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评孙奉玲老师及其公子王大鹏的佳作
高全成
1、言诗人之志 化读者之心
——读《静虚庵主人诗钞》有感
(原创 高全成 心国心语 2021-05-27 08:03)
古稀之人彻底解除了工作压力,已经自在轻松十年或十五年甚至更多年了。退休后有失落感的,其失落感大概也消散殆尽了吧。大多数七旬老叟、老妪正以各种方式欢度幸福的睌年:时时旅游的,常常歌舞的,拉拉二胡的,练练书法的,或者兼爱多样的,大都选择轻松快乐,愉悦身心的活动。文竹先生选择的赋诗活动,当然也是有益身心的,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言志。仅从老同学程君鸣鸾转发的几首诗里就看出文竹先生写的诗几乎全是言己之志。
退休之人虽然已经没有或基本没有工作成绩、职称待遇等不可跨越的俗念,但是,生活还在继续。文竹先生就“以诗意情怀来对抗生活的琐屑庸俗”。这就是文竹先生的诗之志,也即其晚年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咏月过斋满禅意,村居读诗尽幽情。
其境之幽似东篱,其心之静如陶翁。
文竹先生“学文教文作文化文”,此言不虚。拜读其几首令人耳目一新的诗作,感到不仅“化文”,也能“化人”。我虽不信佛,但感佩文竹先生宁静致远的境界,也向往文竹先生《村居梦》中那种瓦房蓬门之居、煎饼豆汁之餐、红楼庄子之读的幽情生活。
读文竹先生的诗,恨不得尽快告别喧嚣之地,“一夜飞渡镜湖月”。
2021年5月26日
2、读《亲奶奶,后奶奶》有感
(原创 高全成 心国心语 2021-06-20 11:26)
拜读文竹先生的大作《亲奶奶,后奶奶》,满脑子里亲奶奶、后奶奶、母亲、婶子、六舅姥爷、庄里乡亲……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簇拥着,互不相让地要跳出我的脑幕。我因为无策为她们排序,大脑严重短路。稍顷,方体会到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精湛绝伦的弹奏完毕后,所有听众没有鼓掌的,没有喊好的,也没有窃窃私语的,竟是“ 东航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原因所在。
沉吟已久,思绪仍乱,鱼刺在喉,不吐不快,乱说几句,实在对不住这么好的文章!
内容是非虚构的,但文章却堪称优秀的传记文学。整篇文章是一部浓缩的农村错综复杂的宗法关系的画卷。较之一些同类作品,涵盖面广,意义深远,认识作用大,审美效果佳。
后奶奶的形象,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生动传神,跃然纸上。很多优秀作品中也未见如此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
文竹先生的笔下,非常抽象的宗法关系,变成了真实、曲折、生动的故事。六舅姥爷扒数(数落)后奶奶的一段精彩描述就是复杂而微妙的宗亲关系的形象化展示。
“老实迂”的亲奶奶怕爷爷,“女强人”的后奶奶伺候起爷爷来和伺候皇帝一样,反衬了爷爷,具体地表现出 不论夫妻关系如何,男尊女卑的秩序是很难打破的。
婆婆与儿媳那些潜在的矛盾,表面的演戏,内心的算计,堪称活灵活现。
邻里之间的帮衬、吵架及家庭内部的对策展现得是那样富有审美韵味。
恨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太少,不能多写点;恨自己,笔头功夫太浅,不能把文竹先生这样好的作品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以飨更多读者及观众。
2021年6月18日
3、真情之水浓于血
——读《心祭》有感
读完文竹先生的《亲奶奶,后奶奶》后,因其具体形象地展现出农村草根之民家庭、邻里、亲戚之间的生活风俗画,不说点感想,则寝食难安。为使自己心安,即勉为其难地说了几句。虽然说得不尽人意,却也非常劳神;于是决意不再读如此美文了,若耐不住美文诱惑而读了,也学做铜人,三缄其口。然,人活一生,有太多的事是事与愿违的。旁累后欲小憩时,照例翻看有无漏掉的该回的信息,殊料一篇文章——《心祭》,撺入眼中,只想暼几眼,没想到越暼越多,竟至老泪流出,抹了几次,无济于事,只好边流眼泪,边读那催泪之文。
男儿有泪不轻弹,今日缘何惹心伤?
