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诗墙”明清诗章
作者:史向前
【大连诗墙赞】
文/王圣才(大连)
大连诗墙立海疆,千古风流韵味长。
碑刻诗词传万古,墨香飘逸入心房。
文人墨客留佳句,才子佳人赋锦章。
今日登临观胜景,心潮澎湃意飞扬。

在大连高新区凌水百合山庄,通往旅顺的公路南侧,有一条百米余长,名称“大连诗墙”。这座诗墙,在凌水街道、甘井子区政府和大连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辽南著名书法家矫红本先生创意策划,爱心企业家董喜刚投资兴建,于2003年12月9日竣工。“大连诗墙”雕刻本土明清诗人64首讴歌大连诗词,由大连46位书法家书写而成,由工匠们雕琢在大理石上。“大连诗墙”,是大连历史文化传承的烙印;是大连城市一座文化景观;是大连留给后人的“城市精神财富。”我先后五次来到“大连诗墙”下,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和感受。聆听文人墨客吟唱古诗词;欣赏大连当代书法家的杰作;感受诗墙的诗意氛围;了解诗墙上石刻诗书故事。拍照诗墙作品,撰文诗墙文章,为弘扬大连的历史文化出点微薄之力。 “大连诗墙”位于大连市高新园区的百合山庄,凌水路南侧。在绿树成荫静谧的环境里,一条长200米,高3米的诗墙展示给世人。在百合山庄,“大连诗墙”的东面,矗立一块石碑,石碑上由矫红本题“百合山庄”四个鲜红大字引人,瞩目紫气东来的百合山庄。 百合山庄,非常悦耳的名字,百合是吉祥的字眼,温和、顺意、优雅,寓意百事合意,自然与人的百合,人与诗的百合,城市与文化的百合,可见建设者把诗墙建在这里用心良苦。在长达200米的诗墙上,描绘着山水人文背景,镶嵌了62块黑色大理石,将选取的62首诗词镌刻在大理石上。诗墙囊括了诗词、书法、绘画艺术,在每个书法作品旁,把原诗作制成标牌,镶嵌在诗墙上,便于观赏者欣赏辨认,这是“大连诗墙”具有的独特创意。 “大连诗墙”上,镶嵌大理石板镌刻着诗篇,由大连46位书法家书写诗文,尽情展示书法功底和传统艺术。古人诗章与今人书法,浑然天成,彰显诗歌魅力和书法律动之美,让人大饱眼福。诗墙的上方已被地锦(爬山虎)点缀,绿锦垂帘,真是巧夺天工的美,锦幕帘下,诗歌声声,赋予了诗墙的常青,预示着“大连诗墙”的天长地久,与滨城共存。 我走近诗墙,被一首首诗文所震撼,感受到明清诗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品味诗的意境和远方,倾听到诗人在大连的脚步声。我逐一欣赏佳篇,这里有明代诗人:王寂、温景葵、李辅、李晨、王珩。有清代诗人:康有为、王永江、梁启超、黄炎培、杨凤鸣等53诗人,传世经典的62篇诗文,让后人感受诗人的浪漫情怀,为这座美丽的城市浓墨重彩,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说到“大连诗墙”,不得不提到一个大连人——矫红本2003年,矫红本为了彰显大连历史文化,发起策划在百合山庄创建“大连诗墙”的设想,旨在弘扬大连文化精神,激发市民的爱国热情。在大连企业家董喜刚先生支持下,诗墙于当年的12月9日竣工。矫红本1960年6月4日生于古城金州,辽师大政治系毕业。后又成为著名历史学家、书法家丛文俊先生的硕士研究生。矫红本多才多艺,是书法大家,更是学者诗人。他一生刻苦学习,努力创新,致力于城市文化与公益事业,做了很多好事、大事。天妒英才,2012年6月6日,矫红本不幸病逝,年仅52岁。为城市忙碌,为朋友做事,高尚而纯粹,这就是矫红本的人生。矫红本生前雅号枕月斋生。有人诗曰:“本心枕月君未远,千载抚怀驻沓津。”“大连诗墙”告诉来来往往的人们:矫红本英灵云游,枕月长眠,唯美唯安,功德无量。 大连市书法协会主席张本义评价矫红本:“红本是一个大才子,大好人,生前为大连文化建设做了很多事情。”今年四月下旬,张本义先生挥豪写下七律一首,赞美矫红本。诗曰:“诗酒画书雅士真,文华济世出风尘。南金会见龆年敏,连水犹知壮年辛。执耳一坛尝力挽,通联四海感横陈。本心枕月君未远,千载抚怀驻沓津。”这首诗对矫红本一生做了公允的评价。 在“大连诗墙”,镶刻着矫红本书写的后记:“辟西郊一隅,选六十二首,邀书家挥豪,刻理石镶嵌,成大连诗墙。金元明清,诗浸神韵,宜览传统本土文化之大体;真草隶篆,书润墨香,可窥现代都市精神之一斑。”由崔荣汉题字的 “大连诗墙”,可谓笔力雄浑苍劲。崔荣汉,男,1922年8月18日生于河北安国县,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5月,任旅大市委书记,1985年7月,任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2013年12月17日,崔荣汉同志因病在大连逝世,享年92岁。石进简要评述: 走进“大连诗墙”,我领略了诗墙的魅力,优美动人的诗句,给人一种享受和陶醉,盎然美妙的韵律沁人心脾,诗化的墙壁,高雅的文化品味,是大连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纵观诗墙品赏明清时期的62首诗词,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诗人的家国情怀。不论他们是大连本地的诗人,还是匆匆过客,诗人们以诗的力量、韵律的语言,即兴而作,有感而发,抒发对大连这座美丽城市的情感。特别是当国难临头时,激扬文字,书写激愤的诗篇,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读来,仍令人仰慕。史上记载,梁启超曾经于1911年(11月9日至10日、13日)、1915年(12月12日至14日)两度来大连,在《舟抵大连望旅顺》中,梁启超奋笔写道:“虎牢天险今谁主,马角生时我却来。醉抚危舷望灯火,高风狼藉暮潮哀。”