在外,还是一生都偎依家园,终归要叶落归根、魂系故里。”龚文瑞先生以诗意的文字勾勒出独属于赣县人民心中最美的风景。
三、创意传承,学者匠心
在对科技的无限追求的背景下,我们似乎渐渐将传统文化遗忘。而《人文赣县》恰似一股清流,穿越现代AI科技的潮流,将充满着历史底蕴与浓厚乡情的传统赣县文化呈现于我们眼前。
龚文瑞先生秉持着对这片热土的无限热爱,深度思考如何将赣县文化更好地书写,拒绝让科技的便捷成为替代深度思考与情感联结的借口,于是便有了文史并重的《人文赣县》问世。
《人文赣县》在编写方面融入了许多创新元素。龚文瑞先生在进行赣县历史的撰写时,并非简单地将众多史料堆砌,而是通过细致梳理,以历史事件为剧目,以重要人物为主角,按时间顺序将此纵横结合,以此展现纷繁芜杂的赣县悠久历史。值得关注的是,此书不仅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也关注到了叙述的艺术性。《人文赣县》通篇以诗为题,以诗开篇,以诗引文,将赣县的历史、文化、人物、乡情一一以诗意的文字呈现给读者。这种文史并重的写作方式,发挥了文学家在史学创作的优势,不仅让《人文赣县》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赋予了悠久的赣县历史以鲜活的生命力。
《人文赣县》还利用文字振聋发聩的力量,激发人们对文化根脉的深刻反思。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播,也是家乡情感的共鸣与对同一国家价值观的认可。龚文瑞先生在《人文赣县》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精神,不仅是对过去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感的体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存留于历史角落的古代建筑、民间传说、风俗习惯都包含在赣县文化根脉里,是赣县人民甚至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财富,它们值得铭记与继承。
“我以为,我撰写的《人文赣县》应该是 120 年前《赣县乡土志》的一个文化延续,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是文脉传承。”龚文瑞先生以匠心书写,守正创新,为我们展现生动而具体的“赣县人文历史画卷”。拜读《人文赣县》,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它以悠久的历史呈现过去的辉煌,以永恒的乡情连接古今赣县,以创意书写引发文脉传承思考。这不仅是对赣县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对赣县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
(注:谢佳芸,赣南师范大学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悠悠赣县,猎猎雄风
——评《人文赣县》
陈晓珂
近期我拜读了龚文瑞先生的最新力作《人文赣县》,深感龚文瑞先生学识之渊博,笔力之深厚。
《人文赣县》真实地再现了赣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给我们读者真切地展现了赣县的历史全貌。这本书言,探幽赣县人文历史,可以用“源远流长,皇皇古邑;郡县同城,猎猎雄风”十六个字来概括,我认为这十六字概括得十分贴切。
龚文瑞先生出生于赣南瑞金,平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或工作在赣县和赣州。在赣南多年的生活经历,如细长的流水滋养着他。平实的日常生活,丰厚的文化气息,多姿的自然风光,自然使作家将感情倾注在这座城市上,由此关于赣县人文的细腻书写,就在作家心中酝酿……
一、内容丰富,体系严谨
赣县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文知识丰厚,内容庞杂,这给编者理清创作思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龚文瑞先生在布局谋篇时,凭借丰富的编辑经验和对赣县的全面了解,以时间为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赣县的人文。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惊叹作家的学识和整理编辑能力,实在佩服作家以一己之力书写出了赣县壮丽的历史人文画卷,以清晰深厚的笔触再现了赣县的前世今生。
全书主要包括前言(概述)、正文(历史部分)、附录(文旅、文评)三个部分,共计 三百余页面,二十一万言,七十余个独立篇章,一定程度上,综合地介绍了赣县历史文化的面貌,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一连串既独立成篇又联系紧密的独幕剧,把悠久的岁月、宏大的叙事、厚重的人文,表现得立体而全面,生动而感人,是一轴浓缩版的“赣县人文历史画卷”。
