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相峰,是山东滕州的作家。中国诗歌协会、山东作家协会(散文家学会)、枣庄作协诗创会的会员。出版过《沐阳集》,曾获过枣庄榴花文艺奖。
《麦芒》是徐相峰在2022年5月出版的《桥》书中的一篇小说。我是在第八届滕州书展《滕州作家著作》展示的摊点上看到的。徐相峰在签名赠我《桥》时,对我说:"赵老师,你一定在百忙之中阅读一下我写的这本小说集,哪怕读其中的任何一篇都行,我渴望能得到你的点评……"我说:"点评谈不上,只有拜读学习和点赞。这只因为,在写小说上我是门外汉,不像咱市里的闵凡利、吕宜芳、刘卫东、陈融、王奉国、刘浩歌等作家们那么精通内行,硕果累累……"
最让我特别遗憾的,就是因我常住上海女儿家,八次滕州书展,我只去过两次,很少拜读到滕州作家的诗文集。当我看到滕州的新老作家们出版、上架、发行的这么多的诗文集时,我身为滕州人和滕州的作家,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徐相峰的《桥》共有15篇小说,《麦芒》是其中之一。我认为《桥》是短篇小说集,《麦芒》属于短篇小说。
这是因为,小说在写作字数上,通常是有一定的区别和划分的。
长篇小说,一般在十几万字以上,内容丰富,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能够展现宏大的故事背景和漫长的时间跨度。
中篇小说,字数一般在三万字至十万字之间,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和一定数量的人物,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相对深入。
短篇小说,通常在几千字到三万字左右,以简洁的篇幅.,集中展现一个核心事件或人物,情节较为紧凑。
小小说,字数一般在几百字到两千字以内,以短小精悍的篇幅传达一个瞬间的感悟或一个巧妙的情节转折。
微型小说,一般不超五百字,读后让人拍案叫绝。
对于我这个爱"吃书"的人来说,徐相峰的《桥》这本书早已读完,有的还看了好几遍。《桥》集的15篇小说大都是写滕州的农村、农民、农家、农人、农事、农情、农恩、农爱、农喜、农乐、农忧、农愁、农恨、农怨的小故事。这充分说明徐相峰对农家生活中,这些司空见惯的事儿,了解掌握的比较多,感受比较深。所以她才写出这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作品。
滕州的乡村,是伟大祖国的根须,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徐相峰的笔下,乡村里的那些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实的虚的这些人和事儿,都用滕州的方言展现出一幅幅活龙活现的生活画面。值得一提的是,我因读徐相峰的小说,原来不会写的十几个滕州方言土话的生字,现在也会写了。如:烀菜的烀、窳面的窳等等。
文学,主要是人学。小说就是写人的言论和行_为,写的好孬,取决于是否源于生活提炼生活的多与少。无论多么优美的文字组合,只要离开了人,就不是小说。文学作品,不仅仅讴歌赞美,更重要的揭露鞭达。小说更是如此。在这方面,徐相峰的《麦芒》既歌颂了一个时代人性的善与美,又挠了一下那个时代伤疤的痒与痛。
《麦芒》写的是计生年代发生的故事。写的是一位农家妇女,已有个女孩,为了想要个男孩,为了躲避计划生育的检查,她躲在麦地里又偷偷生下一个女孩,而被一个本村的不能生育孩子的老实巴脚的大男人抱养的事儿。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心酸难过和令人纠结的情节。本人读过之后,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国家连续40多年计划生育的岁月中,我一半在部队度过,一半在地方度过。
在部队时,我亲眼目睹有不少官兵,想要第二胎,不念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顾自己的美好前途,而不转志愿兵、不愿提干、不愿提升而闹着复转回乡。更有不少军官,因生第二胎而受到降级降职和党内外的处分。也有像《麦芒》中孙丹的母亲那样,患了抑郁症而身亡的。作为曾任过支部书记和党委书记的我,一方面坚持执行上级的指示,另一方面避重就轻地处理过不少违计人员。但每一次处理过后,心里总是像猫抓的一样,难过好几天。
1990年从部队转业到滕州市文化局机关之后,我成为一位市里下派到乡村工作的专业户。先后被下派到滨湖,古村,东西方井,红荷湿地景区,龙阳顾家庙,官桥倪楼,羊庄后沙峰,姜屯东滕城等乡村。我除了完成上级交给自己的一些工作任务之外,主要的就是配合村乡镇的计划生育工作,为其走村串户,摇旗呐喊,广告宣传,大喇叭广播。因为它是"国策","一票否决"。谁敢不听,谁敢不为。
最严重的时候,就是上面的计生工作队,对违规计生者抓走蹲小屋,搬走家中家具和电视机。口号是"让违计者,家破一人亡,喝药给你瓶,上吊给你绳"。有的还用铲车和堆土机扒屋扒房。逼得不少违规者,离乡背井,流浪天涯海角。
那年月究竞有多少人流产?多少人像《麦芒》中的女人分娩在麦田里或玉米地里?多少人把婴儿送人、扔掉、捂死?鬼才知道呢。一个个生命没了,一个个家破了。甚至,有的农家连看家的狗都没了饭吃。
因为计生,不少村镇干部事后,用自己的良心捶自己的胸,打自己的脸。我们这些下派干部心情也都非常难过。我本人常常反思,彻夜难眠。
后来,也不知怎的,我们跟村里、镇里的领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无言无语中,自然形成了一套应对计生工作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上级来村检查计生前,先是偷偷地告诉村民,躲起来,藏起来。后来,干脆就在村里的大喇叭上公开广播,并且教给村民一些躲藏的地方和办法。如上山下湖、离村串友走亲戚、下地窖、蹲枯井等等。
本人认为,徐相峰《麦芒》小说的故事背景,就是计生工作已经到了:"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骟到国务院"的不合国情、不顺民意的岁月了。
总之,徐相峰的《麦芒》在人物和场景的写作上都安排的比较到位,且合情理。尽管人物不多,却个个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均有个性,美丑分明。
(写于2024年10月20日20时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