后奶奶不“后”,令男儿潸然泪下。
诚然,“血浓于水”,而人间真情并非只存于有血缘关系的人中,漫说家庭中,战友中,同学中,同事中,邻里中,就是素不相识之人,勇斗歹徒,急救溺水,冒死火海,也都是充满浓浓的人间真情。后奶奶遇此危险之境,不一定能大显身手。然,她的可贵之处不在一时一事,而是像一条汩汩流趟的小溪不舍昼夜地滋润着孙子、孙女们需要用真情润泽的心田。
已经塌“天桥”的孙女,后奶奶像喂鸟,喂猫一样喂活了,与其说后奶奶会照料,不如说后奶真情大于天,连闫王爷也忌惮三分,放手还给比亲奶奶还亲的后奶奶那个后孙女原本的鲜活可爱的生命。
后奶奶照料后孙子、后孙女无微不至,那种从心底溢出的真情,竟让不知情的人,认为孩子是后娘。“后”字竟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后奶奶头上冠到亲妈妈头上了,后奶奶的魔力如此之大,筒直不可思议啊!
后奶奶把孙女拉扯大,还帮孙女拉扯孩子。后奶奶为了孙女,不图任何回报,“只捧一颗心去”;照顾孙子、孙女竭尽全力,的确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后孙子、后孙女不“后”,更令老男人泪流不止。
“养儿始知父母思。”自己有了儿子了,后奶奶帮着带孩子,包揽家务,这时该知点父母恩了吧?不能让后奶奶吃香的喝辣的,给后奶奶买一盒便宜的香烟总可以吧?猛然想到这些时,文竹先生溢于言表的无比痛悔自责之情,深深地引发了愧对父母之人的共鸣,眼泪流淌不止。
后奶奶病了,孙子、孙女轮流护理。
得知后奶奶病危了,孙女号啕大哭,孙子含泪走来走去。
后奶奶弥留之际,孙女半夜起来包水饺,一口一口地喂;梳头擦身端屎尿。后孙女真够可以的!邻居们眼馋地说,后奶奶摊上了好孩子,那亲生自养的又咋样?
虽然后孙子、后孙女对后奶奶病榻前的精心伺候,不能与后奶奶大半辈子对四代人的竭尽劳苦相比,但是孙子、孙女对后奶奶抚养的感恩之心,对不能及时尽孝的忏悔之意,也是超越血缘关系的人间真情,怎不令人感动!怎不令人流泪!
2021年6月于北京海淀寓所
4、灼灼姊妹花,相得更俏丽
——读《小康之家》《书香门第》有感
(高全成,2021-06-27 18:51)
文竹先生的《小康之家》与《书香门第》皆为优美之作,均能脍炙人口。
《小康之家》多写殷实之家的衣食住行,让人免费品尝了油盐酱醋茶原汁原味的醇香,让人免费聆听了锅碗瓢盆勺快乐生活的交响曲。
院子的方位、总体大观如同视频,后奶奶打枣的场景如在眼前。洋炉子真洋气,纺棉花真精巧。“二姑当户织”的趣事,家织洋袜子的自豪,吃葫芦肉的乐趣,听促织叫的节点,菜园中的风味,泔瓮中的勤俭,爷爷文武双全的绝活,四老奶奶诱人的小咣咣,逐—地跃然纸上。
小孩盼年,大人忙年,全家过年的情景,各有特色,好不热闹!
睌上听唱戏,夜里吃酥锅——神仙也不换!
推“碾转”,打凉粉,煮棒槌,嗑豆荚——真要馋死人!
《书香门第》多写小康之家的家风、家教。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此家之所能称为书香门第,首要的是有个文质彬彬的爷爷。写爷爷的笔墨,看上去,不如写后奶奶的生动。但是,描写对象的特点决定文笔的特点。爷爷是个文人,所以写法偏文绉。后奶奶是个强人,所以笔法偏泼辣。
爷爷的正事和趣事,令人领略了不少民间的“大学文化知识”。
祖父寿终,孙钺先生写挽联一事,令我思绪生出一旁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同事(前辈老师)去世,我跟着淄博市体委张主任,淄博师专中文系陈主任,拜谒孙老师,请展墨宝写挽联。孙老师写了几遍都不如意。正当我拿着孙老师最后一次写的挽联要离开时,孙老师突然作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坚决地挥手,示意留下挽联,他接过我手中的挽联,毫不犹豫地窝卷起来,说,你们还是找姚老师写吧!我丢不起这个老脸!