重现历史现场,展现赣县独特风貌。龚文瑞先生凭借丰富的编辑经验,带着我们读者重温当时的历史现场,如高琰筑城、陈霸先复城二水址、南宋太后南逃难至虔州后渡桃江等等。史料详实,笔墨酣畅。当我阅读这些文字时,片刻间仿佛穿越时间,回到历史事件的发生现场,清楚地见证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经过。 补充相关材料,充实文本内容,使文章脉络完整。在“编纂《赣县乡土志》”一文中,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赣县乡土志》的成书过程,并且细致地分析了这篇乡土志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指出了这篇乡土志的局限性。在文末,作者细心地附上了《赣县乡土志》一文,供读者阅读与思考。
二、诗意盎然,文学色彩浓厚
《人文赣县》参考了《赣州府志》《赣县志》《资治通鉴》《山海经》《太平寰宇记》《晋书》《赣县乡土志》等诸多文献,可以说是一本扎实的学术性著作。但龚文瑞先生在写作时别有用心,文字流畅,语言优美,总有许多激发读者往下读的欲望,让读者在享受美文的同时,不禁上了一堂生动的赣县文史课。
整本书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诗意盎然,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书除了“散文视界”一节外,其余篇章皆是字数工整、宛如诗句的标题,且每篇文章前还有一首充满赣县色彩的诗歌。我读完这些诗歌后,迫不及待地想继续阅读下文。与其他学术性著作不同的是,《人文赣县》许多篇幅都是诗意的笔触。由此可见,龚先生的文学功底之深厚。
三、赣县元素,艺术色彩斑斓
通读《人文赣县》下来,我发现了这本书有个鲜明的亮点,即内外通篇充溢着赣县元素和乡土元素,这极大地增加本书的艺术色彩。在每一章节都有一幅充满意境的水墨画,想必这些水墨画都是赣县的各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全书充溢着艺术元素。据作者在书中的后记介绍,除插图由陈桂南先生提供外,内容撰写由半个赣县人的作者承担之外,全书策划邓芳荣、书名题字黄裕平、文史审读叶林、文字校读刘七宝生、编辑刘云等,均是赣县籍人。
我想,这种赣县人写画赣县、赣县人读写赣县的情状,很是生动,聚敛着温度,蕴含着温暖,散发着温情,让人轻易就感受到了赣县人性情的真挚与灵魂的清丽。是呵,这么多名重一方的文化艺术家的加持,使得《人文赣县》既有分量亦显魅力,也自然注定了它不会仅仅只是个人书架上的一本收藏的书籍,而是会成为人们案头床边的一本日常读物。
四、心系赣县,情义深厚
龚文瑞先生在《我与赣县》一文中自豪地写道:“赣县是我的第二故乡。”数十年来,文瑞先生走遍了赣县的山川河流,结交了赣县的古今豪杰,书写了赣县的前世今生。《人文赣县》这本乡土文化读本是龚文瑞先生数十年来研究赣县、推介赣县的心血,更是龚先生把赣县当故乡的最贴切的情感表达。 在书中的后记中,作者表示,这本书的形成源于十多年前的一个写作愿望。作者在准备一场关于赣州城历史文化的讲座课件时,一口气为历史文化节点罗列了五十个标题,好友便建议作者为赣州城写一个人文历史的长篇。这颗“种子”便深深种在作者的心头,并慢慢地生根发芽。在整理完赣州城人文历史后,作者便满怀深情地书写赣县的人文历史。这是对岁月深处的文史梳理,也是对家园故土的精神回望。
赣县厚重如磐的人文力量激励着龚文瑞先生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前行,同时它也在历史上发出闪耀的光芒。《人文赣县》清晰地述说了两千多年的赣县人文历史,重拾了赣县人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注:陈晓珂,赣南师范大学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人杰地灵话赣县
——评《人文赣县
张芷怡
龚文瑞,江西省赣州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赣州市红土地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赣南日报主编。主要著作有《落英缤纷》《赣州风雅》《宝葫芦风情录》《家园厚土》《岁月如歌》《山水赣州》《客家故园》《赣州古城地名史话》。散文《秦淮河上寻桨声》《七月荷话》《油桐花开时》《客家风雨围屋》等。
文瑞先生曾言:“赣县是我的第二故乡。”先生与赣县的情缘可谓是渊源深远,先生自幼在赣州城内长大;大学毕业后在横溪中学和赣县中学教书九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与地方文化研究后,先生时常踏遍赣县山水,翻阅大量地方志、乡志等一手文献资料。因此文瑞先生对赣县有浓厚的情感,他将所有的情感都付诸于一篇篇对赣南乡土的描述与倾诉的文字中,他说“赣县养育了我及我的文字”,在先生以往的诸多作品中也始终围绕“赣南、客家文化”主题,先生早已把自己当作赣南的文化使者。
