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棚之下
作者:陈希文
我居住的楼正南面有一大型圆盘,在小区的正中位置,连接南北人行通道和小区大门,是住户出入的必经之处。圆盘中央有一颗高耸挺拔的栾树,硕大的树冠遮荫蔽日,郁郁葱葱。树下半人高的雀舌黄杨环绕栾树健旺生長,四季长青。紧贴圆盘东侧,一条贯通小区南北的人工水渠,清澈溪流,源源不断。整个小区,草坪翠绿,树木参天,生机盎然,是住户们青睐的栖息之地。
这里要重点提到的是圆盘西侧座落的半环型凉棚。凉棚周围,有贯通南北的大面积草皮,木草青青,平如绿毯。草皮两端,还有红柱方木搭建的八角小亭。小亭硫璃瓦覆顶,造型别致,古香古色。小亭与凉棚相互映照,构成小区一道别有情趣的风景。再说这凉棚,上有玻璃钢瓦覆盖,下有硬木条凳落座,设施虽简陋陈旧,但物业保洁师傅天天清扫,周围环境整洁清爽。虽已深秋,灌木落叶飘零,而围着凉棚的几颗桂花树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诱人向往。这凉棚是过往行人的歇脚之地,亦是我常徒歩锻练后的小憩之处。因此说,这凉棚之下对我而言情有独钟,我喜爱它,关注它,也常常乐于到此歇息。
入住小区已十几年了,我与小区的好些住户都相识,也结识了几位要好的退休老干部。前些年,老伴和我在西安照管年幼的孙女。近两年回到咸阳老屋,见到久违的邻居和老友们甚是高兴。大家互都熟知,一见倾心,情感依旧,说起来就没完没了。退休之人已称“闲云野鹤”,但经常谈论中都认为健康最重要,就互约每天在小区体育广场活动或步行锻练。
多时清早,我顺着小区的环行通道走上几圈,当全身热热乎乎、微微发汗之时,常坐凉棚条凳上散热歇息。几位晨练结束的老友见我也凑过来,互祝问侯,聊天叙旧,共同分享着久违相聚的喜悦,传递着老友间的关心、真诚和温暖。
凉棚之下,成了人们交往的集散地,也是获得各种信息的窗口。你若稍有留意,就会听到近期发生的事。大到国家方针政策,社情民意动态,村镇、社区的重要事件,小到小区人们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儿女情长、家长里短。
老友相聚,无话不谈。但谈论较多的还是天下大事。一位年长者说:“当下世界战乱不止,俄乌战争、巴以冲突仍在继续,联合国多次会议决定和谈停战,但说话不起作用。从央视看到,以色列已将加沙地带炸成瓦渣滩,难民无家可归,纷纷逃亡。当联合国运送人道救援物资的车辆进不去时,秘书长古特雷斯当会批评以色列,却遭到以参会者的蛮横強硬反抗。一个小小的以色列官员,竟敢当面斥责联合国秘书长。说明联合国已无权威。”另一位接着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一直向乌克兰供武器,向以色列送军火,这是战争持续的主要根源。还给中国施压,怕中国援助俄罗斯。简直是強盗逻辑。眼下的世界还是谁实力強谁说了算”。“别操心了,世界战乱是国家领导人管的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对天下大事,老友们如此关注,情绪激愤。另有位提高了嗓门:“国外的事咱管不着,还是说说国内吧。我多年未回老家,去年回去后看到农村的变化大,乡村建设得最好的是学校,让人欣慰。谁知这些新建的学校招不到学生,农村娃都设法跑到城里去上学,优质的师资也纷纷向城镇流动。建这么多好的学校有什么用?当下农村的父母,不惜花钱找人,劳心伤神,舍近求远,千方百计也要让孩子在城里读书。教育改革多年,不知成功改在何处?”
