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韵的永兴寺
文/王圣才(大连)
【青玉案·永兴寺怀古】
古寺幽幽岁月长,映斜阳,飞檐上。小径青苔寻幽静,古木参天,俗僧相伴,古韵秋风旷。
银杏千年听暮鼓,晨钟响彻古松旁。红砖青瓦隋唐巷,岁月如梭,人易老去,古迹世无双。
昔日繁华今已往,唯留古树话沧桑。村居小院民风畅,月色清幽,两殿相望,禅意游人爽。
千年古韵传今广,永兴寺里佛光畅。愿求心灵得净壤,无悔此生,伴佛徜徉,共度好时光。
在辽东半岛的明珠——大连,隐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记忆,那便是营城子镇的永兴寺。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踏上了探寻古刹之旅,心中满是对未知的憧憬与敬畏。
永兴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整体建筑为飞檐斗拱式和歇山重檐式结构。我步入永兴寺,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瞬间远离了都市的喧嚣与繁华。古寺建筑,错落有致,整体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间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每一块青砖古瓦,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往昔的故事。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青石板路上,斑驳陆离,更添了几分古意。
沿着小径缓缓前行,耳畔隐约传来了悠扬的钟声,那是来自大殿深处的召唤。步入大殿,一股庄严而神圣的气息扑面而来。殿内供奉的佛像栩栩如生,或慈悲含笑,或威严庄重,每一尊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我虔诚地合十礼拜,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仿佛能感受到佛法的无边与深邃。
走出大殿,眼前豁然开朗。一株千年银杏树巍然屹立,其树干之粗,需数人合抱;树冠之茂,遮天蔽日。这棵古树见证了永兴寺的兴衰更迭,也陪伴了无数信徒的虔诚祈愿。这棵银杏树,距今已1370年,传说是唐太宗贞观19年尉迟敬德所植。树冠如展开的伞翼,覆盖面积达28.8米。秋风轻拂,金黄的银杏叶如蝴蝶般翩翩起舞,最终缓缓飘落,铺满了整个庭院。我漫步其间,感受着这份来自自然的馈赠,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平和。
永兴寺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更是一座民俗文化的宝库。寺内设有多个展厅,展示了大连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从古老的历史传承到精美的民间艺术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我驻足观赏,细细品味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心中不禁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情感。
此刻的永兴寺,香火鼎盛,游人如织。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和游客们,或虔诚祈福,或拍照留念,或静静欣赏这座古刹的韵味。我站在人群中,感受着这份热闹与和谐,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千年古韵中的一部分。
夕阳西下,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永兴寺。回望这座古刹,它依旧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信仰与文化。我知道,这次赏游虽然结束了,但永兴寺千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民风民俗、参天古树、古佛古韵,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与感动的,这一幅千年古画会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永远敬畏。
【永兴寺怀古】
——游营城子永兴寺有感
(一)
古寺幽幽岁月长,飞檐斗拱映斜阳。
青苔小路寻幽静,古木参天伴佛堂。
(二)
银杏千年听暮鼓,晨钟响彻古松旁。
红砖青瓦沧桑色,古韵悠悠入梦乡。
(三)
岁月如梭人易老,古寺犹存世无双。
昔日繁华今何在,唯留古树诉沧桑。
(四)
村居小院民风朴,古寺清幽映月光。
心怀诗意栖居此,静享时光岁月长。
(五)
千年古韵传今世,永兴寺中觅佛光。
愿得心灵常寂净,此生无悔伴佛旁。
【作者小传】
王圣才,号文禅怪杰,祖籍蓬莱,1973年生于大连长兴岛。政法大学毕业,高级评茶师。曾任职药业公司副总,药协会秘书长,现任农工党甘区副主委,曾荣获农工党优秀宣传工作者称号,三届区政协委员,两度获评优秀政协委员。在《前进论坛》《农工党刊》《高新诗刊》《都市晚报》《今日头条》《顶端》等报刊平台上发表诗文多篇。投资策划并参演公益电影《灵爱知光》荣获AlFF金鹮奖。酷爱传统文化钟情古体诗词,文学创作师从于著名作家王世安先生。笃信参研中华禅学与阳明心学,修习“率真随性直指如来禅”,系临济宗正法眼藏白衣弟子,倡导“数字演禅,文禅并举、入世悟禅”的理念。人生格言:“秉持良知,行善济世;尚有余力,必报家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