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梧桐
桐为木种。古来桐之故事甚多。其著名者有二,一为凤栖梧桐,一为焦桐制琴。
凤栖梧桐之说甚早,起于西周时《诗经》。其中《大雅·卷阿》有言:“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雝雝喈喈。"菶(běng)者,草木旺盛状,雝(yōng),喈(jiē)者,鸟鸣声。诗句言凤领百鸟,飞于朝阳沐浴之高岗梧桐上,一幅兴旺茂盛情景,以赞周室。此为凤栖梧桐之最早岀处。
战国时庄子亦有此说。《秋水篇》亦云,“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鹓雏”者,凤凰之一种也。
由此凤栖梧桐便成定论。
使此说广为传播者,乃《三国演义》。三十七回《三顾茅庐》中有"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之句。三国演义于明清传播一时,市井之中皆说三国。故凤非梧桐不栖,无文人不知。
民间亦有此说,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家载梧桐,祥瑞象征。
焦桐制琴之说,则起于三国。《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称琴为焦桐。
爨者,音cuan,古谓之烧火作饭。今皇甫乡人以香气透鼻亦为爨。蔡邕,蔡文姬之父。通典籍,晓音律,因得罪汉帝,故被流放,私窜于吴越之地。一日晚,闻土人以桐为爨,发声甚烈,知为制琴良木,赶忙令撤出,制作琴,果然。从此故事看,古来制琴者,向为桐木。
蔡邕在江南之地甚是有名,民间传说中,他为忘恩负妻之人,直到南宋,陆游下乡,发现民间尚在流传蔡邕的故事,以致感慨到,"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当然是戏剧家言,但他制作焦琴的事为真。
东汉《风俗通》言"梧桐生峄阳山岩石之上,采东南孙枝为琴,声淸雅。"按此说,制琴瑟之木为梧桐。
今国中之桐,其种甚多。名梧桐者有法国梧桐,有中国梧桐,此外又有泡桐、油桐等等。
那么,凤凰所栖之梧桐,又为何物?制琴之焦桐,又为何桐?
首先排除法国梧桐,因其于晚清民国方传入中国。需在中国古有之桐中找寻。
欲晓其种,先看古籍。梧桐者,梧十桐也,古之辨析者极多,且众说纷纭,互有矛盾。今以早期辞书以及有实际种植使用经验者之说为准,一一辨之。
梧者,在西汉出现的,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云“榇,梧”,东汉辞书《说文》解为“梧桐木,一名榇。"《说文》又说:“榇,棺也。"古人说法其实很好理解。梧字为木十吾,我和木呆一起,非棺材而何?而制棺之桐,自然称之为梧桐。然而古代辞书并没有指出梧桐为何品种。
《庄子·德充符》有"惠子据槁梧而瞑"之句,后人注槁梧为琴瑟。这就是说,作棺材的梧桐也适合作乐器。
桐也出现在西周。《尚书·禹贡》中说:"峄阳孤桐。"《诗·鄘风》中则说:"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康熙字典》也引《传》曰:"峄山特生之桐,中琴瑟。"这就是说,峄山南的桐不同一般,同椅梓漆木一样,适合作琴瑟。
桐在汉代辞书中与"荣"互解,《尔雅•释木》云"荣,桐木。《说文》云"桐,荣也。" 荣又有荣发,旺盛之引申意。所以这种叫"荣"的桐树长得十分旺盛。
根据古籍对"桐"的解释,这种生长旺盛,适合作琴瑟的,叫作"荣"的桐就是那种作棺材的梧桐。
《礼记·月令》又说"季春之月,桐始华。"这是说桐树开花在暮春即农历三月,中国古来桐树,附合这个特奌的,是泡桐和油桐中的三年桐。而现在所说的梧桐和油桐中的千年桐开花在夏季。
可以初步判断,汉代以前的梧桐,其实是现在的泡桐。
泡桐耐磨损,耐腐蚀,防虫蛀,不易变形,在农村除了作风匣,是松木以外,棺材常用之材。我老家皇甫川就是这样。
同时,具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小时的泡桐苗长速迅猛,苗旺叶肥,可不就是"荣”吗?
或者说,泡桐未叶先花,一树灿烂浪漫,不就是"荣"吗?
