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将仰望帝王的目光收回——重读《三国演义》随想
赵宗彪 /文
01
一个民族的名著,往往是其民族精神的结晶。《三国演义》也如此。它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历史小说,可谓家喻户晓。我童年时候知其人物故事,少年开始阅读文本,至今通读了十来遍,对这本书的看法,从以前的欣赏和崇拜、到以后的反思和疑惑,再到现在的无奈和忧心,一言难尽。此书于我,如英雄的巨型雕像,从山峰的基座上,被天雷轰倒,一直滚到了山谷,终于化为了一片片的碎石。这些碎片,却又堵塞了溪流。
《三国演义》作为文学名著,是成功的。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之智、曹操之奸、张飞之猛、关羽之义、赵云之勇,无不深入人心,影响着几百年后的中国社会。书中的政治智慧与处世谋略,中国其他小说无法望其项背。明末清初,满族人入关以前,八旗将领即以《三国演义》为兵书。他们夺得政权后,也加速了此书的传播。外国人要想了解中国,先看《三国演义》,是个不错的选择。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当我们走出罗贯中的视角,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大地上,回望这本名著的时候,会发现,《三国演义》,不过是一部帝王的权力争夺史,如果以学生时代老师的要求概括此书的中心思想,我认为就是:“一切为了权力,权力决定一切。”《三国演义》,不过是争夺皇冠的“夺冠演义”,思想上实在乏善可陈。《三国演义》是阴谋的教科书,没有信任、没有契约、没有平等、没有仁慈,充斥着暴力、谎言与背叛。在权力面前,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他人即地狱”,世界就是修罗场。这一切,同现代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书中的所有的大人物,无不打着“天命”“天意”之幌,行“夺冠”之实。全书竭力美化的“仁义”之君刘备,最渴望皇冠。如果他真的是为国为民,何不以宗亲之便,皇叔之位,在汉帝的统一领导下,辅佐曹丞相为国家作贡献?而偏偏要对抗汉帝、另立山头,公开对抗中央军。为了战争取胜,竟然火烧自己辖区内的新野城,将汉帝臣民从家中驱赶出来,制造了十万难民,然后裹挟难民随军行动。如果按照现代的观点,这完全是恐怖主义的行径,同仁义的距离比银河系的直径还要大。
侥幸取得赤壁之战胜利后,刘备随即掠夺同宗本家刘璋的地盘,再将蜀汉政权打造成穷兵黩武的战争机器,其目的,就是实现皇帝梦。高祖刘邦一家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皇室子孙数以万计,只有刘备天天将“皇叔”二字挂在口头,作为政治招牌,无非是为当皇帝制造舆论。
02
我生活的地方是浙江。三国的时候,属于吴国孙权的势力范围,现在的杭州富阳龙门镇,就是孙权故里。当年的孙家,是割据江南的军阀,对来自北方的汉帝圣旨,有利的执行,不利的,则不执行。曹丞相率领号称百万的中央军南下,目的是以武力消灭割据势力,实现在汉帝领导下的全国统一。
所以,曹操给孙权的宣战书是这样写的:
“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孙权集团的部下,对战与降进行了讨论。
文官首领张昭认为,应该降。理由是,一,曹操出兵,以天子之名,政治正确。二,天堑已失,双方实力悬殊,战无胜算。三,降则民安,江南可保。张昭的观点,实际上也是孙吴集团大多数人的意见。若按当代政治文明标准,让孙权辖区全民公投,肯定也是这个结果。
但对习惯了“我的地盘我作主”的孙权来说,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正如他的谋士鲁肃所言:“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指孙权)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 所以,孙权最后决定“保冠”,与曹操开战。事实上,他是以江南百姓的命运为赌注,为他的“称孤”孤注一掷。
当代的浙江读者,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孙权。我们如果生在三国时代的吴国,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是农民或士兵,是孙权们赌注里连姓名也没有的“代价”。