由此事见出:不论城,还是乡,能在基层负责红白公事的大总、帐房,都是些德高望重之人。
文竹先生这两篇是姊妹花,让“姊”先登台,还是让“妹”先登台呢?戓许文竹先生是按成文的先后而定的,或许也是作了一番考虑的。
《明湖居听书》(刘鹗)中有黑妞、白妞俩姊妹花,导演(班主)让妹先登台演唱,毕,被誉为观止。姊再登台演唱,毕,赞誉更甚。班主明显地是有意地用了以美衬美的方法。
然,文竹先生的两篇,二花同艳,各有芬芳,不是谁衬谁,而是相得益彰。
然,毕竟不是演出,两姐妹可以携手同登舞台,文章发布总要有个先后。
文竹先生安排登台顺序的根据是什么呢?我揣测匠心有两点。
一、先声夺人。先让后奶奶为首的各色人物所上演的各色有趣的故事,所展现各种风俗画卷,攫住你,让你过目不忘。结果,还真是这样:掩卷之后,小康生活的花香仍然幽幽地弥散而盈室;小康生活的泉水仍然淙淙地流淌而入心。
二、似乎是哲学层面的思考。“仓廪实,知礼节。”小康之家”与“书香门第”什么关系呢?大概是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相应的文化教育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书香门第》虽然着墨少于《小康之家》,也不及《小康之家》有趣,但是,《书香门第》的人文,礼俗等带给人们的启迪或认识作用是《小康之家》所不具备的。
总之,“姐姐”的出场,以“小康”的实力,为“妹妹”的出场作好了艺术的铺垫;“妹妹”的出场,以“书香”的高格,提升了“姐姐”的风采。
好一对光彩夺目的姊妹花!
5、“反弹”之妙
——读《寂寞之美》有感
先前,对“开卷有益”深信不疑。偶读一文曰“开卷并非有益”,愕然;再读曰“要看开何卷”,恍然;又读完全篇,豁然。
“对牛弹琴”一语,十几年来在自己的认识中,其含义就是讥笑听者,可是毛主席《反对党八股》中有关“对牛弹琴”的论述,彻底打破了自己对此认识的桎梏。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先前我是无论怎么想,也想不到的,这是真真正正的醍醐灌顶。
忘了名的作者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论述都是用了“反弹琵琶”的作法。
拜读文竹先生《寂寞之美》之美文,一看题目,把寂寞当作美,就隐隐约约有一种一反常态的感觉,读完全篇,证实感觉:此文巧妙地运用了“反弹琵琶”的作法。
“反弹琵琶”表面是文章的写法,实际是思想认识的全面、辩证。
“寂寞”是与人际关系相联的一种精神状况,大概在很多人感觉中都是一种不讨人喜欢的状况。
唐诗人严维“寂寞柴门掩”之寂寞是对自己人际关系的带有自谦的自况。
宋诗人陆游“寂寞开无主”之寂寞是对自己处境的自嘲与孤芳自赏。
文竹对“寂寞”有全新的感觉、理解和态度。对朋友、同事、家人等人际关系圈中的寂寞与不寂寞有辩证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在精神生活方面,对“寂寞”之常客泰然地、欣然地待之。在“寂寞”里,品味《雨巷》的优美,领略田园的风光,感悟复杂的人生,反刍过去的生活,展望未来的时光;在“寂寞”里,以勇敢接受命运挑战的鲜花,开出人生之树的硕果。
文竹先生说:
寂寞不是无聊,关键看如何去充实她。
寂寞不是无奈,关键看如何去利用她。
寂寞不是无味,关键看如何去咀嚼她。
文竹先生以辩证的哲理,澎湃的激情,总结升华了自己对“寂寞之美”的新颖的、独到的、也能入人心扉的感受
6、读文竹《姑家姨家老娘家》有感
鸣鸾学姐说得太好了,从另一个全新的也应该有的高度认识文竹的文章,令人看过文竹文章后又耳目一新。可贵的是没有空洞的虚赞,完全是实实在在的情景,实实在在的例子。这些情事,礼俗,我们大都经历过,目睹过,耳闻过,但是没有文竹描写得具体生动,没有鸣鸾识得深刻独到。“非”物质文化的传播者”,说得何其好啊!