故古时,"梧"和"荣"两个名称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描述泡桐特奌而已。"梧"描述其用途,"荣"则描述其春天生长的形态。
那么,后来的梧桐何时单列,开始同泡桐区分开来呢?是东晋,始自郭璞的《尔雅集注》。
郭璞对梧的注文为"今梧桐之青皮者”,对桐的注解为"即梧桐"。并且说桐"与梧同类而异。皮青而泽,荚边缀子如乳者为梧,亦谓之青桐。皮白,材中琴瑟,有华无实者为桐,亦谓之梧桐。"
郭璞所说青桐就是现在的梧桐,梧桐一开始树皮就是绿的,其花小而发黄,类似荚瓢,上有类乳果粒。(后来宋代《埤雅》说"梧櫜鄂皆五,其子似乳缀其上,柔木也。”同郭璞意思一样)他将作琴瑟的泡桐继续称为梧桐的同时,又用"梧"专称小时青皮的桐,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梧桐。
郭璞有诗曰《梧桐赞》:“桐实嘉木,凤皇(凰)所栖。爰伐琴瑟,八音克谐。歌以永言,雍雍喈喈。”诗中桐即泡桐,诗名梧桐。可见他对以前泡桐名梧桐是很清楚的。
北魏未年贾思勰《齐民要术》说:"桐华华而不实者曰白桐,实而皮青者曰梧桐。案:今人以其皮青,号曰青桐也……成树之后,剥下子一石(子于包上生,多者五六,少者二三也),炒食甚美(味似菱芡,多噉亦无妨也)。白桐无子(冬结似子者,乃是明年之花房)……成树之后,任为乐器(青桐则不中用)。于山石之间生者,作乐器则鸣,青白二桐,并堪车板、盘、合屧等用。"
在贾思勰这里,青桐来了个华丽转身,取得了梧桐的专称,而那种冬日似结子的泡桐被称为白桐。
梧桐子即确能吃。亚贵哥回忆说,他小时候,常与同伴跑至村外的公路边,拣掉落的桐籽嚼,又油又香。而泡桐果是蒴果,里面是片状种子,是不能食的。
宋代陈翥在《桐谱》中正确地指出:"古诗书或称桐,或称梧,或曰梧桐,其实一也。"并对桐进行了分类,现将重要处列明如下:
"一种文理麤而体性慢,叶圆大而尖长,光滑而毳稚者,三角因子而出者,一年可拔三四尺。由根而出者,可五七尺。巳伐而出于巨樁者,或几尺围。始小成條之时,叶皆茸毳而嫩,皮体清白,喜生于朝阳之地。其花先叶而开,白色,心赤,肉凝红,其实穟先长,而大可围,三四寸内为两房,房中有肉,肉上细白而黑点者,即其子也,谓之白花桐。一种文理细而体性紧,叶三角而圆大如白花叶,其色青,多毳而不光滑,叶硬文微赤,擎叶柄毳而亦然,多生于向阳之地。其茂拔,但不如白花者之易长也。其花亦先叶而开,花紫色,而作穟有类紫藤花也。其实亦穟,如乳而微尖,状如诃子而黏。庄子所谓桐乳致巢,正为此。紫花桐实,而中亦两房,房中与白花实相似,但差小,谓之紫花桐。其花亦有微红而黄色者,盖亦白花之小异者耳。凡二桐皮色皆一类,但花叶小异,而体性紧慢不同耳。至八月俱复有花,花至叶脱尽后始开,作微黄色。"以上分指白花桐(今称白花泡桐)和紫色花泡桐(今称毛泡桐),并指出其喜"向阳之地"。
"一种枝干花叶与白桐花相类,其耸拔迟小而不侔,其实大而圆,一实中或二子,或四子,可取油为用。今山家多种成林,盖取子以货之也。"这是说油桐。
"一种枝不入用,身叶俱滑,如柰之初生,今兼并之家,成行植于阶庭之下,门墙之外,亦名梧桐。有子可噉,与诗所谓梧桐者,非矣。"这是说今之梧桐,并指出它并非古之梧桐。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在《桐谱》基础上,进一步修正了《齐民要朮》的说法:"盖白桐即泡桐也,叶大径尺,最易生长,皮色粗白,其本轻虚不虫蛀,作器物屋柱甚良。二月开花,如牵牛花而白,结实大如巨枣,长寸余,壳内有子片,轻虚如榆荚、葵实之状,老则壳裂,随风飘扬。其花紫色者,名冈桐。荏桐即油桐也。青桐即梧桐之无实者。"
李时珍的描述最为精确,也同现在说法最为解近。他将开白花的白桐直接称为泡桐,将开紫花的泡桐特称为冈桐,将油桐称为荏桐,将未完全长大结实,皮尚绿的梧桐称为青桐。这样,青桐成年后,取得了梧桐的专名,而原来的梧桐却被称为泡桐。
但是你如果细心,就会发现被称为冈桐的泡桐原本是那"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古时梧桐啊。而现在所谓的梧桐,是后来"混"进梧桐队伍,再后来又因其通直有姿,为人所喜,冒名顶替了泡洞而独占梧桐之名的青桐。在桐的发展史上,曾上演了一次乾坤大挪移!
(引用网上照片,表示感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