这本书的形成,一方面是源于先生十多年前的为赣州城写一个长篇人文历史的写作愿望,另一方面更是源于先生对赣南这片土地的最深沉的爱。本书由前言、正文、附录3个部分组成,立足于一种宏观的视野,对先秦至民国的赣县的人文历史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梳理。正文部分以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时间为序,包含57个独立篇章,介绍了重要历史文化事件、名家乡贤的事迹以及赣县的山水风光、人文盛景。而且正文的篇目标题都为七个字,对仗工整,每篇开篇都有一首七言诗,诗歌高度概括了章节的主要内容,作家别出心裁的设计既让我们感受到诗词的凝炼之美,又让我们看到作家文采斐然。
在一定程度上,本书综合性地介绍了赣县历史文化的基本面貌,内容丰富、历史脉络清晰、文辞优美富有诗意,神话传说及历史事件叙述得生动有趣。叶林先生赞曰:这是一轴浓缩版的“赣县人文历史画卷”。
本文的主要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回溯赣县历史,距今已有2000多年,秦始皇时设南埜县,属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灌婴收复岭南,赣县建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三国东吴嘉禾五年(236年),赣县属庐陵南部都尉,同年,析赣县置平阳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改南部都尉为南康郡,赣县属之。太康末,县治徙葛姥城。南北朝时期:刘宋改郡为国,赣县属南康国。齐、梁、陈因之。陈时,赣县与南康县互易其名。隋朝平陈废郡为州,赣县属虔州。唐朝赣县属虔州。五代时期:卢光稠、杨救贫扩城扩容,南康郡属百胜军,赣县隶属之。南唐时改昭信军,赣县隶属之。宋朝时期:开宝八年(975年),复称州,赣县仍属虔州。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拆赣县7个乡(原平固县地)置兴国县。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因“虔”字为虎头,含杀意,非佳名,取章贡二水合流意改称赣州。元朝赣县属赣州路。明朝赣县属赣州府。清朝沿明制,属赣州府。民国时期:先后属直隶省或属赣南道、第十一行政区、赣南专区及第九、第四行政区。1949年8月14日赣县解放,名赣州镇置赣州市,隶赣州分区;1969年7月县治由赣州市迁梅林。2016年12月28日,赣县撤县设区,成为赣州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灿若繁星的文化名人。
汉高祖使灌婴略定江南,设定赣县;高琰在“二水”间筑城拢郡县,开郡县同城共治历史先河;唐朝隐士龚亳赠龚公山与马祖修行;马祖道一在龚公山开丛建宝华寺,传教“平常心是道”的禅学思想;王希在马祖岩构尘外亭,后被列入八境;南宋隆祐太后避难虔州;岳飞抗旨救赣城百姓;辛弃疾郁孤台感怀作诗;王阳明巡抚南赣办社学,大兴教育;张照乘提点清八景;刘景熙旧学改新校,倡导发展现代教育和实业兴国……
(三)美不胜收的山水胜境。山水妖娆古迹多,在本书中作家详细介绍了“一店(新饭店)”“二园(客家名人公园与客家民俗风情园)”“三潭(欧潭、储潭、汶潭)”“四岩(通天岩、马祖岩、狮子岩、燕子岩)”“四山(菩提山、石林山、宝华山、麂山”“四溪(鹭溪、三溪、清溪、横溪)”等自然地理盛况。通读全文,我们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大散文家对于赣南这片红土地纯洁而又赤诚的爱,是作家对赣县人文历史诗意的表达。
文瑞先生生于赣南,长于赣南,对赣南客家文化如数家珍,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热爱、自信、传承”。文瑞先生身上始终带有一种使命感,他一直都为赣县歌,为赣县谋。作为一个赣州宁都县人,看到书中一些熟悉的地名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想象千百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开基筑城,疏浚引水,扩城植林建亭……赣县的人文历史,灿若星辰。正如龚文瑞先生所言“地域文化一定得借助志书或系统反映一邑人文历史的文本,才有可能被传承。”由此可见,先生著书是为赣县正本清源,为赣南人重拾文化自信。通过《人文赣县》一书,我们对赣南文明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一大批杰出人物的事迹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处处名胜古迹吸引我们前去探访游览。
张芷怡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