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之光
文/李建州(甘肃)
回到老家之际,恰逢邻居家采摘苹果。那七八亩的广阔果园,因摘下的苹果无处安放,便在果园旁的玉米地里开辟出一片空地,搭建起简易帐篷,现摘的苹果暂时贮存在此,静候客商前来收购。
邻居一家七八口劳力全员上阵仍觉人手不足,又雇来十多位帮手。所雇之人多为中年妇女,年轻女性极为少见。如今,年轻女子在村里本就稀少,且她们宁愿悠闲地宅在家中,刷着手机虚度时光,也不愿承受这份辛苦去挣那点小钱。这些大婶们,有的高站梯子,有的斜倚树杈,脖颈上挂着特制袋子,一手麻利地采摘苹果,一手迅速地将苹果轻轻放入袋中。待袋子装满,便吆喝着递给树下之人。树下的人也不轻松,既要摘低处的苹果,又得把袋中的苹果掏出,用特制剪刀剪去果梗,再重新放入篮子。等七八筐篮子装满,便开着三轮车拉到帐篷附近,一筐筐搬进帐篷,又小心翼翼地逐个捡拾放置好。那些需要力气的活计,大多是男人的专属。满筐苹果重达四十多斤,女人力气小,搬不了几筐便累得气喘吁吁。
农活向来没有几件是轻松的,看似忙碌却不繁重的苹果采摘工作,一整天下来,让人腰酸背痛,浑身无力。况且在这成熟的季节,最怕遭遇天灾人祸。只有将苹果安稳、顺利地采摘下来,存放在可靠之处,心里才会踏实一些。邻居的担忧不无道理,一场霜冻、一阵大风,都极有可能让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忆起 2013 年深秋,果园喜获大丰收,满树苹果格外诱人。然而,就在众人采摘之时,一场罕见的冰雹突袭而来。先是强风肆虐,熟果散落一地,紧接着密密麻麻的冰雹降下,那些枝头的苹果被打得千疮百孔,就连采摘到树下未来得及搬运的苹果也未能幸免。暴雨过后,那凄惨之景令人不忍直视。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农人靠天吃饭,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自那次天灾之后,果农们每年都小心翼翼、争分夺秒地抢收成熟的苹果。
那时,邻居间的相互帮衬是常有的事,谁家有活,无需多言,大家都会前去帮忙,也不会索要工钱,至多拿些残次水果给家人。可叹如今农村帮衬之人越来越少,况且大多家庭也没有多余的年轻劳动力,只能出钱雇人,全然没有了昔日的人情味。
闲来无事,我来到邻居的果园。正巧他们累了,坐在树下稍作休息。我便上前攀谈,询问今年果园长势,关心客商收购价格,邻人只是叹息摇头,满脸无奈,言语间尽是无尽的酸楚。
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果园里,为那些红彤彤的苹果披上一层暖金色的外衣。我帮忙干了一个下午的活,临走时,邻居从筐里挑出一些上乘苹果,让我带给家人尝尝鲜。我笑着婉拒,从特意挑出的次果里拿了几个。我深知,他们如此忙碌辛苦,却从未舍得吃一个上等苹果。
吃罢晚饭,我在门前的路上悠然闲逛。果园里手电筒的光芒还在忽明忽暗地闪烁,邻居们依旧在忙碌着。在这冷冷清清的夜色里,他们的世界却依旧明亮。
我不禁感慨万千,喟叹不已。我虽不是农人,但也有着极为相似的心境。面对众多学生,他们的眼眸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种子。在教育的田野上,我亦应如农人般辛勤耕耘,不畏艰辛,只求种子发芽,茁壮成长。这份坚守,是对孩子们未来的承诺,是对社会的责任。就如同邻居们对待苹果树一般,我也要以满腔的热忱,去滋养那些渴求知识的心灵。
耕耘与收获,付出与回报,在时间的长河中,为了生计,为了梦想,不分彼此,我们都是辛勤的园丁。
作者简介:李建州,甘肃合水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高级教师。发表作品四百余篇,散见于《未来导报》《读友报》《甘肃工人报》及地方期刊杂志,部分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网、都市头条、书香神州、陇东黄土地文学、塞北文学、兰苑文学、九州作家、西部风微刊、蒙东作家等网络平台,2017年8月参与合水县县委、政府组织的《合水旅游概览》一书编辑,并担任副主编,2018年8月承担合水县县委、政府组织的《合水八大文化》之《秦直道文化》部分编写任务。2017年出版散文集《生命的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