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苗寨--登鲁
白 雪
清晨,我们拔开第一缕晨雾,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了“中国金丝楠木第一村”――贵州台江县登鲁村。初冬时节,看到的依然是满目苍翠的树林,村庄就隐藏在这崇山峻岭之中,一种原始的纯粹美宛如闺中的苗家少女在这里静候客人。
汽车缓缓行驶在山路上,寂静的山野被一层一层薄薄的宛如青纱一般的晨雾缠绕着。渐渐地,晨雾次第散开了,一轮鲜红的朝阳从对面的山坳上冉冉升起,光芒四射。
我们穿梭在古树林中,阳光穿过一片片树林,一缕缕一缕缕煞是好看。微风过处,在摇曳的树影下远处的村庄若隐若现,偶尔升起袅袅炊烟。远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时不时沾染了或红或黄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仿佛大师笔下的丹青随意涂抹上淡淡的云彩,美到了极致。
“楠木香四方,登鲁蕴宝藏。”这就是登鲁村的真实写照。登鲁,又名登禄,是一个距台江县城11公里的古老苗寨。全村126户,人口630人。这个村庄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类型多种多样,被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的主要树种有:金丝楠木、秃杉、红豆杉、红树漆等;名贵中药材有:天麻、杜仲、人参、麝香等。这里原始森林资源丰富,被列为省级林业树种重点保护村寨。这里原始森林保护完整,空气清新,苗家人居住的是吊脚木楼。苗族吊脚木楼古朴典雅,全系木质结构,依山而建,冬暖夏凉。在建造中,吊脚木楼不用一钉一铆,房子框架全部用榫铆连接,坚实牢固,建筑风格有浓郁的民族元素,别具一格。
登鲁苗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贵州就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苗族英雄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始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迄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起义的地区,几乎席卷贵州全省,声威远及湘、桂、川、滇等省的边境.参加这次起义的,除了苗族群众外,还有以汉族为主的教军(又称号军),响应这次起义的有布依、侗、水、回等少数民族。这次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以苗族为主体的贵州各族人民的反清大起义,是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张秀眉,他领导的苗族人民起义影响深远,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他的军师“张麻总”就是出生在这深山密林中的登鲁村。
据村中90多岁高龄的老人们说,军师张麻总的脚板有一尺二长,宽40公分,身材魁梧高大,时为张秀眉十分信任的军师,为张秀眉领导的苗族人民大起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个村庄是一个“楠木群落”。从台江县城翁里河支流名叫“打岩沟”的地方顺流而上10余公里就来到登鲁村了。走近村子,只见青石板铺就的石阶干干净净,十分清爽,石阶两边古树参天,山涧小溪潺潺流过。据村里老人说,村庄里现存有大小金丝楠木3000余棵,其中有两人以上合抱的金丝楠木有200多棵。据考证,这里是目前国内发现在村边作风景树仅存的最大天然金丝楠木群落。在中国建筑史上,金丝楠木一直被视为最理想、最珍贵、最高级的建筑用材,在宫殿苑囿、坛庙陵墓中广泛应用。根据《博物要览》记载楠木有三种:一是香楠,木微紫而带清香,纹理也很美观;二是金丝楠(桢楠和紫楠的别名),木纹里有金丝,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种,有的楠木材料自然形成天然的山水人物花纹;三是水楠,木质较软,多用其制作家具。古代封建帝王龙椅宝座都要选用优质楠木制作,同时还是古代修建皇家宫殿、陵寝、园林等的特种材料。楠木这种树种自清代以来就稀有了。楠木生长的自然条件十分苛刻,即使在同一座山里,也只在一片岩石的缝隙中生长,翻过山岭它就无法存活。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在维修北京故宫时就从台江登鲁村砍去了近100棵最大最好的金丝楠木进京。当时由于交通不便,就等待雨季下大雨时山涧洪水爆涨时才能砍伐楠木顺流放漂而下运走。行走在村中古老的青石板路上,常听到老人们说登鲁村的楠木“身在故宫,根在登鲁。”看来这个小小的村庄为故宫的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哩。
登鲁村古老的历史,还缘于苗家人的铜鼓。铜鼓是登鲁村的一个古老的文化元素。苗家人有句老话叫“未成有寨先有鼓”之说,其深刻意义不言而喻。村里现存有一面铂金铜鼓至今保存了450余年。1951年运到省城贵阳参加展览获得了大奖。这个苗族铜鼓的存放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是由村中德高望重的“全福人家”珍藏,如遇村中有重大节庆活动,就将铜鼓请到踩鼓场中,鼓声响起后,村里精心打扮的男男女女才陆续登场开始踩鼓。这里的苗族铜鼓舞有别于其它地方,其节奏缓慢,参与踩鼓的人舞姿稳健,表情严肃,身着五彩斑斓的服饰,佩带琳琅满目的银饰,呈逆时针反向跳舞。这一传统从远古一直保存至今延续下来。
在村中的“三桥”边上还有一口古井,当地人称之为“生命泉”。据村里的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村里有一位80高龄的老人行将去逝之前躺在病床上口干舌燥,家人见状皆认为老人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此时只听到老人说要喝三桥边上那一口古井里的水,家中儿子老三为了躲懒,就从家中水缸舀一碗水递给老人,老人喝了一小口,感觉不对,就对儿孙们说这不是三桥边上那口古井里的水,老二急速赶到那口古井舀上一碗水回到家里递给老人,老人喝了那口水井里的水,顿时眼前一亮,气缓过来,脸色红润,精神振作,随即从病床上站起来行走,直至6年过后才去逝。村里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人们就把这口井称为“生命泉”。我们这群人听到这个故事后,争先恐后赶到“生命泉”边舀水,一口凉水下肚,沁人心脾,清爽宜人,一天的疲惫随即烟消云散,精神振奋起来。
行走在山寨的青石板路上,聆听山寨古老的传说,远处一阵阵楠木的清香扑面而来,古朴、厚重、幽静的登鲁村竟让我如痴如醉,我的思绪早已飘飞到那远古的时代......多想与村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共享这如诗如画的仙景啊!
作者简介:杨胜勇, 笔名白雪,网名小贝壳,男,苗族,七十年代初出生于贵州省台江县城翁里河畔,法学本科毕业。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贵州省刑法学研究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曾任《检察日报》特约通讯员。从事过法律服务、法学教育、刑事检察、党委督查、司法行政、民族宗教、行政执法等工作,先后到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学习。199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和法学论文。先后在中央、省、州报刊、杂志发表法学论文、新闻、通讯、小说、散文、诗歌等400余篇。多篇文学作品和法学论文在省、州获奖。多篇文学作品被收入《黔东南文学60年》散文卷、诗歌卷,《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名城遵义新区---汇川》(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中国屯堡文化之乡---平坝》(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山水桥城—都匀》(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苗都雷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台江初心》(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黔东南名镇名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等文学专集。其中诗歌<<汶川,请别为灾难哭泣>>被大型地震诗歌集<<泪花光芒万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收录。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