7、真诚地检视生命
今早读了文竹的《岁月无情亦有情》,产生强烈共鸣。
完全赞同上恭先生的评论——“岁月无情。人非神仙,不能永远年轻。当年天真烂漫的我们,如今都进入了人生的秋季。时代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但我们没有向命运低头。散文的生命是真实。本文情真意切,如话家常,叙议结合。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云淡风轻的人生哲理之光。”
读文竹美文,首先感受到的是阔别多年的老友重逢后的那种真切的情景。这种情景我也有过,感受如同文竹,但未及文竹写得具体生动,所以文竹之文立马引起人同感及联想回忆。这是以真情动人的真功夫。
对“无情岁月”的回顾引发的议论,充满辩证的哲思,说得入情入理,令人颔首不已。
我们这一代人,活到这把年岁,不论什么行业,都经历了一些艰难困苦,因而一些平平的叙述、泛泛的议论,一般打动不了我们老得近乎麻木的心。文竹的文章素材平常,但注满真情,说到我们的心里去了,所以能令我们心动。
感谢文竹的美文,感谢文竹代我们同龄人抒发心声。
文竹说:“我当年是哭着写此文的,昨天是哭着读此文的。自心国先生在‘心国心语’上为我发文以来,我不管是翻检旧作还是写作新文,大都是泪流满面或泣不成声。我自嘲道:‘我进入写作状态了!’一次,人们到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家里,发现他伏在地板上嚎啕大哭,问之,其曰:“安娜死了!!!”
人生有各种状态,步入老年后差异更大。共同的状态就是孤独,失去了很多可以交流的平台、人群、机遇。老年人总是用散步、打拳、下棋、唱歌、跳舞、练字、学画、弹点弦曲、吹点管乐甚至聚饮、搓麻等充实晚年生活。
我读文竹的几篇佳作,读几行,眼睛就湿润了,然后是边阅读边流泪,至文已读完泪还在流之境。我想这也是一种状态。
文竹不论翻检旧作,还是创作新品,不是泪流满面,就是泣不成声。这也是一种写作状态。这种状态是耶,非耶?难说。
很多状态都是因人而异的,更不是主观愿望所能操控的。对有些状态的看法也因人而异。还是按主、客观条件顺其自然吧!
2021年9月10日
8、感情丰富的人方能品出滋味多样的雨
——读文竹先生《多情的雨》有感
文如其人,不仅是文的风格如人的秉性,也还指文的干湿度如人的虚实度。文是满满的干货,人定是厚厚的饱学之士。同理,文与人因果对调:感情贫乏的人,即使用上吃奶的劲,也只能写出寡谈无味的文。
我们赏读文竹先生《多情的雨》,领略到各种雨带给我们的各种人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各种情感自然流溢出的沁人心脾的愉悦。
“多情的文人是钟爱多情的雨的。”文竹笔下,不论是梧桐疏雨,还是霏霏江雨,古人这些湿漉漉的诗句,都源自他们湿漉漉的心,也足以见出文竹湿漉漉的情。
垂钓时的细雨,显示的是文竹别有情趣之情。
渭城的朝雨,长亭的晚雨,显示的是文竹真挚的离情别意之情。
泪流满面的梨花雨,闻铃断肠的催命雨,显示出文竹爱美惜美的人之常情。
梧桐黄昏所兼之细雨,隔窗盼天明之阶前雨,也隐隐折射出文竹源于善良而多愁的性格。
雨天喜做的事情的描写,把人带入美妙的境界,也见出文竹摒弃低俗,追求高雅之本性本情。
闲敲棋子落灯花”一节至为精彩,翻转了古人有约不至的懊恼,收获了提前如约的惊喜,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主人体人抑己的宽厚和包容。
啊,多情的雨!
啊,多情的人!
9、对上恭、奉玲的赞语
上恭老同学的点评,才华横着淌出了大书囊,读后不知如何置喙,与奉玲的诗各有千秋,百读不厌,已收藏。我整日被孙子整得成了老孙子,百无聊赖,被奉玲的诗感动,抽孙子午睡时匆匆写了几句心得,断不能与上恭之联珠妙语并提。
我喜欢读余秋雨的文章,语言不艰涩,内涵极深邃。
我喜欢听余秋雨对各种赛事的点评,恰当准确又充满情趣。今天读余先生的这篇美文,不禁老泪纵横。
珍宝是真的,才称其为珍宝,文章抒写真情,才能触动心魂。
谢谢文竹的推荐!
