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梧桐(三)
我在上文中说道,梧桐,中国古来之种也。
然上古之时,梧桐实乃今日之泡桐,其喜阳光,宜制棺,擅作琴,尤以长于高岗者为佳。其花或白或紫。其果类乳,善招鸟来。又自团枝如巢,庄子所谓"桐乳致巢"者也。梧桐招凤的神话即从此来。
南北朝以后,干直通达,亭亭如盖,小时皮青如玉的青桐也入梧桐行列。故梧桐又有白桐、紫桐,青桐之分。
大致到明清,青桐以梧桐专名,而白桐和紫桐则称为泡桐。由斯,梧桐之种转换完成矣。
故同名梧桐,古今之种实为不同。
以上转换,于文学艺术作品中亦见痕迹`。今乃试述一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三国演义》电视剧开播,至刘备甘露寺招亲一段,背景音乐缠绵动人,歌辞颇佳,余记忆颇深。日后查之,为《子夜四时曲》。其中春歌曰: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
愿天无霜雪,梧子结千年。
诗中"可怜"古意为可爱之意,是一种深情共情,爱中又有怜惜之情,尽显柔软慈悲,比一般爱,更饱满深沉。梧子,吾子也,亲近喜欢之称,一语双关。
此诗为女子口气。她出门,仰头看见桐花满树,是那么可爱。她站于树下,望着一树绚烂,祈愿天无霜雪,心中的良人和桐花树一样屹立不倒,同渡千年啊!
此语中有梧有桐,而桐花盛开,可确为古梧桐即泡桐无疑。
或有人问,今梧桐亦有花,何一定为泡桐?原因简单,今梧桐以干、叶取胜,其花并不"可爱"!
无独有偶,还有一首《子夜歌》亦云:
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
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乡下,门口一树桐花盛开,青年夫妻移住乡里,成双成对,开始过起了像桐花一样的"可爱"人生。英俊健壮的丈夫,出入庭院,就像那高大的梧桐树一样,朝夕可见。梧子也一语双关,又暗含早晚得子之意。这首诗中,妻子对丈夫感情满满,满含幸福和欢喜之感。
两诗可证,南北朝虽然青桐开始亦称梧桐,而泡桐亦未失梧桐之名。郭璞注"桐”曰"即梧桐"未误。
直到唐宋时,文人尚知泡桐为古梧桐。
唐代 张窈窕有《春思二首》,其二云:
井上梧桐是妾移,夜来花发最高枝。
若教不向深闺种,春过门前争得知。
有人或又问,怎知不是今梧桐?君看诗中所谓春时桐花盛开便知。因为泡桐花为春花,今梧桐(青桐)夏时开花。
唐宋人亦知古梧桐(泡桐)招凤凰之事。
唐代崔橹有《题山驿新桐花》诗:
雨馀烟腻暖香浮,影暗斜阳古驿楼。
丹凤总巢阿阁去,紫花空映楚云愁。
堪怜翠盖奇于画,更惜芳庭冷似秋。
长日老春看落尽,野禽闲哢碧悠悠。
"长日老春"谓暮春时节,丹凤者,凤凰也。紫花即紫色泡桐花。与今梧桐花为黄绿不同。
元稹在山中,看见了紫桐花在月下朦朦,感己时之不遇,写《桐花》诗与白居易,诗中云:
胧月上山馆,紫桐垂好阴。
可惜暗澹色,无人知此心。
舜没苍梧野,凤归丹穴岑。
遗落在人世,光华那复深。
年年怨春意,不竞桃杏林。
唯占清明后,牡丹还复侵。
……
尔生不得所,我愿裁为琴。
安置君王侧,调和元首音。
君请看,这不是那清明开花,招凤制琴的古梧桐吗?
宋代梅尧臣曾有诗《和永叔桐花十四韵》诗,诗中说:
湛湛碧井水,其上有梧桐。
春随井气生,白花飞蒙蒙。
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
结实待瑞羽,岁晚半枯空。
桐既无凤皇,井岂潜蛟龙。
……
梅尧臣感慨说:井上梧桐年年春日开花,等待凤凰,但总是岁晚成空。说的仍是古梧桐。
尽管民间将青桐称为梧桐,但读书仔细的文人还是知道古梧桐为何物的。
梧桐招凤只是古老神话。凤凰已去,神鸟不来。文人们只能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凤凰。他们注意到了那种在寻食古梧桐花蜜的幺凤。
白日双流静,西看蜀国春。
桐花能乳鸟,竹节竞祠神。
……
这是唐司空曙的《送柳震归蜀》。他在四南巴蜀地区看到了泡桐春花乳鸟的情景。他感叹说,巴蜀之地确与他地不同。桐花能哺育美丽的鸟儿,竹子用来祭祀当地神灵。这种鸟现代学名为太阳蓝喉鸟,只栖息在海拔1000到3500米之间的山林当中,故平原虽有泡桐,平常难见。
东风晚兮芳节阑,敷紫华兮荫碧湍。
美斯鸟兮类鹓鸾,具体微兮容色丹。
一一唐 · 李德裕《画桐华凤扇赋附歌 》
将太阳蓝喉鸟和凤凰联系起来的是唐朝李德裕。他曾经受命担任西川节度使,他看见成都岷江边上桐花乳鸟的情景,便马上联系想到了《庄子》中所说的"鹓鸾"非梧桐不栖的传说,他说这小鸟应该是小凤凰吧。
李德裕的想法没错。庄子是楚人,楚据南方之地。当年庄子一定是看到泡桐花乳太阳蓝喉鸟的事,才会有"鹓鸾"非梧桐不止的说法。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一一唐朝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
李商隐的这句诗特别有名,但你不知道雏凤是写太阳蓝喉鸟吧。这是他去四川入幕节度使写的。
其后四川眉州的苏轼也把这种鸟写入诗里,并称之"桐花幺凤”。因苏子诗文大盛,幺凤之名遂为文人得知。
明清时,青桐因其形态,专称为梧桐。亦入画中。
清 董诰 二十四番花信风图之桐花(作者有意识将泡桐改为青桐)
宋佚名 桐实修翎图局部(桐子)
明 仇英 梧竹书堂图局部
明 唐寅 桐荫清梦图局部
即使到这时,文人们也没遗忘梧桐幺凤的事。
曲水惠风轻,桐华正吐英。
枝条引晨露,门巷近清明。
剪剪寒应尽,霏霏雪不惊。
啄花夭凤小,又见绿阴成。
——明代:杨慎《桐花》
有明一代,杨慎与解缙、徐渭并称三大文人。《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就是他写的。
寒食青林报始花,新桐开遍野人家。
琅玕瑟瑟霏香细,苍雪纷纷抱乳斜。
隐起剪圭微似粟,藏来厶凤暗当衙。
高山流水谁能识,独对幽芬待月华。
这是清代彭孙贻《桐花》诗,直到清代,桐花幺凤之事文人仍记得。
你可以说彭孙贻不太出名。可清时一代诗人领袖、“神韵说”的集大成者王渔阳王士祯也写过《蝶恋花·和漱玉词》:
凉夜沉沉花漏冻,欹枕无眠,
渐觉荒鸡动。此际闲愁郎不共,
月移窗罅春寒重。
忆共锦衾无半缝,郎似桐花,
妾似桐花凤。往事迢迢徒入梦,
银筝断续连珠弄。
词中女子将丈夫比作桐花,自喻为幺凤。够明白吧。
惟现代人不读古书,自以为是,不知泡桐为古梧桐,才会说今梧桐即古梧桐,岂不知梧桐史上曾有改朝换代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