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津香1952年2月11日出生于天津市。1959年~1965年天津市和平区华安街小学上学。1965年~1969年天津市第六女子中学上学。1969年4月12日~1971年6月12日内蒙武川庙沟土城村插队。1971年6月~1972年10月内蒙呼和浩特市饮食服务公司综合饮食服务部餐厅服务员。1972年11月~1974年12月学习、实习。1975年1月~1986年12月呼和浩特市饮食服务公司医务所护士。1986年12月~1993年天津市药用玻璃厂保健站护士。1993年下岗,后退休至今。
古稀为君缝衣
文/刘津香
走过青葱岁月,迈过中年坎坷。已到人生七十古来稀,收拾岁末友与情,发光发热度人生。
几十年手不闲,爱整理东西,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五十年前结婚时妈妈为我做的棉衣,柔软舒服,穿的不多还很新。现在气温转暖,家里有暖气,这些棉衣穿不到了。怎么办?弃之可惜!有了,我把它们剪开、拼接成被子大小,套上被罩。啊,一床被子就成了。重要的是没有浪费东西;更重要的是,用妈妈亲手为我做的棉衣改制了被子,盖在身上暖暖的,妈妈的爱永远都在。
上面两张照片是我用妈妈为我缝制的两条棉裤,两个棉袄,一个棉坎肩拼接成被子大小,然后套上被罩就是一床很好的被子。
爸妈都走了,留下很多洗的干干净净,叠的整整齐齐的面袋。那是计划经济时期,买什么都要票证。买布要布票,因孩子多,买布给孩子做衣服,做被褥用布时布票就很紧张了。所以,妈妈存了很多面袋用来做被里。后来计划经济时期过去,所有物品随便买,这些存的面袋就被冷落了。
看着这些面袋发呆,该如何处理呢?有了,我把这些面袋都拆开,重新洗干净,用这些面袋制作了枕套,分别送给弟弟妹妹们,大家一起使用。这枕套很有纪念意义,她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她是爸妈给我们留下的;她是全棉的,是我亲手制作的;她有爸妈的气息,有我的千针万线。
上面照片是我用面袋缝制的枕套。
就连捆绑生日蛋糕的彩带我都会利用起来,我缝制了带拉链的小包,下楼遛弯时放手机和钥匙很方便呦。
上面照片是我用捆生日蛋糕的彩带制作的带拉链的小包包。
家里有以前买的做衣服的面料和里子绸。现在没人做衣服了,做衣服手工加工费很贵,还要去量尺寸,买敷料等很麻烦的 ,再说买成衣很便宜还省事。那家里这块面料怎么办呢?有了,我给老伴做条裤子吧。
我收拾旧物,整理、改制,废物利用做些东西还行。但是,我做衣服还真不行。因为,我不会裁剪,从来没有做过衣服,也不会用缝纫机。我要用我自己的方法,给老伴做一条裤子。
2024年10月2日下午5点,开始正式“动工”。老伴有一条牛仔裤,膝盖部位破了。我量了老伴牛仔裤的尺寸,把老伴的牛仔裤拆了做样板,平整的铺在深蓝色的面料上。用划粉画上线条,按画好的线条裁剪好,然后 开始手工缝制。
上面照片是我用拆开老伴的旧裤子做样板裁剪。
为老伴用手工开始缝制裤子 。难度最大的是口袋和男士裤子的“前门”,我反复看老伴的旧牛仔裤,终于缝制成功了。
上面三张照片是裤子口袋和“前门”的成功制作。
我是从2024年10月2日下午五点开始“动工”的,至2024年10月18日下午六点半“竣工”,历时十六天一个半小时。基本每天工作三个时间段:早上5:30~7:00;上午10:30~12:00;下午4:30~6:00。共用65小时为老伴手工缝制了裤子。
上面照片是我为老伴“开工”手工制做裤子,到“竣工”的时间记录。
裤子缝制好了,老伴穿上很合适,我真的在内心为自己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上面照片是老伴穿上我缝制的裤子很合适和我的针线活。
一、我不会裁剪衣服,我用拆开老伴旧裤子做样板的方式解决了裁剪的问题。
二、从来没有缝制过衣服的我,真的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裤子口袋和“前门”的制作,在我反复看旧裤子后,终于悟出缝制的要领和方法了。
三、我已72岁,还能眼明手灵,成功制作衣服。是上苍的安排和眷顾,感恩!
四、我为老伴手工缝制的裤子,论结实的程度是机器缝制望尘莫及的。
五、老伴穿上我亲手为他缝制的裤子可开心了,因为众多丈夫的裤子都是机器缝制的,只有他穿到妻子手工缝制的裤子。
六、今年是我们的准金婚,明年是我们的金婚。为老伴手工缝制裤子意义非凡,千针万线紧相连,今生今世永相伴。
再有,这条裤子也是我的“封山之作”。因为年龄大了,今后除了必须要做的针线活,不再自己“没事找事”了。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娱乐,好好陪伴手足、丈夫儿子,与快乐的人在一起,享受幸福生活。
于2024年10月22日中国天津(全文144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