10、颓败的旧村 无奈的乡愁
——读《哭泣的游子》有感
文竹先生的新作《哭泣的游子》,篇幅不长,却令人悠思遐远;语言平实,却令人含咏不尽。
料想,文竹先生《哭泣的游子》能感动很多层面的人;因为她绝缘了政治电波的传导,她屏蔽了宗教洗脑的暗影,她是普世的,她是纯人性化的。读者的分母大,则被感动者的分子可能随之大。
文竹先生《哭泣的游子》能感动万千游子哭泣,因为她的拨子,拨动了人们心灵深处一条敏感的神经——乡愁。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敲击了几代人的心弦,他巧妙地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把人生不同阶段的乡愁立体化地凸现出来,产生出并将永远产生出震颤人心的辐射力。
乡愁是道不尽的、写不完的的。余光中时代有“余光中”时代的乡愁,我们共和国的同龄人有我们独具特色的乡愁。
我们的乡愁是什么?多了去了。可以是人:自己的童年趣事,亲人的血脉之情,邻人的和睦相处,小伙伴们的共乐与矛盾……
可以是物:老北屋、南园子、门前小河,屋后大树……
文竹先生展现的乡愁是什么?大概是大道至简吧,文竹先生不再借助什么意象,而是把镜头直接对准了街道、门楼、院落及村子周边环境。
文竹先生感情细腻,因而观察细致;文竹先生心思缜密,因而描写有序。
文竹先生首先再现街道大观:“见不到人影,闭门锁户,十室九空”。
原来栖息于此的人呢?老人跟着子女进城,成了老飘;孩子跟着父母进城,成了各类城市的新生力量。
镜头又对准门楼、院子:锈迹斑斑的铁将军虽然忠于职守;却阻挡不住兔葵燕麦的蔓生。
放眼望去,村与村没有了界限,城不城乡不乡的,还叫农村吗?还叫村庄吗?
然而,不管旧村如何颓败,甚至荡然无存,代之以什么新鲜玩意,哭泣的游子都会在心中永远定格旧村的模样——因为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11、对文竹先生书评的点评
文竹先生的佳作,是精美的书评与人物小传的巧妙结合。
于国泰先生读万卷书,廿年苦干,开出科技创新的灿烂鲜花,结出市场经济的丰硕果实。于国泰先生行万里路,辛苦采集异域奇景,构成艺术的联环篇。
文竹先生评其书,赞其人,赞其不辍读书的精神,赞其笃厚家学的重要影视。
拜读文竹先生的书评,既能了解两部杰作的大要,也能粗知作者其人。
12、对《虚竹》的点评
王大鹏的《虚竹》言短意邃,耐人寻味,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大鹏另辟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写出了虚竹被人忽视却又深触人心的高风亮节。
虚竹以自身完整之躯围护主人的草庐,以干枯之躯拄主人缓行,以破损自身为主人编织凉席之用,竟至粉身碎骨为主人烧水、取暖而甘作薪柴。
此诗构思之独特、扣人心弦之力量,堪比于谦的《石灰吟》。
我们这代人的生命轨迹与大鹏笔下的虚竹大致相同。年轻力壮时作家人的屏护,年老力衰时,还要带孙子、干家务,像枯竹之作拐杖一样。所逊于虚竹的是,生命结束时一点开发价值没有了,而虚竹还能作薪柴为人发尽所有的光和热。
虚竹到处都有,随时任凭人所用,直至献出自己的一切而无怨无悔。
相比虚竹,我为家人有点付出而偶露怨情,真是太不应该了。
13、对《天遣》的点评
《天遣》着力铺垫,吊读者胃口:且看你小子到底娶个什么样的完美无缺的好媳妇!