说到教育,不禁使我想起了我的一位同事,他前几年在城里为孩子买了学区房,按有关规定,应在夲学区上学。去年为让孩子入学可费了大周折,到处找人都解决不了,最终还是给校方拿事的送了重礼才入的学。还有一件事让我不甚明白。去年八九月份,我正在棚下乘凉,小区一位大婶急得满头大汗,向我叙说她孩子的事。女儿大学毕业考研究生,笔试成绩第一名,政审体检都合格,到面试时却被刷掉,反而成绩差的考生面试合格了。她想不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对孩子的事一直很纠结。我说,面试是暗箱操作,不敢公开,不讲原因,必有作弊违规行为。你可向招生或纪检部门申诉上告,讨个公道。这件事至今让我难以忘却。想不通的是,一个成绩差的面试竟然比成绩好的还好,究竟好在哪里,不合常理,有失公允。
凉棚之下,消息来路广,传播快。小区内凡有婚丧嫁娶的事儿,孩子上大学的事儿,孙子满月的事儿,总有几位人称“顺风耳”、“消息树”、“百事通”的热心大婶、大姐口口相传,不胫而走。于是,相近者就会依掌握的信息,或随礼凑份子参加婚宴,哄人气,沾喜气;或主动帮办料理着亡者的丧事,以安慰家人;或三五成群地参加“升学宴”、“满月宴”以求皆大欢喜。这样的事是小区内司空见惯的。我想,小区的住户来自四面八方,也不沾亲带故,平常谁家有个什么事,大家能相互关照,邻里相帮,和睦处事,这是应当提倡和颂扬的文明新风。小区物业和社区工作者,应关注和弘扬小区的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树文明新风。
诚然,在日常琐碎的事务中,也听到一些大妈、大婶和大姐无奈的喟叹。一天,年近60岁头发花白的商大姐与几位买菜回来坐凉棚下歇脚,正遇到我就喜欢拉拉家常:“我只有一个儿,大学毕业工作多年了,已过40岁,至今未婚。我一催婚,他就和我吵嚷,说婚事不要我管。我求人给儿子说过好几个对象,他连面都不见一回,我也没办法。听说当今的年青人叫什么不婚主义,独身主义,不愿结婚。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确实愁死我了!”一旁的殷大姐皱着眉头,“唉!商姐,孩子不成家你愁,我儿已婚六七年了,不愿要孩子我也愁。我问儿子儿媳,他俩都说不要孩子,二人世界挺好。现在要个孩子养不起,从小到大一百万,将来买房买车成家超过一百万。这些钱从哪里来,要孩子不是父毌找罪受吗?不要孩子还说什么这叫丁克族”。同行的周姐似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孩子好奇啊!不结婚,不要娃,以后老了谁来管?我的老姨和姨父一生无儿女,前些年姨夫走了,留下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姨无人管,幸好她还有退休工資,我联糸送她去了一家敬老院。入院不到一月我去看她,她颤抖的手抓着我不放,眼泪不住的淌,哽咽说不出话来,好象受了好大的委屈。经了解,敬老院的饭生菜硬,她牙口不好,吃不吃就那回事。晚上有个精神病人大喊大叫,折腾得她从未睡过好觉。她向管理员提出,多次受到白眼和训斥有苦无处说呀!有儿女的来看老人,还要给看管人员送礼。看管人員当儿女的面热情待老人,走后态度冷漠,甚或还有打骂等虐待行为。我的老姨受不了这煎熬,最后还是接回家,另寻保姆照管。人老来,没有儿女不行呀!”几位大姐的言谈,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拉家常的话题虽是生活琐事,但它涉及婚姻家庭、生育观念、孩子教育和养老问题,这些都是民生问题,它从某个侧面反映着社情民意,切中时弊。期盼百姓的急难愁盼得到社会关注,尽快加以解决,以求人人安居乐业。
哦,小区的凉棚呀,让我对你有了新的诠释。你身躯不大,却广纳百川。你年纪虽幼,却历经沧桑。你是信息交流的窗口,不断传递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你是社会的晴雨表,及时报告着气候的变化,人间的冷暖。
哦!小区的凉棚啊,你是我喜欢的小憩之处,你的所见所闻常让我关注,也为我提供了深沉思索的空间。
2024年10月21日于渭水之滨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