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相对知识,就是在一定时空之下产生的知识。由于这种知识受到时空的限制,因此,它是相对的。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剩余价值”并写了《资本论》,这是相对知识。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照搬。对马克思的最大尊重是创新他并超越他。
“独木不成林”,说这话的人,肯定没有到过西双版纳,因为在西双版纳就有独木成林的景观。
“缘木求鱼,不可能!”说这话的人,肯定没有到云南腾冲,因为在腾冲有一种鱼,太阳一晒,就爬上树晒太阳,当地村民只要用背兜一张,树枝一赶,鱼就落到了背兜里。“缘木求鱼”变成了可能。
“人怕出名,树怕扒皮”,说这话的人,肯定没有见过杜仲树,因为杜仲树不怕扒皮,越扒越长。
“一日之计在于晨”,说这话的人,肯定不知道人可以分为百灵鸟型和猫头鹰型两种,而猫头鹰型的人的“一日之计”是“在于夜”的!
“知识就是力量”,不一定。仅有知识,不能应用,不能创新,并非力量。知识能用才是力量,知识能创新才是力量。
只要有人存在,知识就是相对的,创新才是绝对的。生命是有限的,创新是无限的。只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创新中去,就能不断超越前人,创造美好的未来!

孟国泰简介
“三湖教育论坛”主要创办人,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之“三标课堂”创始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奠基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936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构者、中共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封面人物。被誉为“教育创新英雄”“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当代新教育三大体系建构者之一”。
《新华社半月谈杂志》《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中国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部课程中心网站》《中国文化报》《德育报》《新教育》等50余家新闻媒体均对孟国泰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做过系统报道。
责编:华新