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精选有想之十二
马秀云
人非生而知之,学而践之,从《论语》开始。今天学习第十二篇《颜渊》。(这一章很重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由命运决定,富贵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认真谨慎地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子张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儿都行不通,就可以称得上明智了。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就是迷惑。这样对自己实在是没有益处,也只能使人感到厌恶罢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还敢不端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为盗窃事件多发而苦恼,来向孔子求教。孔子对他说:“如果您不贪求太多的财物,即使奖励他们去偷,他们也不会干。”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问:“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他们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聚合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仁”应该是孔子核心思想之一。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以你的喜怒哀乐为标准来处理事情,这不叫“仁”。“仁”是按照天地运行的道理来走自己的路,处理自己的情绪。什么是天地运行的道理?是爱。爱是什么?按照《道德经》《黄帝内经》的理论,这个地球、甚至整个太空,在形成之初是一团能量,后来分裂变化成了宇宙万物,太阳、星星,和山川河流、动物植物、阳光空气,形成了四季、风霜雨雪、七情六欲,他们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而推动这个规律运行的是爱。
一棵大树在一个地方生长了几百年,它把周围的能量都吸收在自己身上。所以它周围可能连大一点的草都长不起来。有一天它遭到了杀戮。这里很快就能生长出齐腰高的杂草或者另外的树。这就是因为这个地方的能量其实是不变的,它不会因为仇恨那个杀戮者而让这里寸草不生、甚至生出邪恶的能毁灭的东西。这个生发草木而不是魔鬼的本元,孔子叫“仁”,而做到仁可操作的做法是调动运用你的那颗爱心。
这就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成果。它在几千年前已经被认识到了。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自私、邪恶的人?那是因为没有恶就没有善,恶是来考验你是否信心坚定的去行善,去爱别人。而且孔子教导我们不要吝啬对陌生人、需要救助的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的人付出,因为你付出的这个能量,早晚会回到你身上,孔子说这就叫“仁”。也有人说,孔子的“仁”和老子的“道”、佛家所说的因果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仁”通天地正气、懂世故人情、不计名利得失、不说爱恨情仇,只是因为这是万物运行的道理。这个“仁”字里面,有淡然有坦然有自然,有胸怀气度,有人文智慧,又超凡脱俗,如万古明灯,照亮了“君子”这个人物的核心内容。成为一个君子,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评判别人的标准。
我一直疑惑为什么国外有那么多心理学的书,而华夏文明作为唯一没有断代的四大古文明之一,为什么在几千年的古代典籍里基本看不到“心理学”这个词呢?后来发现所谓的经史子集是更有建树更有实际操作性的心理学。就如这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实际行动制约自己的妒忌,扩大自己的胸怀气度,并有了“不成人之恶”的行为准则。但随着心理学的进入我们的视野,很反比的现象是嫉妒几乎合理化,自私有理,像什么“爱就是自私”等等错误言论在广泛传播。实际上是在违反“仁义”之道,是违反天地运行规律的。我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我想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的典籍,学习我们自己的心理学——《论语》,按照这些典籍去看问题、解决问题,就会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而且行之有效。
想起那句话:有幸生在中国,有那么多经典文化指引,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