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孟国泰先生的《学后做•做中学•做即学》,让我又一次进行了思维的链接。“做中学,学中做;教中学,学中教”(孟国泰原文: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教中学;用中学,学中用; 创中学,学中创。编者注)留在学生身上的知识与技能,可达95%,而灌输式、填鸭式留在身上的知识就可能只有5%。尊重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人才培养才有出路。
梁启超先生说过,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第一个圣人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第二个就是王阳明。他能把道理想通,还能把事情做好。他没有说等我想好了再做。他是在行中知,在知中行,所以叫知行合一,不是先想明白,再干一辈子都要想明白的。库克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提到,You are never be ready.(你永远都不会准备好的。)高考3年准备不好,给你30年都不可能准备好。人是有惰性的。所以,先起步,再调整呼吸,先起飞,再调整姿势。想都是困难,做才有答案。孟国泰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打开了心灵的大门,让我们不再纠结,困惑,让我们明白了“道与术”“学与做”的统一。
孟先生的《学后做•做中学•做即学》同样给我们一个很有力量的答案,也让我们避免了“学后不做或不会做”的尴尬局面。
如果说古有孔子,王阳明,那么孟国泰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和新五育:新文化、新课程、新课堂、新管理、新质量。编者注)不就是对教育的回归与创新吗?每次拜读,都会心有所动。反复思考,反复链接,内化于心,体现在行,在教育中学做教育。
作者:贾琳艳(实达中学大先生)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