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化新农村 “六小”点亮新风尚
——来自羊里仪封村移风易俗的报道
魏佑湖
羊里街道仪封村位于莱芜西北17公里、办事处政府3公里处。旧泰莱公路穿村而过,南依汇河与口镇许家洼村隔河相望,东与仪封洼毗邻,北为朱家庄,西为东留村,面积1.26平方公里,为羊里镇第一大村,全村有1016 多户,3126 口人,党员 89 名。这里文化盛行,民风淳朴。先后获得“五星级村党组织”“省级文明村”“省级书香之 村”“山东省百镇千村建设活动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是有志之士的共识,更是羊里仪封村两委多年实践所产生的共鸣。移风易俗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他们用文化活化新农村,用身边的小事点亮新风尚。羊里仪封村为进一步破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村风,羊里仪封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准定位,探索创新以“办小报、小村规、小食堂、小典型、小戏、小集市服务”等“六小”载体,将移风易俗由“枯燥说教”变为“生动演绎”,用“共情”触动群众“共鸣”,让新时代文明之风浸润群众心田。

小村报、大天地,“扬善弃恶+移风易俗”
“乐以移风易俗,礼以安上化人”。移风易俗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仪封村为了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落实落细、入脑入心,为了不断巩固移风易俗工作成果,厚植文明和谐的精神沃土,以移风易俗之效,树乡村文明新风,让陈规陋习失去生存土壤,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他们办起了《仪封新农村》报纸。村报涉及的面比较广,涉猎广泛。有党的方针政策、有村两委的决定,有好人好事宣传弘扬,也有不良风气的鞭挞。从村庄建设到乡风文明,从新闻报道到乡村文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让百姓愿意看、看得懂、易接受。村报既接地气又有内涵,既是村级管理、村务公开的需要,又是信息传播的好载体。通过晾晒党务村务,让群众深入了解村集体经济发展成就、村“两委"工作情况,全面接受群众监督。记录村里点点滴滴的发展变化,给村民搭建一个抒发生活感悟的平台,让村民思想和全村精神文明建设跟上时代步伐。为了提升村民素质,在村里形成崇尚先进、学习模范的氛围。他们将村里“善行义举四德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头戏,将村民身边的凡人善举在《仪封新农村》报上进行全面宣传表彰。内容包括全市推广的爱德、诚德、孝德、仁德四方面内容,一应俱全。从移风易俗方面来看,该报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可谓大显身手:小村报、大天地。

小村规、大治理,“求治尊道+移风易俗”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为了更好的持续深化移风易俗,仪封村制定村民公约、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文明之风焕发新气象。他们以“群众自治”为抓手,健全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出台了一系列村民公约,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目前,全村将移风易俗列入村规,一家一册,村里处理大情小事都能在村规民约上找到依据。红白理事会每月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为每月办红白事的村民“算账”,交流讨论理清花费账单,对比评出办事开支最少的家庭,在文明家庭评比中加分,真正实现了有人管事、有章程理事,机制健全、服务规范,文明健康、勤俭节约、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为了进一步深入人心,他们实行村民家庭档案管理,形成了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的好风气。在仪封村争做“文明人”成为一种时尚,树立“和美仪封”的品牌形象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富而崇德、富而尚勤、富而求知”在全村蔚然成风。正可谓:小村规、大治理。

小食堂、大平台,“阳光议事+移风易俗”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尊老爱幼是一个人得以永续发展的精神资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道衍生而来的。孟子也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每个人都能够照顾好自己的亲人长辈,天下就太平了。国家如此,家庭如此,一个村更是如此。因此,仪封村两委为了让70岁以上的老人吃上可口的饭菜,他们成立了“幸福院食堂”,定期让老人到食堂就餐。

“‘孝’字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墙上贴着这样的话。这里还有书籍供老人翻阅,食堂还有棋牌设施;大的节日,村里会包饺子请老人来吃,在一起说说话。每个月四次请 70 岁以上的老人来集体就餐,每次都 100 多人。民以食为天。村党支部书记卢贵军在节日组织村干部到幸福院,亲自下厨给老人们做可口的饭菜,让老人们不但吃得放心,而且还吃得开心。幸福院食堂不止是食堂,还是让村民们感到幸福的平台,与群众同吃一桌饭,在家长里短中了解民情、调解矛盾,把群众议事端到了餐桌上,将群众的反映在餐桌上得到解决,真正把“访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做到了实处。“小食堂”变成了议事解决诉求的“大平台”。

小典型、大能量,“模范引导+移风易俗”
一场别开生面的道德评议会在仪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我同意选卢秀萍为村的好媳妇,她十余年如一日照顾两个有病的大伯哥和年迈的老人,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怨无悔。”“我也同意选卢秀萍为‘好媳妇’,她可是咱们村民共同学习的好榜样。”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原先穷的时候, 哪怕是来了要饭的,我都给他一些吃喝,何况还是对咱自己的家人,我无怨无悔;现在生活好了,更得照顾好自家人,我没啥说的。” 仪封村广泛开展“好公婆”、“好媳妇”、“身边好人”、“优秀党员”、“美丽庭院”、“最美志愿者”、“出彩人家”及“五好文明家庭”等典型选树活动。老党员卢义东年年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他们还设立四德榜、笑脸墙等,对先进典型进行公开展示,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移风易俗的队伍中。