结局,又是出人意料:娶了个“五味俱全”的媳妇,自己却没了脾气。
《天遣》引发的思考岂止于找媳妇?闺女找婆家不也一样吗?挑肥的,拣瘦的,挑来拣去,最后是“尿窝不倒屎窝倒”。与此同一平面的,诸如报考志愿,选择工作等也都有一步就能达尽善尽美之地的精神洁癖症。
再升一步: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时,完美主义者往往会陷入不完美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结论:自己做事、对于别人,都不能过于挑剔;过于挑剔,就会遭到天谴。
14、对《净化》的点评
大鹏的《承重墙》《日子》《净化》通过一些生活的具象刺到了皮囊里的灵瑰,含蓄而深刻、幽默而辛辣。
《净化》一首别出心裁地写出了一个出意料之外,入情理之中的结局:把沐猴而冠的精神扔进了屠宰场,把一叶障目的精神扔进了烟花巷,把虚与委蛇的品质扔进了殡仪馆,把口蜜腹剑的传承扔进了疯人院。
结果怎么样?还用说吗?差不多已经是个尽善尽美的人了吧!结果呢?只是一副道貌岸然的皮囊而已。
结局的妙处,不仅出人意料,更深的思想、艺术价值在于文尽意不尽,引起人们很多方面或深或浅的思考。起码的是:怎么是这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15、迁怒于人的背后
——读《大坏蛋》有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风花雪月”本是文学作品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来,人们不管用于批评诗文空泛,还是用于赞美爱情浪漫,甚或用于斥责花天酒地,单就四种景物本身而言,人们并未给予多大诟病。而王大鹏的笔下,风、花、雪、月,统统成了大坏蛋。
这似乎相悖于一般的审美情趣。其实不然。世间许多事物,如果不是特意地以法学观念审视,难以说其对还是错;如果不是故意耍弄相对主义伎俩,难以说其美还是丑。
这只是《大坏蛋》作法的理论支撑,其深意是什么呢?
小伙子喜欢姑娘,天经地义啊,可是说成龌龊不算,还迁怒于风,风成了替罪羊,更有趣的是“臭男人心心念念”,这该论何罪呢?
花是美丽的、招人喜爱的,但是自己只看到有花一样笑脸的人,被假象欺骗、被谎言扎得流血。留给人的思考是:怪谁呢?
看不到万里雪飘之美,却因雪地骑自行车掉进泥坑而说鬼打墙,这大概是对一些爱找客观理由之人的辛辣讽刺。
月出月落,包括月盈月亏,都是其自身的不受任何人力控制的运行规律,而诗人迁怒的利刃越过了个体的圈子,直戳向更广阔的层面,借对月的抱怨,形象地斥责了皎洁的月光下堂而皇之的肮脏和茫茫的夜幕下肆无忌惮的罪恶。
诗人迁怒的真意值得深思。
附原文:
大坏蛋
王大鹏
风,
你是大坏蛋。
你为什么要掀起梦露的裙子,
让我们这些龌龊的臭男人心心念念,欲罢不能。
我们拼命寻找着心中的梦露,
到头来却发现,
那个和梦露不一模不一样,
完全没有可比性的女子,
她叫梦珠。
花,
你是大坏蛋。
认识了你才知道什么叫好看,
熟悉了你才知道什么叫阴险。
你挂着无辜的笑脸,
传达着谎言和欺骗,
你把我扎得鲜血淋漓,
我才知道了什么叫遗憾。
雪,
你是大坏蛋。
你阻挡着我的视线,
你让我步履艰难。
那次我骑着二八的大金鹿,
去找不爱我的爱人,
我从容地掉进深坑,
我摔蒙了,
我摸了摸四周,
突然大叫:“哎呀妈呀!鬼打墙呀!”
月,
你是大坏蛋。
不该出来的时候你偏偏要出来,
把肮脏丑陋的夜晚照耀得如此明显。
该出来的时候你却偏不出来,
让那些罪恶的手段上演得如此肆无忌惮。
一一
风,你还是那样有时和煦,有时肆虐。
花,你还是那样任性盛开,还是那样自在飘落。
雪,你还是那样漫天飞舞,还是那样悄然隐去。
月,你还是那样有时朗照乾坤,有时敛光隐形。
我,我怎么了?
16、认识清醒 直面生活
——读《妥协》有感
《妥协》形式新颖,内涵繁多,感情复杂。
作者巧妙运用抵牾的修辞方法列出了众多的相互矛盾的意象。这些意象涉及到内容极为广泛:人与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自身生理的、精神的、情感的等,方方面面,不胜枚举。
这么多意象全面深刻地聚焦到一点,就是人与环境、人自身直接地或间接地面对的形形色色的矛盾。
作者列出这么多矛盾,似乎多少流露出一些无可奈何的情绪,但情感的主流是直面矛盾,给出的办法是“妥协”。
其实,有些矛盾不存在妥协与不妥协的问题,如羊与狼。羊是吃草的,温顺善良;而狼是吃肉的,凶残狠毒。羊即使没有半丝半毫招惹狼,狼也是要吃羊的。这是造物主的安排,不存在合理不合理的问题。
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明确表示“忘掉狼一样的小羊”。
其实,作者只是把“妥协”作为一种策略,他的实际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不屈的,要“重新投入活生生的生活”。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