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蒙晋旅途随笔(9)
作者/尕圆
随笔之十五
白鹿原
这两三天行程都是在雨中。离开壶口时晴空万里,进入陕西蓝田界又开始大雨。雨中慢行,看路牌,有一个叫“白鹿原影视城”的地方,想起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便直接从汤浴下了高速。
影视城自张艺谋始创,现在应该进入没落期。改变计划来这里,并不是要看影视城,是想看看陈忠实生活过、《白鹿原》描写过的这块关中山塬。时间已是傍晚七点,在影视城门口安顿好住处,和店老板聊天,得知影视城内收费不低。老板说,门票30元/人,电梯费往返60元/人。这个时间进去,主要是看演出。影视城内下午四点之后有演出,多为年轻人喜欢的电子枪战体验。要是你想换装体验,穿上一百年前具有关中特色的长袍马褂、旗袍、学生装等等,在《二虎守长安》或《黑娃演义》中扮演你所喜欢的角色,感受一下影视拍摄的真实场景,那单项票价就没有天花板了。我说我对这种体验没有兴趣,只想看看滋水县城、白鹿村,还有村里风景。老板说,大清早到下午四点前可从后门进去,不要门票。于是决定明早走后门去白鹿村。
次日晨七时许,由店主带领到塬上,经一个小门进到白鹿村,旁边即是按《白鹿原》小说描写修建的滋水县城。白鹿村有东西、南北两条主街道,星巴克、德克士、茶话弄、迈德思客等洋店名充斥街道,唯一能见到关中特色的有鹿三油糕、蓝田饸饹、搓搓面等,店铺又全在关闭之中。
才是早晨八点不到,街面上不少老人忙着赶去上班签到。匆匆行路者每人身背或手提一个各色不同的纸袋,边走边拣拾路上的垃圾。能用的塑料瓶、纸盒等装入袋内,无用的都扔进路边的垃圾箱。我正称赞这些村民真正是爱村如家,见一位精神饱满、行步生风的老者走来,便陪他边走边聊。问及陈忠实的老家是不是在这白鹿原上?老人说,不知道,陈忠实没在这儿生活过。这个影视城呀,是有钱的商家照着那小说故事新建的。我说,陈忠实是著名作家,影视城建在这里,也是为咱家乡留下个挣钱的纪念。老人摇着头说,咋说哩,这里原来的村人都迁走了,说好的补偿钱都让干部遭贱完了,村里人拿到手的少得可怜。比方说吧,讲好补偿一万,最多拿到一两千就不错了。我说,现在这里有大量游客,村里人也可以靠这个挣点钱嘛。老人说,人也不多,挣钱没挣钱咱也不知道,现在只说是让我们上班挣钱顶补偿钱哩。说着话就到“滋水县衙”门口,见有不少人急匆匆和老人一样往里面赶着去上班。没来得及问他们上班主要干啥,大概顺路拾垃圾也是一项工作任务吧。
新建的白鹿原村街道空无一人。在白嘉轩家、鹿子霖家、第一保障所、祠堂、戏台等建筑和田小娥窑洞前走马观花看了一圈,想从记忆中调出小说中描写的这些地方,脑子里却只有娶六丧六的白嘉轩、贼精而总想显眼的鹿子霖、虚伪阴毒无情的白孝文、热血率真闹腾无常的黑娃和命苦的田小娥等一大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以及白鹿两家没完没了的纠葛。
陈忠实是我喜爱的作家之一,读过《白鹿原》数遍,由它改编的电视剧、电影也看过好多遍。来这里所见到的,不是陈忠实生活过的地方,也不是小说中所描写的关中风情地,而是新建的影视城,多少让人有些失望。从23岁开始发表处女作起,陈忠实一直想写一部“死了以后可以当枕头的书”。经历五年寂寞、六十多万字的《白鹿原》脱稿后,老婆问他这书万一出版不了怎么办?陈忠实说,那就回家养鸡。2016年,陈忠实枕着这本“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教育部“大学生必读”系列作品,走完了他七十四年的悲壮人生。
我曾有过当一名作家的理想,今天的晨光中,站在陈忠实布满沟壑的巨幅照片前,他的目光是那样严酷而充满着责备。想起他谈到写作时的几句话:“创作就像蒸馍一样,面要好,酵头要老,工夫要到,气要饱。蒸馍过程中,千万不敢揭锅盖,一揭就跑气了。”我的面,我的酵头,我的工夫,我的气在哪里?我好惭愧,不敢再直视他的目光。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