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史册,文化的宝典
——《人文赣县》读后感
吴玉梅
我,生于赣县,长于赣县,学于赣县,事于赣县,然而,对这片故土的历史,却知之寥寥,屡屡探寻,所得却皆为零碎。几日前,于叶林主席朋友圈得见其为老师所写《人文赣县》之序,继而拜读《人文赣县》电子版书籍,赣县的千年风华,如浩荡洪流,汹涌袭来,令人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全书由前言、正文(历史、山水、散文)、附录三部分交织而成,内容丰富,宛如一幅恢宏画卷。三百余页的篇幅,承载着三十万言的深情,七十余个独立篇章,如繁星璀璨,综合展现了赣县历史文化的迷人风貌——历史深处的人物与事件,恰似时间轴线上熠熠生辉的珍珠,散发着神秘而诱人的光芒。
这几天,一有空遐,手捧电子版,如饥似渴地阅读,穿越时空隧道,与历史人物见面,王阳明、苏轼、石固、龚亳、王希、钟棐、王原、刘渊然、谢诏、刘景熙等先人一个个在眼前鲜活起来。我似乎看见了王阳明在通天岩传道的身影,似乎听见了苏轼过十八滩的浆声……刹那间,感觉身边多了许多老师、挚友,顿感“粮仓盈实”,生命厚重。一店、二园、三潭、四岩、四山、四溪,在老师的赣县地理坐标中,宛如镶嵌的闪烁星辰,承载着无尽的故事与传说。
我要去探访,心底的声音对我说。就如今日傍晚,似有一种无形的召唤,引领我来到灌婴广场。我怀着崇敬之情在雕塑前瞻仰,在广场廊坊的长凳上静静坐下,轻轻点开老师的《人文赣县》,指尖翻至194页。广场上,凉亭下人们谈笑风生,广场中央人群翩翩起舞;杨仙大道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远处贡江河畔榕树下,歌声阵阵……我瞬间穿越到公元前201年,与灌婴及其他开基英雄相见……
非常喜欢老师第三部分的散文,他的浅吟低唱,宛如潺潺溪流,流淌着对赣县深深的眷恋与热爱。龚文瑞作家是我高中的化学老师,跟一般读者比,多了一份对老师的崇敬之情,阅读第三部分时,我先在目录上寻找老师在赣县中学任教时的篇章,我想老师肯定有青春岁月时在县中任教的文字,果真找到——“1984 年 8 月,调入赣县中学后,我更加勤奋、敬业、主动地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周末组织学生去游杨仙岭、峰山、通天岩,班会教学生唱流行歌曲,周记上批语批得比学生的周记还长”……那时,老师年轻,大不了我们几岁,但老师是城里人,来自农村的我,自卑,甚至自闭,对老师只有仰望,不敢靠近,导致对老师记忆遥远而模糊。昨日打电话问一女同学,你记得我们高中的化学老师吗?答,记得:帅气,文静,文艺范,有城里人气质。跟我记忆一样。如果没有老师的书籍,我们与老师就会在高中三年后,渐行渐远,最终失散在茫茫人海。没有想到,许多年后,我读到了老师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又在现在,读到了老师的《人文赣县》。书籍,让我与老师重逢。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眼前没有风景,一直想往外走,对故土竟生出莫名的疏离之感,想在他乡寻觅心中的故乡。老师的这本书,把我游离的心带回了眼前——此处,便是我的故乡,她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厚重如史,美丽如画……我轻声低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回家了!晨雾袅袅时,夕阳西下处,圆月高悬夜,烟雨迷蒙中,梅花探春际,樱花烂漫时,我们与古人同行,从此,不再孤独。
十月十八日收到书籍电子版,四天粗略读完第一遍,还需读第二遍、第三遍仍至N遍。因为这不是小说,是赣县的史册,是赣县的文化宝典,需珍藏,以便在某一个清晨,某一个午后,或某一个深夜翻看,寻找一个故人或了解一段历史。如此,《人文赣县》将滋养一代又一代赣县的子民。本月二十六日,老师的新书就要发布了,特填词祝贺:
临江仙·贺《赣县人文》出版
赣县人文书魂逸,千秋史脉纷纶。篇中轶事蕴情醇。墨香洇古忆,风采耀凡尘。手捧卷章心浸韵,如游沧海遗珍。时光隧道梦中巡。先贤身影近,智慧启吾身。
吴玉梅二0二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