只是在刘备、孙权的口中,他们的这些“夺冠”“保冠”行动,都是为了大义,为“解民于倒悬”、减轻天下苍生的疾苦。相对而言,倒反而曹操没有那么急吼吼地要称帝。不是他境界高,而是他已是丞相,想让儿子称帝,自己做周文王。
03
《三国演义》的一号主人公是诸葛亮,也是一生为权力,只是没有刘备的野心大:他想做当代的管仲、乐毅,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是夺“相冠”。他不去曹操处考公务员,不就近到孙权处谋个官位,因为那边早就人才济济、老员工多的是,要混上二号人物很难。诸葛亮一直等一个可能实现目标的人物出现。刘备一出现,他马上拿出了西川五十四州图,告诉他如何才能当上皇帝,夺取最高权力,即所谓的隆中对。只要主公的皇帝梦实现,他的“丞相”梦自然也就实现了。
三大集团之中,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向着皇冠全力奔赴,各自手下的文武官员们,又何尝不是为了权力奋不顾身、死而后已?权力,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大义”。
为什么我们这片大地上的人们,都愿意抬头仰望这些权势者们,还会出现如猎户刘安这样的人渣:为了给逃难中的豫州牧刘备准备晚餐,居然将老婆杀了做肉菜给皇叔吃。而在书里,刘安居然还是作者树立的正面形象。
古谚云:老不看《三国》。因为这本书里让人看到的,是为了一个皇冠而人人被投入绞肉机的黑暗地狱图。

04
皇帝,既是民众苦难的加害者,也是历史的奴隶。自秦制以来,阻碍中国前进的思想毒瘤,就是根深蒂固的王权专制思想。
所有的皇冠,都浸泡在血海里。夺得了皇冠的曹家、刘家、孙家,过的日子并不比他人好。夺冠和护冠,让所有人成为敌人,处处提防,宫廷内外,阴谋不断,皇冠的拥有者过的依然是血雨腥风的日子。吴国的末帝孙皓暴虐无比,喜怒无常,嗜血残忍,“凿人眼目,剥人面皮”,一个个官员活得战战兢兢,随时都有性命之虞。官员们上朝,都要与家人生死诀别,如果晚上平安回家,都要置酒庆贺。这样的社会,只能以地狱相比。
《三国演义》以天命开始,以天命结束。全书认定只有刘备是仁义之人,是天命的代言人,是明君。最后,刘备、诸葛亮集团虽然实现了建国称帝、称相的理想,但是,离仁义的天命最远。西蜀百姓在“暗弱”刘璋的统治下,尚能安居乐业,而在“明君”刘皇叔的英明领导下,穷兵黩武,管控最强,百姓最穷,负担最重,灭亡也最早。而最后统一中国的,却是全书贬损最严重的曹氏集团中的司马家族。全书无法自圆其说,最后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混乱逻辑来支持,以一篇古风的“茫茫天数不可逃”的虚无主义来作遁词,实在是理屈又词穷。
05
不要相信什么“国民劣根性”之类的话。
古今中外,人性并无不同。“劣根性”和“优根性”都是政治制度浇铸而成的。《三国演义》里,独立特行的人如孔融、祢衡、魏延等,都被除掉了。司马徽、崔州平、石广元这样的自由逍遥者,当时尚有生存的空间,越往后,就越难存活。到明清之际,则完全地被灭绝了。因为一代代的帝王们,都视自由为皇冠的天敌。
为什么《春秋》《史记》里的中国人,是那么阳光开朗、强健活泼,活着有自由,死后有尊严。而《三国演义》里和以后的中国人,一个个成了匍匐在皇冠下的精神侏儒,活得那么猥琐与艰难?因为秦政之后,万权归王,政权控制日重,思想禁锢日深,社会失去了自由的空间,王权剥夺了个人的尊严,历史简化为“保冠”与“夺冠”四字,让中国人忘了自己是人还是工具。
帝王愈伟大,百姓愈苦难。三国的“英雄”丰碑下,是累累白骨:东汉末全国人口有五千万,经过了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九十八年过去了,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到不到一千万,这就是夺冠英雄们的罪恶。
当然,我们不能苛责古人,更不能归昝于《三国演义》。而是必须明白,书里宣扬的“一切为了权力、权力决定一切”思想,同当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是我们在现代化的路上应该辨识批判的,这些“保冠”“夺冠”的英雄,并不值得仰视。我们应该转动僵硬的脖颈,将仰望帝王的目光收回,更多地平视和关心自己的同类,俯察脚下的大地,思考如何在祖先生活过的古老土地上,将权力之虎关进制度的笼子,创造一个更适合普通人生活的文明社会,而不是呼唤英雄与明君。
这正是我们读《三国演义》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和警醒的地方。
为《三国与杂谈》而写。
2024年8月28日
于杭州钱江西兴古渡口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