面对列强瓜分中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哀伤。 康有为《游乡水观题壁》,其中两句:“尚记唐王曾驻跸,犹留遗殿可幽寻。”诗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感慨盛唐时期疆域的辽阔,唐王曾到此巡视。(驻跸: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大连金州著名诗人王永江《秋日登城》:“独上城楼景气幽,山怀海抱旧金州。潮声远送秋林外,日嫩风和不似秋。”描绘了金州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环境。 清末人王树枬《十月十七日闻旅顺失守》:“忽报雄关坼,羁臣泪满腮。”后两句:“如何垂手失,烽火彻光莱。”诗人表达了痛心万分,同时总结了失守的原因,清军兵力虽厚,但诸军互不联络,烽火台没烽火报警。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11月21日日军攻陷旅顺,并血洗全城,滥杀手无寸铁的平民二万余人。诗人是十月十七日闻旅顺失守,估计是农历的日子。旅顺有厚重的历史,有半个中国近代史之说。曾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必然引起诗人的关注,用诗的语言表达他们内心的悲痛。诗墙再次告诫我们,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引起我兴趣的是金州举人(1867)李贵昌《凌水寺》:“古刹依山坳,青苍草木深。衹堪称净室,岂足语丛林。风过幽花落,云来叠障阴。一僧方入定,客至不关心。”这首诗把古刹凌水寺写的入木三分,有如临其境之感,感受仙境和禅意。僧人和香客之间的关系写的惟妙惟肖。凌水寺堪称名寺,当年的香火不断,寺庙鼎沸。1867年至今已155年了,诗人称凌水寺为古刹,由此推断,凌水寺至少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经常有大连人向我谈起凌水寺,是辽南地区的著名寺庙。1958年长影拍摄了反特故事片《古刹钟声》,部分镜头是在凌水寺拍摄。可悲的是动乱时期,拆除了凌水寺,建了俱乐部,现在谈起消声匿迹的凌水寺,不少人深感惋惜。矫红本与人们有深切的同感,怀着无比痛惜,他挥毫泼墨,书写了《凌水寺》。在石刻上,首先用行书体介绍了诗作者李贵昌及古刹情况;然后用篆字体和行书体书写凌水寺诗文,石刻上用大字篆字体,突出两句诗文:“风过幽花落,云来叠障阴。”说明矫红本非常欣赏《凌水寺》中的佳句,花开花落,云遮云舒。石刻上还表达了矫红本此时此刻的心情:“'大连诗墙'恰与凌水寺遗址为邻,当年古刹早已荡然无存,而今录同乡前贤遗作则百感交集。矫本并记。” (本文作者注:对于矫红本的书法, 我的好友,黑龙江书法家李忠诚评价:“自然洒脱,风格独具,书法功底深,耐人品味。”)“大连诗墙”展示的诗人佳篇,通过对先祖、人文、河山、传统的认知和感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明代时曾任金州训导的宋晨,赋诗《金州山行》:“穷谷无人到,潇然对夕晖。匆匆南北鸟,都向茂林飞。”抒发了内心寂寞冷落,登山看鸟触景生情。这首诗书法作者是矫红本, 看来书法作者很是怜悯古人。除此之外,还有多位诗人的诗篇涉及大连的山山水水,旅游景点,名胜古迹,如:老虎滩、大连湾、小平岛、普兰店、横山、西尖山······ “大连诗墙”,不仅仅是诗歌和书法的展示,更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浓重的一笔。在一座诗墙上,由大连书法家书写大连人或到过大连的人写大连的诗,这在全国众多的诗墙中是独一无二的。大连,这个曾经被外国列强觊觎的城市,现已成为世人向往的现代化大都市,大连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的发展日新月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诗人们,我们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我们中华民族不但站了起来,而且富了起来,正在一日千里向着强起来的伟大目标奋进!如果诗人们能看到了今天的大连,你们一定会写出更加壮丽的诗词歌赋,唱响新时代!“大连诗墙”:彰显城市魅力,传承城市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作者简介:史向前(笔名:石进),男,1950年生,辽宁省黑山县人,高级政工师,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沙河口区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品:纪实性散文《8510农场红星大楼》、《八五一0农场十八年》、《阳台上的幸福》,短篇小说《红星大楼之恋》、《哥仨儿抓阄抢媳妇》,中篇小说《缘在东山脚下》、《母亲的心事》、《八年的相恋》,长篇叙事《房子的故事》。
在辽宁《晚晴报》、《大连晚报》、《大连日报》发表散文多篇,散文《宜居城市大连》征文获《大连晚报》一等奖。
2021年在庆祝《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我与《参考消息》的故事”征文中,被授予《参考消息》荣誉读者称号,《喜得荣誉证书》一文于2022年3月24日刊登在《参考消息》《读编互动》栏目上。
2022年10月12日,《大连日报》在“只争朝夕共创未来·我们这十年”征文中,刊登了《阳台上的幸福》(随笔),荣获佳作奖。
现为《兴凯湖微生活》签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