仪封村还积极探索移风易俗积分制,通过积分管理与正面激励挂钩方式,常态化开展积分兑换活动,激励村民共同参与和美乡村建设,引导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坎里,助力村庄文明风尚养成。这些举措推进了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
喜事新办,婚事简办。仪封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在实践中推进婚俗礼仪创新。在婚俗文化展馆和新时代结婚礼堂的基础上,用新时代婚俗改革实践基地和婚姻登记处喜悦婚姻登记巡回点,引领文明简约的婚嫁新风。树立典型,在村里形成风气,让民风朴实成为时尚。利用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文化广场、农村庭院、农家书屋等阵地,组织“先进典型”讲述自身对移风易俗的看法和做法,走出“小家”服务“大家”,引导村民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推动者。
小戏曲、大舞台。“文艺浸润+移风易俗”
仪封村非常注重运用“文艺+”,将移风易俗倡导无缝隙嵌入生活。仪封村自古文化、体育活跃,在周围村庄有名。解放前有玩杂要跑旱船的习惯,村民自动组织“社火"班子,在本村上演,还到周围村巡回演出。解放后由老艺人卢汉元、卢道和、卢伦元、卢诗振、吕逢梓、卢诗普等人组成本村业余剧团。剧团自筹资金,买服装、道具,自己动建戏台。每年春节后连续演出十几天。剧目有《辕门斩子》《豹头山》《长寿山》、《对金抓》,现代戏《朝阳沟》、《三丑会》等。后来,由团支部组织青年成立了业余宣传队,自编自演,短小精悍形势多样,宣传力度高。如《送菜》、《争扁担》等节目参加县汇演,多获奖。豫剧表演唱《羊里公社换新颜》获优秀节目奖,广播站多次播放,誉满全市。村里为了进一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在全镇最早购置了电影放映机。 仪封村文化体育生丰富多彩,设施齐全,定期活动,被评为市级体育活动先进单位。
现在,仪封村以移风易俗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倡导移风易俗、推进乡村文明”系列主题活动。采取“拉家常”方式,开展陈事说事、民情恳谈等活动,文明沟通模式日渐形成。开设“文化放映厅”,以“新时代新生活新农村”公益电影主题放映活动为抓手,创新实施“移风易俗+送电影”形式,优选移风易俗、美德健康主题公益电影片目,在乡村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进行放映。

“文艺+”助力文明生活习惯的形成。 如:不乱扔垃圾、文明出行、“一盔一带”等文明行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一些人在婚礼上大操大办、讲排场,动辄十几辆迎亲车,在路上“浩浩荡荡”,不仅阻碍交通,还造成了婚车攀比,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为了面子而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针对这些现象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快板表演唱《唱新风》。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有效的杜绝了这些铺张浪费现象,破除了结婚讲排场、挣面子、婚闹恶俗等不良风气,减轻了群众负担,弘扬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健康美德生活时代新风尚。
文艺浸润,让平淡的日子有了光彩,良好的村风也在文艺展现中形成。

小服务队、大碗茶,“拉呱倡新风+移风易俗”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文化是搞好移风易俗的优好载体,用文化活化,形成好村风。仪封集远近文明,他们利用好仪封集,开展“黄河大集”各方面的服务活动。成立三支志愿者服务队,传思想传道德志愿者服务队、传文化传政策志愿者服务队、传法律传科技志愿者服务队同时,还先后成立了“仪封赢喧锣鼓队”、 “仪封赢墨书法队”、“仪封赢彩绘画队”、“仪封赢影摄影队”以 及“仪封舞蹈队”。“黄河大集”赶集群众感慨道。农历每月逢四、九是仪封村传统集市“黄河大集”,在赶集日,一场“践行村规民约·共建文明乡村”的移风易俗主题宣讲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围观,热闹无比。活动现场,志愿者向群众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将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逐一说明,呼吁大家拒绝铺张浪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倡导“零彩礼”“低彩礼”,通俗易懂的宣讲方式获得观众热烈掌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充分利用“黄河大集”赶集日人流量较多的有利时机,创新推出“黄河大集+移风易俗”,把宣传宣讲与唠嗑拉家常融为一体,用鲜活的事例来感染群众,把单一式“说教”变为有趣的“唠嗑”。卢法青、孙河安热爱书法,远近闻名,被誉为是当地的书法家,他们家里挂满了字画。仪封村是山东省“百县千村书法 文化下乡活动基地”。从 2013 年开始,每年春节都举办“迎新 春贺新年”书画展,已经成功举办7届,受到了全村村民和外来参观人员的一值好评。同时,每年春节前,他们还伙同省、市书协的书法家们开展送春联、送“福”字志愿服务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滋润了这方土地,也净化了村民们的情趣,提升了村民的境界。

让移风易俗宣讲参与到“黄河大集”中,温暖着人心、传播着文明、浸润着百姓的生活,成为最鲜亮的底色;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乡风文明的劲风吹遍了仪封每一个角落。他们将踏着乡村振兴的鼓点,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激荡在希望的田野上。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