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观六尺巷感怀
(平水韵)
文/周建斌
古巷悠悠岁月长,
纷争旧事韵留芳。
张公劝让传佳话,
吴姓回谦谱丽章。
六尺宽街含大义,
两家德范耀清光。
今朝漫步思贤意,
礼让精神永颂扬。
注解:
六尺巷的典故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安徽省桐城市。
纠纷起因: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相府与吴姓相邻。吴家盖房欲占两家之间的隙地,这本是祖上产业,因时间久远难以说清归属,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于是发生了纠纷,并告到了县衙。
县官为难:由于张、吴两家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县官面对两家的纠纷感到难以定夺,不敢轻易评判,连称凭相爷作主。
张相府家人遂驰书京城,向张英告知此事并希望他出面解决。张英阅罢信件后,立即批诗回复给老家人,诗曰: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到张英的回信后,明白了他的意思,主动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家被张英的大度所感动,也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便形成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六尺巷。
这个故事体现了张英的高尚品格和谦和礼让的精神。六尺巷也成为了后人接受廉让教育、弘扬清风正气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深刻内涵穿越时空,被人们传颂至今。
作者简介周建斌:湖北京山市人,中共党员,工程师;喜爱诗词,古稀之年在疫情期间开始学习平仄,已有诗词在多家平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