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辛酸与泪水
文/图特约作者:饶晓辉
眼下,正值南方农村秋收开镰之际,在这个充满丰收的时节,按理说,农民朋友应该是累并快乐着的。可眼下的现实并非如此,辛苦劳作的农民兄弟,除了累之外,还有满腹的辛酸与泪水。
“连老天都不放过你,这还让人怎么活?”这是笔者在与农民朋友聊天时,听到最多的一句抱怨。由于前期的干旱,加上寒露时节的秋风伴着雨水来袭,导致即将成熟的二季晚稻大面积的贴地倒伏。这猝不及防的“天灾”,不仅要令今年的水稻减产减收,而且增加了收割成本。按照正常的水稻收割,每亩大约在六到七十块钱左右,而倒伏的水稻,视其倒伏的程度,每庙要在一百五到二百元之间不等。更要命的是,莫说这种贴地倒伏的稻谷价格,那是出奇的低。就连质量上乘的稻谷收购价格相比于往年,每百斤还“贱”了不少。这是因为国家早就取消了粮食的统购统收,现在的稻谷收购市场都是一些商贩在运作,基于当前天气的不稳定,根本没有晴好的天气将稻谷晒干。不得已的情况下,农民只能选择出售湿稻谷。于是,一些无良商贩便“乘人之危”压价格。如此一来,种田人除去成本费用,实际收入则是 所剩无几。其实,按照现阶段的行情分析,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锐减,粮食价格应该是稳中有升才对。
农民苦,种田累,这是人皆共知的道理。要让老百姓种有所靠,累有所值,不是光说在嘴上的事。笔者认为,苍天待农不厚道,各级政府可以给力出台一些援助政策,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朋友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才不会挫伤他们的种田积极性,看看现如今农村的田间地头,真正在种田的,都是五十至七十岁年龄段的人,年轻一点的都洗脚上田进厂做工去了。“如果工业园区的厂子,会要我们这些年纪大的做工,有鬼才会去种田。”某村村民陈先生一脸无奈地说。是啊!因为他们真心明白,靠天吃饭的种田业,永远难以发家致富。
我常常在想,若干年后,等这批还在种田的爷辈们渐渐老去的话,那么,耕田者会不会断档呢?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